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胃祛湿汤”辅助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消化不良58例临床研究

2021-06-10 12:55陈泓静王媛媛
江苏中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胃镜胃炎证候

陈泓静 闻 丽 王媛媛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17)

慢性胃炎是由饮食、环境及自身免疫等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为常见病、多发病[1]。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S形、微需氧的革兰阴性菌,《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指出其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之一[2],同时2014年京都会议总结得出Hp感染对消化不良症状具有重要影响[3]。在中医学中,Hp相关性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并无明确概念,根据国际有关消化不良的定义,可将其归属于“胃脘痛”“呕吐”等范畴。随着现代医学对于消化不良症状内涵与外延的更新,中医在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的独特优势逐渐显露,故而有必要从中医学角度重新研究中药对消化不良的影响,进而为临床提供一线资料。我们在临床中发现,Hp寄居于胃内如邪气入侵,Hp长期定植可致脾虚运化失司,兼以湿浊、肝郁、痰浊,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其中脾胃湿热证为Hp相关性胃病常见证候[4]。既往研究显示,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在Hp相关性胃炎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随着胃黏膜病变的加重,胃黏膜中NF-κB p65表达增高,且其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基于上述认识,本课题组在结合前期研究基础上,得出结论:清热除湿、疏肝健脾为治疗Hp寄居所致脾胃失调之大法,由此我们观察了清胃祛湿汤辅助治疗对此类患者的疗效及可能机制,以期判断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Hp相关性胃炎消化不良患者11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8例。治疗组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45.37±5.14)岁;病程11.81个月~8.41年,平均病程(3.20±0.53)年。对照组58例:男32例,女26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6.09±5.24)岁;病程9.30个月~11.41年,平均病程(3.31±0.59)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2017SEZ-018-02)。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颁布的《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5]中的脾胃湿热证:胃脘痞胀或疼痛,胃脘灼热,口苦口臭,恶心或呕吐,大便黏滞或稀溏,舌质红苔黄厚或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5年日本京都会议有关Hp相关性胃炎达成的共识[3]。

1.3 纳入标准 胃镜检查提示胃炎,可伴糜烂、萎缩、肠化、异型增生;近1个月未使用过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具有上腹不适症状(疼痛或饱胀不适),持续时间为1个月以上;14C呼气试验提示Hp阳性;同意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胃镜检查提示消化性溃疡、肿瘤等;血液、代谢等其他系统性疾病引起消化不良者;具有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者;具有重叠综合征者,如合并肠易激综合征或胃食管反流病等;具有精神疾病,不能决定自己意愿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Hp根除四联疗法。雷贝拉唑肠溶胶囊(珠海润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0228,规格:10 mg/粒)口服,每次20 mg,每日2次;阿莫西林胶囊(广东邦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4022059,规格:0.25g/粒)口服,每次1000 mg,每日2次;呋喃唑酮(安徽安科恒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4021015,规格:0.1g/粒)口服,每次100 mg,每日2次;胶体果胶铋(佛山市华普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3744,规格:100 mg/粒)口服,每次100 mg,每日4次。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清胃祛湿汤口服。药物组成:党参15g,白术15g,茵陈15g,枳实15g,厚朴15g,黄连10g,延胡索15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5g,鸡内金15g,海螵蛸15g,川楝子10g,甘草6g。化裁法:情志不畅加白芍15g、柴胡10g;上腹胀满加厚朴15g、莱菔子30g;上腹疼痛加延胡索15g、川楝子10g;嗳气呃逆加柿蒂15g、旋覆花10g(包煎)。煎服方法:采用常规煎煮方法,每日1剂,连续煎3次,每次取汁150 mL,分早中晚温服。

2组均治疗2周后进行疗效观察。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中医证候积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拟定中医证候积分。观察胃脘胀满、恶心呕吐、饮食减少、嗳气泛酸、口干口苦等症状、体征的情况,分为无、轻、中、重4个等级,分别计0、1、2、3分。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2组患者各证候积分并进行比较。

