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2021-06-08 01:26沈雪峰冯乃杰赵黎明饶刚顺郑殿峰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新农科培养模式研究生

沈雪峰 冯乃杰 赵黎明 饶刚顺 郑殿峰

[摘 要] 新农科建设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规划了新蓝图,同时为涉农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新方向。广东海洋大学作物学学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革新课程结构体系、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以及构建人才质量保证体系,探索了“五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旨在使研究生树立专业认同、培养实践能力、开拓学术视野、强化创新思维、提高培养质量,从而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保障。

[关键词] 新农科;研究生;培养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新农科建设已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规划了新蓝图,同时也为涉农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新方向。2018年,教育部提出“新農科”建设: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革现有的涉农专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1]。而新农科的“新”主要体现在现代农业产业转型的新变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需求、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挑战等维度[2]。当前,在新农科从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背景下,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主动融入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和热带滨海农业特色,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雷州半岛乃至北部湾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广东海洋大学作物学学科创建于1958年,是学校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也是学校优先发展的核心学科之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本学科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趋于合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现已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热带滨海农业特色,其中,以海水稻为特色的水稻育种栽培和以菠萝蜜为代表的热带作物育种栽培尤为突出。学科以扎根雷州半岛、立足湛江、依托广东、辐射全国、面向世界为发展理念和目标定位,2000年12月获批作物遗传育种二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3月获批作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近年来,学科引进包括袁隆平院士等在内的高层次人才,组建广东海洋大学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创新团队,积极筹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进一步增强了学科的人才队伍和科研实力。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传统的作物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诸如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科知识更新滞后、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现实问题[3]日益凸显。为此,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本文针对广东海洋大学作物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式的探索。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鉴于新农科建设肩负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四大使命,作物学作为农业科学的核心学科,是新农科建设的重点学科,在新农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东海洋大学作物学一级学科研究生招生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包括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热带园艺作物学、作物生态学四个专业)和农业硕士(农艺与种业领域包括农艺、种业和园艺三个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近年来,在对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国内20多所农业院校研究生培养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广东海洋大学作物学一级学科研究生类别与专业特性,成立了由教学副院长、系主任和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工作组,坚持以立德树人和乡村振兴为目标,积极开展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以创新能力提升为重点,加强学科交叉联合培养;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实践应用能力训练为重心,加强校企联合培养。

二、革新课程体系结构,突出学科交叉融合

课程体系是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各种课程所构成的体系,是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核心,直接决定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4]。针对不同培养类别的研究生,通过凝练学科方向、整合教学资源和创新实践教学,分别搭建相对应的课程体系(见表1)。

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划分为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选修课、必修环节和补修课五个部分。其中,公共学位课以外语和政治为主;选修课程强调“新”(注重介绍本学科的前沿理论、最新科研成果及交叉学科知识等),突出“实”(增加“现代仪器分析”“分子生物学与基因技术实验”“现代分析实验”和“高级物化学实验技术”四门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必修环节增加“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专题”。

针对专业学位型研究生教育,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为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必修环节和补修课六个部分。公共学位课增加“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专业学位课侧重政策、案例与应用技术;选修课程强调当地滨海热带作物特色(包括农艺、种业和园艺不同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与研究特色);必修环节增加“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专题”。

三、全力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是提升研究生学术水平,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5]。作物学学科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见图1),积极营造多元化、多形式和富有针对性的校园学术氛围。所谓“走出去”,就是学科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学习,鼓励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支持研究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和科技竞赛活动。依托作物学科建设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热区作物遗传育种中央与地方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广东省热带作物高效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以及广东省中国东盟海水稻研究院为研究生提供科研创新平台,同时还在遂溪县建新镇卜巢村和东海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下寮村海水稻基地组建科技小院,选派指导教师和研究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在吴川市黄坡镇中山村与当地合作社搭建田间地头研究院,培养研究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所谓“请进来”:依托作物学学科举办的中国海水稻发展论坛,每年举办一次,大会邀请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开设专题讲座。学校设有名家讲坛,学院设有农学讲堂等,学科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青年千人、教授、学者等进行专题报告会。此外,每个课题组还定期召开seminar。这不仅极大开阔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更拓展了他们的学术思维。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指导能力

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而导师队伍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6]。2018年以来,学科采取“引进与培养结合,专职与兼职互补”的工作思路,注重强化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先后聘请袁隆平院士为外聘院士、马国辉研究员和陈日胜先生为拔尖客座教授,全职引进郑殿峰教授等8名优秀博士,其中,3人为博士生导师,5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针对引进人才,实行岗前培训和业务能力培训,开展主讲教师资格认定,进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遴选和聘任,全面落实教职道德规范,建立科学的导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学科还通过进修、访学,有计划地培养中青年教师,有目的地提高导师队伍整体水平。

五、构建质量保证体系,强化人才培养质量

从多年的研究生教育经验与培养实践中,学科导师组摸索出一套“四导”质量保障体系(即:做人方面的教导、学术方面的指导、思想方面的引导和心理方面的疏导)。管理方面,设置了辅导员和班主任双重管理,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各项活动,重点关注研究生的思想和心理。从研究生面试结束起,和每一位通过的学生建立实时交流机制。导师方面,一般由导师组进行集体指导,开展以实验室或者课题组为单位的各项活动,主要关注进入实验室后研究生的学术和做人。进入课题组,研一新生和组内的导师、师兄、师姐建立沟通机制。此外,部分实验室还建立了打卡制度,确保研究生每天准时到实验室。

六、总结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广东海洋大学作物学学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革新课程体系结构、全力营造学术氛围、加强導师队伍建设以及构建人才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一套“五位一体”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近三年来,在这种模式下,导师师资队伍不断加强,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奖1人次,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人次,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三等奖1人次,荣获广东海洋大学青年拔尖人才称号2人次,荣获广东海洋大学南海青年学者3人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荣获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1项,广东省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2项,学生就业率逐年提升。可见,该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实践创新能力,为雷州半岛乃至北部湾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必要的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央视新闻.教育部: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EB/OL].2019-02-2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6513734309189719.

[2]吕杰.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教育改革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9(2):3-8.

[3]甘瑶瑶,安立龙,乔玉香.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东海洋大学人才培养专题调查为例[J].高教学刊,2016(15):216-218.

[4]马启彬,陈翱,杨红.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20(9):279-282.

[5]郅军锐.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西部素质教育,2017(23):155.

[6]陈小丽,梁波,尹浩杰,侯晓娟.学位授权点评估常态化形势下导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43-45.

猜你喜欢
新农科培养模式研究生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