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偏振光红外线治疗对肩周炎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1-06-09 09:54魏媛媛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沽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津30045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偏振光红外线肩周炎

魏媛媛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沽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天津 300451)

内容提要: 目的:观察直线偏振光红外线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肩周炎患者,对照组40例接受传统超短波治疗,试验组40例接受直线偏振光红外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72.5%(P<0.05);治疗后,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线偏振光红外线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

肩周炎又被称之为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周围疼痛、功能障碍是本病症的主要症候群,为骨科内常见病、多发病,病程进展阶段,疼痛使患者身心承受较大痛苦。怎样较快速的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是患者群体治疗过程中最急切的需求,也是肩周炎临床治疗的关键。当下,临床治疗肩周炎时可供选择的方法众多,主要有药物、理疗、神经阻断及中医针灸疗法等,但以上各种治疗方法应用阶段均表现出一定局限性,疗效欠佳[1]。笔者所在科室采用红外线治疗肩周炎,取得的效果较为理想,现将具体情况做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来本院就诊的80例肩周炎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指南》[2]相关标准,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表现、X射线检查确诊,排除合并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及恶性肿瘤、年迈体虚及拒绝配合完成本次试验者。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后,将以上入选病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40)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48~76岁,平均(56.9±2.0)岁;病程区间2周~2年,平均(1.4±0.3)年。试验组(n=40)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46~79岁,平均(57.5±2.4)岁;病程范围1周~2年,平均(1.5±0.4)年。两组患者以上基本资料经比较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对照组:传统超短波治疗,肩关节对置法,给予为热量,1次/d,7d为1个疗程。

(2)试验组:直线偏振光红外线治疗。选用HA2200直线偏振光红外线仪,采用B型透光连续性出光,设定输出功率为100%,告知患者手握该型透镜轮流照射肩关节或疼痛位点,以患者有温热感无刺痛为宜,大概历经2~3s转换部位以防止出现灼伤情况,持续照射10min;而后采用输出功率为100%的C型透镜,照射疼痛位点或者肩关节前、后10min左右,每周进行6次,7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个疗程后,观察并比较疗效。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3]评定疼痛,“10”代表最严重的疼痛,“0”表示不痛;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JOA)[4]评定肩关节功能,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预示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越好。拟定如下标准评估疗效:①临床治愈:肩关节疼痛消散,关节活动自如且范围完全恢复至正常;②显效:肩部疼痛基本消除,活动范围基本恢复至正常范围;③好转:肩关节疼痛症状缓解,肩部活动范围有增大但依然受限;④无效:治疗前后关节疼痛、活动范围均无改善或严重化。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在治疗总有效率指标上,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5.0%,72.5%,试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更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治疗前后VAS、JOA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JOA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JOA得分高于治疗前(P<0.05);和对照组相比较,VAS、JOA评分改善程度更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JOA评分比较(±s,分)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JOA评分比较(±s,分)

组别(n) VAS JOA治疗前 治疗前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40) 8.03±1.04 1.09±1.27 42.15±6.41 88.45±5.21对照组(40) 8.06±1.16 3.64±0.97 41.58±5.32 72.52±6.07 0.122 10.092 0.433 12.595 P 0.903 0.000 0.666 0.000

3.讨论

肩周炎俗称“凝肩”“五十肩”,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疼痛感加重,肩关节活动受到限制并且日渐加重,抵达某种程度以后逐渐减轻,直至最后恢复至原状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特异性炎症[5]。50岁左右者是本病的好发群体,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体力劳动者患病风险较高。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医治,则很可能对肩关节的功能活动形成严重影响。肩关节可能出现广泛性压痛,并朝向颈部及肘部放射游走,还可能导致三角肌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对患者正常工作形

成严重影响。肩周炎病因复杂,通常是因为外伤、劳动损伤、受凉等恶性刺激长时间作用,造成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血液循环异常或者黏液性渗出而诱发疼痛,导致肩关节周围肌肉发生痉挛、关节活动度(ROM)减小、功能障碍等[6]。

过往,临床针对肩周炎疾病,多采用药物、超短波等常规疗效,尽管短期内能改善患者症状体征,但是远期疗效欠佳,患者治疗满意度偏低,故而推广受限。直线偏振光红外线波长为600~1600nm,输出功率达到1800mW,对身体组织形成很强的透射能力及复合效应,作用深度能达到5cm,基于自身的光学属性能形成光针刺激与强烈的温热效应,光电能刺激、电磁波与光化学作用对神经兴奋均能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强化肌肉组织的松弛度,促进致病与致痛物质代谢与清除过程,缓解疼痛症状;通过扩张血管管径增加血流量、促进淋巴循环与胶原再生、活性物质释放过程,以上是优化创伤性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或消除炎症反应、解除痉挛的有效方法[7]。在本次研究中,经12个疗程治疗后,试验组患者VAS、JOA评分依次为(1.09±1.27)分、(88.45±5.21)分,和对照组(3.64±0.97)分、(72.52±6.07)分相比较,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和常规超短波治疗相比较,直线偏振光红外线疗法能更有效地减轻肩周炎患者疼痛感、促进关节功能恢复过程,和国内部分报道结论较为相似[8]。并且,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72.5%,进一步验证了直线偏振光红外线治疗的有效性。

直线偏振光红外线用于疾病临床治疗阶段最显著的特征是操作流程简单、无损伤性,疗效高是治疗运动系统组织疼痛的有效手段之一。并且国内外关于该疗法治疗疼痛病症的有关研究也证实了其能有效地调控自主神经作用、穿透性良好,且兼具磁场、热效应。能安全、缓慢、有效地缓解慢性疼痛。

总之,临床针对肩周炎患者,推荐采用直线偏振光红外线治疗,和常规疗法相比,能更有效地缓解疼痛表现,促进关节功能恢复过程,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偏振光红外线肩周炎
红外线应用在体检人群的效果探讨
看不见的光——红外线与紫外线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部分偏振光分解的研究①
8个动作缓解肩周炎
Efficacy of blood-lettingpuncture and cupping in the treatment ofperiarthritis ofshoulder:a systematic review
线偏振光振动合成矢量端点轨迹方程的推导
红外线控制自动水龙头的设计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
中药外敷配合红外线治疗药物性静脉炎41例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