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学校如何走向未来

2021-06-08 17:29王向晖
教育家 2021年13期
关键词:时代疫情课程

王向晖

有人说,2020年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远远超乎我們的想象,它可能是一条巨大的分水岭,将21世纪分为前疫情时代和后疫情时代。

后疫情时代,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劫后时代。疫情加速锻造着中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加速重构着中国教育的生态。作为教育人,我们需要思考:后疫情时代,学校将何去何从?

从疫情中的“停课不停学”开始,中国教育全面进入“教育+互联网”时代,学校和教师瞬间置身于超大的线上教育的实验中。空间的转场、重心的转向、技术的转接、课程的转型、角色的转换、学习的转轨、关系的转化……这一切表明,教育生态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变。

空间转场

2020年春季学期是从家中开始的:师生隔屏相望,进行线上教学、虚拟教研、网上答疑等,云开学典礼、云课堂、云论坛、云运动会风生水起。大家逐渐意识到,学校并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

教育回归其产生和归属的地方——家庭。为了构建学习型家庭,学校专门布置了亲子阅读、亲子健身、亲子游戏作业,倡导开办家庭实验室、开启家庭劳技场、开展家庭达人秀,征集家庭抗疫小品剧……实践证明,历经居家伴学,家长更加了解教育,更加懂得如何用自我成长带动孩子成长。学习的回归,让家庭构建出与孩子同频共振的生命场和学习场。

重心转向

疫情给所有人上了一堂人生大课。我们突然意识到,生活即教育、世界即教材,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完整、更丰沛的人生。为此,教育重心要转变,和学科教学相比,我们更应该关注人本身,更应该关注生命教育、自然教育、家国教育、伦理教育、素养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科普教育、心理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等。

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增强鲜明的公众意识、提高理性的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指导他们在反思中学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在感动中致敬英雄逆行、勇者无畏,在震撼中感受大国担当、休戚与共,在碰撞中思辨文化差异、国际理解。我们要以教育的力量化危为机,加速提升中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教育的方式加速锻造中国人的社会理性、文明素养和法律意识。这将是灾难带给中国劫后余生的礼物。

技术转接

2020年前,我们根本没想到新冠肺炎疫情会加速教育的信息化迭代。微信、QQ、钉钉、CCtalk等平台齐上阵,知好乐、作业盒子、一起中学等应用共分享,直播课、录播课、双师课、翻转课、微视频等形式交替并行……当课堂搬上云端,当教学转为线上,教师们在各种媒介、各种平台、各种资源、各种技术中摸爬滚打、现学现用,逐渐成长为网课达人。

在技术转接如此之快的今天,作为信息时代新移民的教师们,只有不甘落后、奋起直追,才能后来居上、勇立潮头。

课程转型

“停课不停学”期间,我校三个校区共研发400余节课程,以生命教育、公民教育、科学教育、心理教育为主,结合学科教学,形成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互融共育的课程样态。“战疫新播报”“世界瘟疫史”“病毒的传播”“生活中的科学”“致敬逆行英雄”“真相与谣言”“战疫心理疏导”“时间管理”“数学战疫”“居家健身操”“学唱抗疫歌曲”“抗疫绘本制作”“巧手做口罩”等课程,受到学生们追捧。

同时,我们对原有的“华彩+”校本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和提升。为了顺应未来课程跨学科和无边界的趋势,我们借鉴了朱永新老师关于未来课程的体系架构,开启了“华彩+”课程的4.0版,把原有的14个课程板块整合为大生命课程、大科学课程、大人文课程、大德育课程和大艺术课程5大板块,使课程体系更加开放、包容、富有弹性。

课程要转型,课堂也要转型。我们尝试了语文的大单元教学、英语的大情境教学、数理化的大任务教学、政史地的大主题教学等,课堂逐渐转向以学生的学科素养为核心、以多元交互为手段、以真实情境为挑战的问题探究式课堂。

角色转换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必须完成从知识的搬运工到学习的设计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要设计资源,能够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提取出最适合的资源;要设计目标,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把教学目标设计在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地方;要设计环节和方式,比如设计游戏、设计分层教学、设计小组合作、设计研究性作业、设计项目化学习、设计大概念教学、设计整本书阅读、设计混合式学习等。总之,教师要通过激趣、增智、提能、塑品的设计,让学习真实发生,让教育真实见效。

一个好的学习设计者,一定扮演着N个角色。他是课堂活动的主持人,是双师课堂中的助教,是学习中的首席,是微课达人,是课堂魔法师;是导学者、伴学者,是助学者、评估者,也是反馈者;是活动的策划者也是参与者,是研学的设计者也是导游;是生涯规划师,也是情感指导师;是家庭教育顾问,也是社会问题专家,还必须是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置者和学生安全的守护者。未来一定是学者为师、能者为师、优者为师的时代。

学习转轨

在线上学习中,我们发现,导致学生学习差异的关键因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即学习力。而要激活学习力这个核心动能,必须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由以教为主转轨到以学为主,由统一课程设置转轨到个性化定制,由统一难度进度转轨到分层教学,由统一班级授课转轨到小组合作,甚至由统一时空安排转轨到泛在化学习。

为此,我们正在尝试项目式学习、游戏化学习、探究性学习、Steam学习、体验式学习、统整式学习、混合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和样态。这些学习方式均立足于学生的需求,基于现实问题,沉浸于真实的情境,采用综合的方式,调动合作机制,最终实现学习力的提升。

学习的转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促使他们成长为能够用学习力来应对未来的终身学习者。

关系转化

疫情中,原先固着的关系在悄然转化。

一是教和学的关系。教和学的关系发生了转化,教学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主教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学设教成为主流。

教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学也不只是学生的任务。后喻时代,教师在很多方面需要向学生学习,比如信息技术。对于教师来说,自身的专业学习要比指导教学更重要。教师必须先学后教,只有好学、善学、会学者,才能成为学习者的老师。这样看来,今天的学是全员皆学,今天的教是能者为教。

二是校内和校外的关系。校内和校外之间的围墙正在渐渐消弭。首先,学校外的世界正变成学校的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研究的对象。其次,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得以统一配置,校外机构可以成为校内课程的供应商。再次,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等社会机构向学校开放,校内外资源将高度共享。最后,教育的均衡化和集团化,也将突破校际樊篱。

诸如这样的变化还有很多。别小看这些变化,这些慢变量、小趋势或许正在影响和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在抗击疫情中,我们已在走向未来,教育的观念、思维、方式、技术都在这场转变中迭代升级。学校必须顺势而为,完成好从今日学校走向未来学校的转变。那么,如何构建未来学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明确未来学校的理念体系;开发未来学校的课程体系;探索智能时代的课堂形态;研制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评价方式;构建未来教师能力框架;探索智能时代的未来学校治理模式;创建面向未来的学习空间;建设未来学校发展新生态。

这就是未来学校的样态。未来已来,唯有躬身入局,勇于变革,才能创造未来。后疫情时代,就让我们在危机中启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一起去迎接未来学校的华丽转身吧!

(作者系兰州华侨教育集团总校长)

责任编辑:刘洁

猜你喜欢
时代疫情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