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养生保健的新理念层出不穷

2021-06-11 09:34孟庆义
养生大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抗衰老阿司匹林膳食

孟庆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国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减缓衰老、延长寿命和预防疾病是医务人员和普通百姓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习养生保健相关方法与知识正在成为老龄人群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是近来人体微生态理论的提出,为过去一些不被西医认可的中医药诊疗理念,提供了全新的科学解释,并在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成为中西医结合的新契合点。

所谓人体微生态理论,是指机体不但是由十万亿个细胞组成的,实际上还附有一百万亿的微生物(肠道菌群是其最重要组成部分),人体和微生物之间是相依为命的共生状态。目前,认为约有30%的疾病源于细胞基因的遗传,另外70%的疾病是外界理化和生物等因素通过影响人体微生态导致疾病的发生。由此,传统中医药中一些看似很“玄”的诊治方法,实际上是通过肠道菌群即人体微生态发挥作用的。故东西方古人的一些养生保健方法,正在借助人体微生态理论,迎来“第二个春天”,且渐成燎原之势。

預防疾病的核心问题是抗衰老或减缓衰老。过去学界关于疾病与衰老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到底是“先有疾病,再导致衰老?”还是“机体先衰老,才导致疾病发生?”目前比较一致认同的是“细胞衰老致病学说”,故有效抗衰老,才能预防疾病。过去认为自由基致细胞损伤,抗自由基疗法成为抗衰老的主流。因此,维生素C、维生素E、人参皂甙、花青素、番茄红素、茶多酚、白藜芦醇等抗氧化物质被应用于抗衰老之中。

近来人体微生态的研究认为,肠道菌群的衰老退化是机体衰老的根源。某地区在百岁老人中所进行的人体微生态研究发现,当出现特定肠道菌群构成表型时,老人三个月内死亡的预测准确率达80%,即老人在死亡数月前就出现特定的“死亡”肠道菌群变化;也就是说,重置肠道菌群是抗衰老的新靶点。新近研究已经表明,道家的“断食”“辟谷”;灵芝、石斛、海参等国人传统补品;西方学者提出的“小麦有毒”;二甲双胍用于抗衰老,可能都是通过调整和重置肠道菌群起作用的。食物中的一些膳食纤维成份,尤其是其中的短链非淀粉多糖,是滋养肠道菌群的食粮,有促进肠道菌群增殖的作用,有助于肠道微生物多样化,在抗衰老、预防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是养生保健、抗衰老的重要方法之一。

2019年柳叶刀杂志刊登了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这项综合了全球185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接近1.35亿人年的随访数据,纳入了4635名受试者参与的58项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与冠心病、糖尿病、肠癌等多种疾病的风险下降有关;将每天15~19克(相对最低)的膳食纤维摄入提高到35~39克(相对最高),可使全因死亡风险下降15%,冠心病死亡风险下降31%,2型糖尿病风险下降16%,癌症死亡风险下降13%。正如英国学者John Cummings所说:“这是膳食纤维50年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多吃膳食纤维能挽救生命,这应该被载入史册。”1在临床上,具有调节肠道菌群作用的膳食纤维在治疗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肥胖症、焦虑抑郁症、顽固性皮肤病、胃肠道炎症、帕金森综合征、妇科疾患和不孕不育症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同时,膳食纤维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体必需的第七大营养素。

实际上,目前疾病预防的重点应该是癌症的预防,因为多数癌症的治疗效果有限,及其高发病率,使之成为健康管理和养生保健的重点问题。值得庆幸的是,与人体微生态理论伴生的三种治疗方法,可能具有一定的预防癌症作用。

首先是二甲双胍,作为一种降糖药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治疗长达50余年。近年来发现它是一种多效药物,可调节肠道菌群,具心血管保护作用,降低胆结石发病率等。观察性数据则提示,使用二甲双胍可降低癌症发病率;可能机制是通过阻止癌细胞代谢葡萄糖,实现抗癌目标;或通过激活一种能够感知细胞内能量状态并调控新陈代谢的酶——AMP活化蛋白激酶,实现对肿瘤生长的抑制。

其次是阿司匹林,在上世纪70年代,发现阿司匹林能抗血小板聚集,于是它立刻被赋予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神圣使命。近来有研究证明,阿司匹林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显著降低消化道癌症的发生风险(包括肠道、胃以及食管的癌症),可减少死于这些疾病的风险。还有的研究数据证明,服用阿司匹林10年的人可以减少约35%肠癌发病,并减少约40%的相关死亡;食道癌症和胃癌的发病率也可减少30%,相关死亡可减少35%~50%。2018年《柳叶刀肿瘤学》刊登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卵巢癌症患病风险的研究结果表明,每日低剂量(约81毫克)服用阿司匹林的女性,比未服用者患卵巢癌症的风险低10%。

第三种预防癌症的方法是具有调整肠道菌群作用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能显著降低大肠癌、直肠癌、结肠癌、乳腺癌、胃癌、食管癌、宫颈癌、胰腺癌、口腔及咽癌肿瘤发生率。其机制是降低大肠中致癌物的浓度,缩短肠腔内毒物通过的时间,减少致癌物和组织间的接触时间,影响某些致癌或前致癌物的产生,以及调节内分泌系统等。

延长寿命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抗衰老和延寿是两个概念,抗衰老的药物最多只能使人活到平均寿命,但不能延长寿命;即“长寿药”与“延寿药”是不同的。在动物试验研究中,实验组平均寿命高于对照组,是长寿药;而只有实验组平均寿命高于对照组中活得最长的10%部分的平均寿命,才是延寿药。

目前,西方医学证实能延长小鼠寿命的药只有一个雷帕霉素, 是抗肿瘤药物。在动物实验中证明,它能延长小鼠寿命,但遗憾的是长期应用毒性太大,无法应用于人类。还有一个候补的药物,就是二甲双胍。多数学者认为,二甲双胍可能是最有希望能延寿的药物。近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也批准了“用二甲双胍延缓衰老”的临床试验,希望能延长机体的寿命。其次,新近研究表明,断食,可“激活”身体长寿机制。发表在《细胞·代谢》杂志上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揭示了两种不同的断食模式延长寿命的关键代谢靶点。研究人员将小鼠分为随意进食、热量限制和只吃一顿3组,分别采用2种不同的饮食方案(A方案是高蛋白高膳食纤维,低脂低糖,而B方案则正相反。2种方案的碳水化合物比例都是60%),喂养20个月。结果发现“每天一顿”和“热量限制”这两种断食方式都可延长寿命。其机制是通过激活丝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代谢轴。研究人员不仅在小鼠中确定了这条通路,还在猴子模型中也进行了验证。从进化上来说,这个机制是保守的,因为在人类中,研究人员大概率也能够成功复制这个结果。也就是说,“二甲双胍”和“少吃”可能有助于寿命的延长。这和国人坊间流传的“人一辈子吃多少是有定数的,早吃完早死,晚吃完晚死”,可谓是异曲同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西方医学基础研究的进展,及人体微生态理论的深入,使祖国传统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与西方医学正在进行完美的对接。中医与西医由过去的背道而驰,正在转变为相向而行,养生保健理论也将随之发生重大转变。这必将对疾病预防、延缓衰老和健康管理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抗衰老阿司匹林膳食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学会4招科学抗衰老
中老年人健康膳食如何安排
秋天膳食九字诀
地黄貌不起眼补肾增强免疫抗衰老
六个问题读懂膳食纤维
常搓八部位抗衰老
膳食纤维如何让你“少吃点”
不可滥服抗衰老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