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U患者下呼吸道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分析

2021-06-11 09:22黄慕超吴利秋姚淑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4期
关键词:鲍氏头孢曲松病菌

黄慕超 吴利秋 姚淑芳

医院感染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延长治疗时间,还将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临床积极寻找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感染事件发生,提升预后效果。尤其是RICU 患者,病情危急,在身体抵抗力、免疫力下降情况下,更易诱发感染发生,其中下呼吸道感染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数量最多[1]。研究发现,引起下呼吸道感染鲍氏不动杆菌感染主要与抗菌药物耐药性有较大关系,当鲍氏不动杆菌对药物产生较强耐药性后,将增加感染发生风险。为降低RICU 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鲍氏不动杆菌,本文对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做进一步研究,为感染预防提供有力参考依据,内容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6 月期间就诊的60 例下呼吸道感染的RICU 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43 例,女17 例,年龄最大87 岁,最小25 岁,平均年龄(63.62±12.88)岁。纳入标准:①均出现胸闷、胸痛、咳嗽等临床表现,经体格、血液及影像学等检查后,均符合下呼吸道感染指征;②研究前并未使用任何抗菌药物治疗;③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研究开展。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肺部疾病者,如肺水肿、肺不张及肺栓塞等;②恶性肿瘤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女;④研究配合度较低,或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1.2.1 样本采集与鉴定 样本应在临床症状发生部位进行采集。样本采集完成后,均分成两份进行厌氧培养和有氧培养,在温室培养48 h 后,使用购置的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仪对培养菌落中存在的病原体种类进行耐药性检验,最后使用购置的英国公司K-B纸片对检验结果进行补充说明。若在3 次检验后,测出结果显示均出现耐药性,即可判定为鲍氏不动杆菌。接下来还应更换其他抗菌药物对耐药性做进一步研究。检验出的质控菌株有:铜绿假细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

1.2.2 临床基线资料收集 研究人员所有纳入标准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史、药物过敏史及住院史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呼吸道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情况 所有患者均检验出病原菌,共有68 株。包括真菌、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别为41 株、25 株、2 株,占比分别为60.29%、36.76%、2.94%。见表1。

表1 下呼吸道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情况(n)

2.2 下呼吸道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单因素分析 IgG下降、多人病房、危重症监护时间>2 周、抗菌药物更换次数>3 次为下呼吸道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下呼吸道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单因素分析[n(%)]

2.3 下呼吸道感染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结果 在耐药性检验结果中耐药率≥50%为高耐药性,<50%为低耐药性。头孢他啶耐药株10 例,耐药率为62.50%;头孢曲松16 例,耐药率为100.00%;氨曲南11 例,耐药率为68.75%;亚胺培南10 例,耐药率为62.5%;美罗培南9 例,耐药率为56.2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 例,耐药率为50.00%;氨下西林/舒巴坦9 例,耐药率为56.25%;庆大霉素13 例,耐药率为81.25%;左氧氟星沙7 例,耐药率为43.75%;替加环素4 例,耐药率为25.00%;头孢哌酮/舒巴坦3 例,耐药率为18.75%;阿米卡星2 例,耐药率为12.50%。头孢他啶、头孢曲松、氨曲南等属于高耐药性,左氧氟星沙、替加环素、阿米卡星等属于低耐药性。

3 讨论

医院感染中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感染部位大多为气管、支气管、肺组织,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后将出现乏力、低热、流鼻涕及嗓子疼痛等临床症状,对治疗有效率的影响效果显著。尤其是在RICU 患者中,病情危急,需长期依靠机械通气才能维持正常的呼吸。呼吸过程中产生分泌物和外界细菌较多,若未及时清理使用的呼吸装置,使得吸氧管、雾化装置等含有大量病菌,将进一步加大感染风险。据临床资料显示,下呼吸道感染病菌主要有真菌、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占比较多,其中鲍氏不动杆菌较为常见。在本次研究中,发现真菌最少,其次是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最多,在感染中鲍氏不动杆菌有16 例,是感染数量最多的病菌,结果与钟蕾[2]研究完全一致。再次说明在RICU 患者中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中鲍氏不动杆菌为主要病菌类型,故在治疗过程中应采取病菌预防措施,控制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升感染预防效果,促进治疗有效率提高[3]。

黄艳等[4]研究发现,在住院患者中感染和携带鲍氏不动杆菌数量最多,即使医院每天进行严格的杀菌消毒工作,仍会出现感染发生。本文结果显示,IgG 下降、多人病房、危重症监护时间>2 周、抗菌药物更换次数>3 次为下呼吸道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免疫功能下降,与多人住院、住院时间越长、长期更换抗菌药物都是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5]。其主要是因为在多人住院中,接触的患者数量较多,且住院时间越长,诱发感染的可能性越大。特别是在之患者病情危急情况下,抵抗力下降,更易增加感染风险。为提升抵抗力,降低感染发生可能,通常遵医嘱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减少鲍氏不动杆菌的感染发生[6]。

但是近几年,临床发现抗菌药物使用不恰当、长期更换或滥用药物情况下,将增加病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使得药效消失,虽然遵医嘱口服用药,但是无法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7]。在发生耐药性后,不仅会增加治疗难度,影响治愈率,同时还将对患者生理及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头孢他啶、头孢曲松、氨曲南等属于高耐药性,左氧氟星沙、替加环素、阿米卡星等属于低耐药性[8]。在临床中头孢他啶、头孢曲松、氨曲南等药物使用较为广泛,且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使得病菌对药物的敏感度下降,耐药性增加,从而无法抵抗鲍氏不动杆菌入侵下呼吸道,诱发感染[9]。另外,在研究中发现,长期卧床治疗,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增加,种类频繁更换,都将增加耐药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做好预防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有效措施,降低感染发生可能,提升治疗效果[10]。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呼吸危重症监护的重症患者长时间使用呼吸机插管、留置胃管及机械通气等也将增加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风险,故在治疗过程中还应密切观察患者精神状态、炎症反应及身体各项功能状况等,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手段,改善症状表现。

综上所述,在RICU 中下呼吸道感染鲍氏不动杆菌最多,检出率较高,其中IgG 下降、多人病房、危重症监护时间>2 周、抗菌药物更换次数>3 次为下呼吸道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危险因素,故在治疗过程中应规避以上危险因素,降低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氨曲南等药物耐药性,提升抗菌药物功效,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治疗有效率。

猜你喜欢
鲍氏头孢曲松病菌
盐酸氨溴索和头孢曲松联合治疗急性肺炎的临床疗效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幼年大鼠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与口服钙剂相互作用的研究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重症监护室患者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预后分析
ICU鲍氏不动杆菌感染与耐药性分析
油茶炭疽病菌拮抗木霉菌的分离与筛选
病菌的克星
重症监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分布及预防控制措施
Trouble in Disney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