3.1.2 炎症指标 2组分别于治疗前后在胃镜下取胃黏膜进行病理活检,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NF-κB p50、p65 mRNA,采用蛋白质定量(BCA)法进行NFκB p50、p65蛋白定量测定,并进行比较。

3.1.3 Hp根除率 2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采用HUBT-01型Hp检测仪(购自深圳中核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以评估Hp根除情况。Hp根除率=Hp转阴例数/总例数×100%。

3.1.4 安全性指标 记录2组患者治疗期间所出现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3.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14C呼气试验转阴,胃镜下示黏膜恢复正常,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95%者为治愈;14C呼气试验转阴,胃镜下病变黏膜范围较前减少2/3,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75%、<95%者为显效;14C呼气试验阳性,胃镜下病变黏膜范围较前减少1/2,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50%、<75%者为有效;14C呼气试验阳性,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50%,胃镜下病变黏膜范围未较前缓解1/2者为无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3.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3.4 治疗结果

3.4.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胃脘胀满、恶心呕吐、饮食减少、嗳气泛酸、口干口苦各项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单位:分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单位: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组别 例数 时间 胃脘胀满 恶心呕吐 饮食减少 嗳气泛酸 口干口苦治疗前 1.60±0.40 1.58±0.44 1.51±0.50 1.28±0.32 0.94±0.14治疗后 0.83±0.19**## 0.81±0.29**## 0.75±0.24**## 0.53±0.12**## 0.20±0.06**##对照组 58 治疗前 1.58±0.33 1.64±0.45 1.57±0.46 1.21±0.29 0.98±0.15治疗后 1.07±0.26** 1.10±0.36** 1.09±0.32** 0.92±0.20** 0.43±0.09**治疗组 58

3.4.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58例,治愈19例,显效24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83%;对照组58例,治愈11例,显效23例,有效1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1.03%。2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3.4.3 2组 患 者Hp根 除 率 比较 治疗组58例,Hp根除率为93.10%(54/58);对照组58例,Hp根除率为79.31%(46/58)。2组患者Hp根除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Hp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3.4.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炎症反应指标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IL-1β、IL-8、TNF-α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2。

3.4.5 2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NF-κB p50、p65 mRNA和蛋白表达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NF-κB p50、p65 mRNA和蛋白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3。

3.5 不良反应比较 116例患者全部完成试验,且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炎症反应指标比较(±s)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炎症反应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组别 例数 时间 IL-1β/(ng/L) IL-8/(pg/mL) TNF-α/(ng/L)治疗组 58 治疗前 20.68±4.22 353.48±40.69 30.96±4.50治疗后 7.28±2.14**## 194.71±20.93**## 11.92±2.16**##对照组 58 治疗前 20.34±4.36 355.39±40.56 31.59±4.36治疗后 12.48±3.37** 238.68±28.69** 20.26±3.39**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NF-κB p50、p65 mRNA和蛋白表达比较(±s)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NF-κB p50、p65 mRNA和蛋白表达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组别 例数 时间 NF-κB p50 mRNANF-κB p50蛋白 NF-κB p65 mRNANF-κB p65蛋白治疗组 58 治疗前 1.96±0.47 1.64±0.36 3.33±0.67 3.01±0.60治疗后 1.08±0.22**## 0.85±0.15**## 1.92±0.27**## 1.75±0.22**##对照组 58 治疗前 1.93±0.44 1.68±0.38 3.26±0.69 2.94±0.62治疗后 1.40±0.31** 1.25±0.24** 2.49±0.51** 2.31±0.36**

4 讨论

《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提出将Hp相关性胃炎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建议Hp感染者即便无消化不良症状亦应根除Hp[7]。但我国Hp感染人口基数大,加之Hp菌株的变异及抗生素滥用等因素的影响,传统治疗Hp的方法受到挑战[8]。中医学在治疗本病尤其是逆转病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故研究中药在Hp相关性胃炎消化不良中的作用具有实际临床意义。

