“三重观照”导向精读

2021-06-08 01:30刘纪英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问题导向学科素养

刘纪英

摘 要 从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生学”的教育理论到新课标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都强调“经验理想”“言语活动经验”的重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内阅读过程中从“微观—中观—宏观”的三重视角观照文本,多问善问,琢磨研究,斟酌表达,获得有效的精读经验方法,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 “教学生学”;学科素养;三重观照;问题导向;精读经验

一、问题导向提高阅读效率,精读经验涵养学科素养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①

从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到新高考改革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生学,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始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情境中获得“经验理想”“言语活动经验”“学习方法策略”。在当下的语文学习中,“语文的学习情境具体化为口语交际场景、真实语境的写作和常态的阅读情境。”②对于高中生而言,常态的阅读情境具有时间长、参与广、基础性的特点。从课堂阅读到课外自主阅读,学生每日语文学习生活都离不开;全体师生共同参与,阅读质量更有保障;同时,阅读获得是口语交际和写作的基础保障。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内阅读过程中获得有效的精读经验方法,既而广泛应用于学生的自主阅读中,才能助学生获得打开世间真理之门的钥匙,进而全面提升学科素养。

精读即精细深入的阅读,是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阅读方法、发展阅读能力为目的的读书方法。它要求读者既要从语言内容层面“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③的融会贯通的理解水平,同时也要对文章的写作方法、读者接受、主旨意义等,进行细琢细磨的研读、感受、思考,形成对文本更全面更深入更立体的认知。如此,才可“把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④因此,精读经验的获得不只让学生学会读懂“这一个”,更重要的是使其能独立的读懂“这一类”,从而触类旁通,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那么,这种精读经验的获得由何开始呢?陶行知先生是从发现方法开始的,对于一个问题要使学生“经过相类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而新课标则完善为“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善于抓住问题,切实解决问题是我们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方法论,在阅读学习中同样需要问题导向思维,助力学生掌握“发现提出问题—解决回答问题”的金钥匙,多问善问,反复琢磨,反复研究,然后斟酌表达,才能有效提升学科素养。

二、探讨“三重观照”导向精读方法的实施

1.问题的提出与甄选

问题的确定应由师生共同完成,学生是问题的主要提出者,教师是学生提问的引导者、问题质量的保障者。教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紧扣文体、植根时代提出阅读中的疑问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生边读边问,记录下阅读过程的疑问及读后思考的问题。学生阅读中细腻的感受、活跃的思考使得他们的问题是丰富多样的,这些问题是学生阅读的强大内在推动力,但受限于个体经验,学生的问题往往缺少系统性、层次感,甚至有个别方向错误的问题。而老师的参与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删粗留精,纠偏补充,分类分层,既保证问题的质量,也建立了问题的层次。

在《百合花》一文的预习中,学生提出了多角度多层面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紧扣文本、文体要素、立足时代的标准进行了整合,保留下了以下问题:①为什么要写枪筒中的树枝、野菊花?②馒头两次出现分别有什么作用?③新媳妇几次笑有何不同心理?④为何通讯员借被子新媳妇没给,而我去说了同样的话新媳妇就借了呢?⑤文中几次写到通讯员衣服破洞的作用是什么?⑥为什么年轻媳妇对别的伤员忸怩羞涩但却给小通讯员庄严神圣地拭身子?⑦新媳妇两次发出“啊”的叫声分别有何作用?⑧小说的线索是什么?⑨为什么前文要写我和通讯员赶路的细节?⑩为什么借别人之口来叙述小通讯员的事迹,而并非正面描写战斗牺牲的场面?{11}多处优美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12}为什么描写故乡风俗?{13}详细描写乡干部有何作用?{14}本文为何被称为“静夜的箫声”“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15}文章最后为什么写的是“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而不是“盖上了小通讯员的脸”?{16}以“百合花”为题有何妙处?

然后,根据问题提出的不同層面进行分析和分组,问题①~⑦围绕小说的形象提出,这些问题紧扣文本细节;问题⑧~{13}围绕情节结构安排的艺术提出,问题{15}~{16}则从全篇的艺术风格或主旨意义的角度进行思考。需要注意的是,问题①~⑦出现频率很高,而问题⑧~{16}只有少数同学提出,有的甚至只有一人次提出。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对问题甄选分类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多层面的鉴赏意识的引导。

2.从“微观—中观—宏观”进行三重观照阅读

(1)微观观照就是从小处局部进行阅读的方法。这里的“微”指的是文本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句群。微观观照强调对具体语句含义进行理解,对运用语言的艺术进行分析,对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行品味。在《百合花》的微观阅读中,师生共同品味了三处典型细节语言,使学生准确到位地把握人物形象,也使形象层面的诸多问题迎刃而解,起到了抓其关键,解决诸多问题的效果。比如“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一句通过对体态服饰的细节刻画,表现了小通讯员体格结实、热爱生活、做事认真的特点。比如“‘你还没娶媳妇吧?‘……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半响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一句用省略号表现了小通讯员青涩害羞的情感特点;动作描写更生动具体地表现人物的局促不安,羞涩腼腆;神态描写生动表现在通讯员心中对爱情的神往,语言细腻,形象丰满。比如“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子扑在那个东西上了……”,“同志”的称呼既有子弟兵间的认同感,又能表现他们素不相识却能舍生相救的深厚情意;动作细节生动准确表现了小通讯员毫不犹豫舍己救人的英勇品格。

