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读后感

2021-06-11 23:55蒋剑雯
锦绣·上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矛盾论矛盾事物

蒋剑雯

《实践论》和《矛盾论》分别写于1937年的7月和8月,即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那段日子。以九一八武力占领东北为开端的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战争,在国民党六年的妥协退让之后,终于全面爆发。

这两篇哲学论文,毛公都曾经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做过演讲,两篇论文是为了同一目的而写,即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思想。

《矛盾论》是《毛选》中最重要的文章之一,也可不加“之一”。因为它是毛选的根本思想方法,它是一条主线,清晰地贯串着整个毛选的始终。

《矛盾论》论及的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1.两种宇宙观

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

“形而上学家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如此。……他们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

两种宇宙观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要从“事物外部”去找,还是从“事物内部”去找。

抗战胜利时国民党拥有四百多万兵力,蒋介石却在三大战役后被迫仓皇“引退”台湾;朝鲜战争初期麦克阿瑟夸下“回去过圣诞节”的海口,板门店停战协议却在三年后才迟迟来到,此等形势的产生,此种局面的扭转,根据毛公的观点,“两军相争,一胜一败,皆决于内因”,“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而不是外部的原因--比如国际社会的谴责。

在这里,两种宇宙观的梳理比较,应该是为了要引出“矛盾”这一个核心的概念来。

2.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

这部分比较好理解: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此处的“矛盾”二字,也可以换成“问题”二字:“问题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问题”,这么描述失去了一些哲学的意味,但不妨碍理解。

毛公在《反对党八股》中是这么说的:“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那么,矛盾就是没解决的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或者说,问题是矛盾表现出来的形式。

在《矛盾论》下一部分的“矛盾的特殊性”中,毛公还说:“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

理解了矛盾的普遍性,我们就不必对于问题的普遍存在而一惊一乍,思想和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永远存在矛盾,没有矛盾、没有问题,就没有世界,于是我们可以毅然决然地把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解决问题上面,而不是苦苦思索“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同样的道理,一家公司,一个家庭,两个相处中的人,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斗争,生命也会停止。

活着就是为了解决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

这部分是文章重点。从篇幅上来看是重点,因其占据了全文三分之一篇幅;从写作旨意来看也是重点。

本文是为了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思想而创作的。那什么是“教条主义”?简单说来,即是教条地、僵硬地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他们“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他们“不懂得人类认识的两个过程的互相联结—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 。

这些教条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毛公评价他们“是懒汉,他们拒绝对于具体事物做任务艰苦的研究工作,他们把一般真理看成是凭空出现的东西”。

“懒汉”的说法有意思。庄子借连叔之口说:“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我们也借一下庄子的话说:岂唯劳作之时有懒汉哉?夫知亦有之。

《大学》中有儒家“八目”之说,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子在解释“格物致知”时说:“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朱子的“即物—穷理—致知”可以辅助我们理解“人类认识的两个过程的互相联结—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

首先在身边去找到一个具体存在,这是即物;其次尝试了解此存在的特殊的本质,将其特点概括和归类,并找到它与其他存在之间的共同的本质,这是穷理;最后,以对这种共同本质的认识为指导,去继续研究未知的事物和领域,“补充、丰富和发展”之,这是致知。

格物致知于是便与“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打通了。

认识论有了,那么,怎么利用这个认识论去避免教条主义?答案在列宁的这句话里:“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有八个字,但,难也就难在这里。

毛公在这一部分的最后说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共性与个性,是否就这样等同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我有些迷惑,希望讀到进一步的解释。

4. 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a)“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b)“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这部分相对好理解,因为在一些政治、时事、财经分析中,都可看到此矛盾分析法的活学活用。比如,温铁军老师讲新冷战。他认为:

在老冷战时期,主要矛盾是美国对苏联,或者叫做资本主义阵营对社会主义阵营,中国不是主要矛盾;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之后,形成的美国单极霸权推动的金融资本全球化为后冷战时期,金融资本主导的跨国集团在中国大量获取财富,这时的中国向西方金融资本贡献了大量的剩余价值,中国仍然不是主要矛盾;

新冷战是美国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特别是最近这几年,针对中国所发起的对抗性的冷战形态,这时中国被动地成为了主要矛盾,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美国,中国属于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常常存在不止一个的矛盾,因此在分析事物时,我们首先要“全力去找出它的主要矛盾”,还要透过问题的表象去调查研究此主要矛盾的两个基本方面中,“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何者。这样,我们才能掌握到矛盾的性质,才叫发现了问题。

c)“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

中国被动地成为了大国博弈中的主要矛盾,在中美关系这对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中,目前屈居于次要方面,身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美国,对矛盾的次要方面的中国,发起了一系列令人咋舌的打压。

那么,什么时候,中国有可能会在“中美关系”这对主要矛盾中,从矛盾的次要方面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使得中美关系的性质随着起变化?

毛公曾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和中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习大大也曾多次指出:無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我们的关注点在于自己的建设,在于应对增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在于解决高质量发展时碰到的短板和弱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不在于中美关系这对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在何时互相转化,这只是一个结果,它早晚会到来。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5、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这部分又有些难,虽然毛公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a)“同一性……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就是所谓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c)“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通常我们是用白话文来解释文言文,但有时候,甚是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反过来也可以辅助我们理解白话文。此处让我们尝试用一点中国古代的对立统一思想来分析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老子》中就有极为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还不需要劳驾《周易》出动。

比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儿讲的是: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这些矛盾的双方,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再比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儿讲的是:矛盾着的双方,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以上老子两句话,完美地诠释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

再有,“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 ,这儿讲的是:翕与张,弱与强,废与兴,取与予,这几对看上去“相反”的矛盾,其实是“相成”的关系,翕与张,弱与强…,此间的常住性是相对的,变动性反而是绝对的。老子说,他建议大家,不妨让自己身处于貌似不利的那一方,道理是:“柔弱胜刚强”。

有人认为,老子的“反者道之动”这样的玄学思想陷入了循环论,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6.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有些矛盾具有公开的对抗性,有些矛盾则不是这样。根据事物的具体发展,有些矛盾是由原来还非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也有些矛盾则由原来是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非对抗性的”。

毛公举的例子是“炸弹爆炸”。炸弹在一定的条件(发火)出现时会发生爆炸,炸弹的爆炸就是一种“对抗”。但“爆炸”是矛盾斗争到最后,要采取外部冲突形式去解决的一种情形,有时候,矛盾斗争是以非对抗性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未必都像“爆炸”和战争那么剑拔弩张、动魄惊心。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政治上的纠葛在一开始的时候,在一些问题上,可能不会表现为对抗,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存在着“发展为对抗性的东西的可能性”。

三十年代初,毛公在根据地的纲领和政策,被“左”倾冒险主义派批判为“狭隘的经验主义”、“富农路线”和“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到延安后他发愤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把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提到认识论和辩证法上来总结,写下《实践论》、《矛盾论》。

听说康德终生未曾离开过葛底斯堡,每天按时散步,准时到当地居民可以依此来校对时钟的程度;托尔斯泰在他阔气的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生活了60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琳娜》等鸿篇巨作都在那里完成。

而毛公,是在鼓角筝鸣中、弹雨枪林下,刀光剑影里,写下他那些注定不朽的诗词和文章。

(北京志诚泰和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矛盾论矛盾事物
矛盾的我
“矛盾多发”可怕吗?
单独中的洞见
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矛盾论的运用
《实践论》《矛盾论》所彰显的哲学魅力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解析对矛盾观点的几个“是否意味着”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