根据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Hp相关性慢性胃炎病位在胃,与脾、肝等密切相关,属本虚标实之证[9]。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主要为情志失和、饮食不节、疲劳过度及外邪犯胃等,若患者正气不足,邪自外来,循人体脉络体系由表入里,由局部至全身,致浊毒之邪胶结于中焦脾胃,进而导致中焦脾胃功能紊乱,故在治疗上应以清热除湿、疏肝健脾为原则[10]。本研究所选清胃祛湿汤为课题组结合10余年的临床经验逐渐形成的经验效方。方中以党参、白术为君药,健脾益气、祛寒温经;以枳实、厚朴为臣药,相须为用,辛开苦降温通,可使气机畅、痞满消、疼痛止、大便通;以黄连、茵陈、川楝子、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延胡索、鸡内金、海螵蛸为佐药,其中延胡索理气活血、止痛消胀,川楝子清肝泄热、行气止痛,二药合用,可助枳实、厚朴行气和胃止痛,蒲公英清热利湿、解毒杀虫,白花蛇舌草、茵陈、黄连清热利湿,鸡内金消食化滞、收湿敛疮,海螵蛸制酸止痛;以甘草为使药,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诸药配伍共奏扶正固本、健脾利湿、清热解毒、制酸和胃之功,以除病机之根本[11]。除此之外,本研究在清胃祛湿汤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症状,加入白芍、柴胡、厚朴、莱菔子、柿蒂、旋覆花等,体现辨证施治特色。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在Hp根除率、临床总有效率及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清胃祛湿汤治疗Hp相关性胃炎疗效显著,可显著缓解消化不良等不适,改善中医临床症状。

既往研究发现,NF-κB介导的信号通路是应激和炎症反应的调节中枢,不仅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还可介导病原特异性应答,其家族成员包括c-Rel、RelB、p65、p50、p52[12]。正常生理条件下,NF-κB在细胞浆中以p50/p65二聚体形式存在,这一异源二聚体亦是其发挥生物学功能的主要形式,可与其抑制蛋白IκB结合,滞留于细胞浆中且无转录活性[13-14]。当病毒或细菌等外界刺激因素作用于细胞后,局部组织内炎症介质含量增多,可导致NF-κB的激活,而源于炎症反应激活的NF-κB可使炎症持续和放大,从而引起Hp胃炎,同时二者又可反馈激活IκB激酶复合物IKKs,后者可磷酸化IκB氨基末端的2个丝氨酸残基(Ser32、Ser36)[15],IκB蛋白从三聚体解离下来,使p50及p65暴露,继而NF-κB被释放并转移至细胞核内与目的基因结合,启动TNF-α、IL-8、IL-1β、Bcl-2等靶基因转录[16]。FEIGE M H等[17]通过Hp感染胃上皮细胞发现NF-κB下游炎症相关因子如TNF-α、IL-8、IL-1β水平随病情进展不断升高,形成“瀑布样效应”,加重胃黏膜组织损伤,进一步表明NF-κB信号通路参与Hp感染过程。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胃黏膜组织NF-κB p50、p65 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炎症反应指标TNF-α、IL-8、IL-1β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清胃祛湿汤能够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且下调其下游炎症因子的表达,推测这可能是该方案改善Hp相关性胃炎患者消化不良症状的重要机制之一。

综上所述,清胃祛湿汤辅助Hp根除四联疗法治疗可显著缓解Hp相关性胃炎消化不良症状,其机理可能与抑制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活化及炎症因子释放有关。因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且随访时间较短,可能对研究结果可信度造成一定影响,今后将扩大样本量并进一步探索其治疗机制。

猜你喜欢
胃镜胃炎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之我见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65例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