所以,微观观照就是对文本具体语言、对小说细节进行的细致品味、深入分析。通过微观观照阅读,学生以点的阅读为核心,对小说的理解延展开来,丰富开来,深入开来。

(2)中观观照是介于微观观照与宏观观照之间,既不囿于对细节和局部文本的理解,又不超越和脱离文本,而是立足文本全篇,用联系的眼光,围绕作品的形象、情节结构、环境设置、主旨表达等文体要素或者要素之间,对小说中的许多看似分散,实则内在相联的语言单位进行思考,形成对作品整体把握的阅读过程。比如小说中的题目作用、典型形象特点、篇章结构艺术、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艺术技巧及作用等。比如,在《百合花》的阅读中,学生更容易从新媳妇的不借被、借被、笑、擦拭身体、缝衣洞、献被子等细节中关注她单方面的、点的形象特点。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用联系的眼光,围绕“不借—借被—献被”的故事变化,思考这一过程中新媳妇对通讯员的情感的变化,进而感受一个普通百姓在子弟兵牺牲前后的思想认知水平变化。新媳妇从开始借被的几分不舍,到严肃认真地借新被,再到战士牺牲触发的悲痛、愧疚、崇敬的复杂情感,最后决然无私地奉献最珍爱的嫁妆被、最纯洁美好的情感,新媳妇对子弟兵的真认识、真感情一步步显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能整体把握人物成长的动态过程,又能在联系分析的过程中细致入微地感受子弟兵与百姓军民一家、鱼水情深的深层含义,明白了“你奉献一切的同时,也将得到世间最美好的回馈”的深刻道理。

中观观照不只是作品形象、结构等要素内部的整体观照,也可以是对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贯通。比如,笔者引导学生探讨了小说以《百合花》命名有何妙处的问题,百合花在文中是指枣红底色上的婚被上撒满的白色百合花,是纯洁美好的情感的象征,以此为题,并在文中反复出现,有助于烘托人物纯洁美好的形象特点,并承载小说的主题,象征新媳妇和通讯员之间纯洁美好的情感。另外,从情节发展上看,撒满白色百合花的棉被是通讯员和新媳妇产生第一次冲突的原因,又推动了二人之间情感的变化,是情节的高潮部分。在这一观照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建立起对作品的形象、情节、主旨等要素的联系,形成对作品的整体观照。从分析品味到整合构建,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3)宏观观照是从大于文本的角度、高于文本的层面对文本进行的阅读和思考。宏观观照既可以从作家创作、读者阅读等方面思考作品创作的艺术特点及作用,也可以立足时代思考其时代价值及意义,也可以联系主题或艺术上相关、相似、相反的作品进行系列文本的群文阅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方能望远,站在更高更广的视角观照文本,更能抓关键,明本质,对作品典型的艺术特色以及思想主題进行准确深入的理解把握。

比如,《百合花》的问题设计中,通过“‘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有哪些?”的思考,体味作家创作过程中的艺术匠心。小说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使作品结构更完整;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逐渐展现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以我对小通讯的感情变化侧面丰富了通讯员的形象特点;同时,小说围绕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历展开,回避了战争残酷血腥的一面,而自如选择战争中优美温馨的一面,有助于营造清新优美温馨的氛围,突出了歌颂战争中人与人之间优美温馨的情感主题。除此之外,更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小说发生时间地点是苏中的七战七捷,通讯员是莱芜战役的英雄,所有这些以我的视角来写就有了真实动人的艺术力量。

阅读过程中,既要有入乎其内的精细研读,也要有出乎其外的高阶思考,无论是站在作家角度思考艺术成就,还是从读者感受角度感知作品效果,抑或是立足时代思考文本价值,甚至拓展比较群文阅读,登峰赏景,更会有融会贯通的开阔。

从行知先生的“教学生学”的教育理论到新课标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都强调“经验理想”“言语活动经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课内阅读过程中多问善问,琢磨研究,斟酌表达,从“微观—中观—宏观”三重视角观照文本,起于微观品味文本语言,深于中观建立联系整体把握,达于宏观出乎其外鉴赏文本的意蕴意义艺术风格,如此,层层深入,渐读渐明,长期涵养,学生方可逐渐获得有效的精读经验,提升语文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①陶行知.教学合一[N].时报·教育周刊·世界教育新潮,1919-2-24(1).

②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教育教学出版社,2014:12.

③朱熹.朱子读书法[M].北京:线装书局,2019:1.

④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M].北京:中华书局,2019:5.

[作者通联:山东淄博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问题导向学科素养
基于新课程改革深入下的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科素养的渗透初探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数学自能学习初探
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学科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教学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