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蛾科昆虫调查

2021-06-15 08:39张浩许振邦王山青陆德才黄羿鑫王旭
安徽林业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夜行习性安徽

张浩,许振邦,王山青,陆德才,黄羿鑫,王旭*

(1.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芜湖241000;2.云南大学资源植物研究院,云南 昆明650500;3.安徽省歙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安徽 黄山245200;4.安徽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皖江城市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协同创新中心,安徽 芜湖241000)

天蛾科隶属于鳞翅目蚕蛾总科,目前世界已知206属1 460种,我国已知69属265种[1]。天蛾体型中等至大型,身体呈纺锤形,前翅狭窄修长,后翅呈三角形,易与其他蛾类区分。天蛾翅膀较其他蛾类强壮,飞行能力强,速度可达40~50 km/h,有些种类甚至可以悬停访花。其复眼发达;大多数种类拥有很长的喙,是重要的访花和传粉昆虫,对植物的生长繁殖有重大影响[2-3]。幼虫期身体呈圆筒状,多数种类体色鲜艳,有各种各样的斑纹,身体末端有一凸起的尾角,特征明显;以各种植物为食,有些种类以农作物为食,是重要的农林业害虫[4]。如南方豆天蛾以大豆为食,给农作物造成危害,给农民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究天蛾的各发育阶段及生活习性,有助于了解其发生危害时期并作出准确的农林害虫预报,减少虫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1 保护区自然概况

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2011年由国务院批准建立,位于118°44′~118°53′E,30°04′~30°10′N,东与浙江清凉峰国家自然保护区相邻,西与安徽黄山和天目山西部接壤;保护区总面积达7 811.2 hm2[5-7]。保护区境内层峦耸翠、群峰争奇、植被茂密、沟谷纵横、水源充足、生态完整,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8]。

保护区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绩溪县、歙县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处,是天目山系的最高峰,主峰位于118°52′E、30°06′N,海拔1 787.4 m[9]。地处中亚热带北部边缘,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由下往上有山地北亚热带、山地暖温带、山地中温带三种气候类型[10]。保护区植被的水平分布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的垂直变化显著,加之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因此形成了许多小型气候区域[11]。其地形复杂多样、生态环境特殊,因而草木植被茂盛,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5]。据调查统计,保护区内有各类野生植物1 570种、脊椎动物377种、各类昆虫1 020种、大型真菌148种。其中一级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种、二级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0种、国家保护动物42种,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可多得的野生物种基因宝库[9]。

2 采样方法

2.1 网捕法

网捕法主要是针对昼行性天蛾。这些天蛾多在白天活动,在花丛中频繁出没、访花。使用工具为捕虫网。发现天蛾后,待其静止或行动较缓慢时,用捕虫网迅速捕捉。捕捉到天蛾后,首先,限制其活动范围,用冷冻喷雾喷洒其身体数秒,使其失去行动能力,并拍照;其次,将其翅膀正面对折,用注射器在胸部注射少量无水乙醇,静置2 min,保持翅膀正面对折姿态放入由硫酸纸制成的三角纸袋中封存。

2.2 灯诱法

灯诱法主要针对夜间活动的天蛾。在天黑之前选择合适位置搭建灯诱架,挂好诱虫灯和幕布。天黑后打开诱虫灯,会有各种蛾类被光源吸引而来,等其停歇在幕布上或落在周围空地上,先用毒瓶限制天蛾的行动能力,并拍照;将其翅膀正面对折,保持翅膀正面对折姿态放入由硫酸纸制成的三角纸袋中封存。此方法的采集时间一般从天黑开始到天亮前结束,每个样点连续进行2~3晚,以保证对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种类天蛾的吸引。此法尽量在无风、无雨的夜晚进行。

3 样点设置

保护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开阔地带较少。本次调查选择较开阔的空地或屋顶,有利于观察天蛾的活动,同时有利于诱虫灯光线传播。保护区内水资源集中,多为山间溪流,考虑到鳞翅目昆虫的活动多在水源附近,因此选择的采样点要尽量靠近水源。

调查时间为2020年7~8月,主要设置以下采样点:竹铺村(农田、水源附近)、英川保护站、小岫村、竹源村。灯诱点为竹铺村和英川保护站;网捕点为小岫村和竹源村。

4 标本制作

4.1 还软

将标本放入还软缸支架上,底部倒入适量开水,盖好缸盖。期间每天换水3~4次。判断还软的标准为:用手捏标本胸部、腹部感觉到柔软。通常天蛾的还软时间为3~4 d,具体需视天蛾大小和标本保存的时间而定。

4.2 整姿

将标本从还软缸中取出,根据其大小选择合适的昆虫针,从胸部正中垂直插入,再插在展翅板凹槽里,两边翅膀展开后用硫酸纸压住,并用昆虫针固定。

4.3 保存

展翅后的标本在室内放置一周左右,自然晾干后将昆虫针取出,附上采集及鉴定标签,保存在标本盒中。

4.4 鉴定

将现有的馆藏标本及采回的补充标本进行比对。首先,利用外部形态直接观察的方法对标本进行初步鉴定,对于外部形态非常相似的近缘种类则通过对生殖器进行解剖或利用分子手段做进一步鉴定。其次,通过相关文献记录及其地理分布,对每一物种进行鉴别特征描述。

5 结果与分析

5.1 物种组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内天蛾科昆虫共计24种(见表1和图1),隶属于3亚科18属。其中天蛾亚科4种,占总数的16.67%;目天蛾亚科6种,占总数的25%;长喙天蛾亚科14种,占总数的58.33%。调查中发现2种为安徽省新纪录种,分别是长喙天蛾亚科的佛瑞兹长喙天蛾和喜马锤天蛾。

表1 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蛾科昆虫名录

(1)缺角天蛾

采集时间:2020年8月10日。

鉴别特征:翅展75~90 mm,身体紫褐色,腹部背面棕黑色,前翅各横线波浪状,前缘至后角有深色斜带。

习性:夜行性,以乌蔹莓、东北蛇葡萄等植物为寄主。

采集地:竹铺村。

分布:我国浙江、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香港、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以及日本和韩国。

(2)葡萄天蛾

采集时间:2020年8月10日。

鉴别特征:翅展72~100 mm,身体褐色,背线白色,腹面红褐色,前翅有茶褐色横线,顶角有近三角形斑,后翅黑褐色,外缘有深褐色带。

习性:夜行性,以葡萄、黄荆、乌蔹莓等植物为寄主。

采集地:竹铺村、英川保护站。

分布: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宁夏、甘肃、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广东、海南、香港、广西、四川、重庆、云南、西藏,以及俄罗斯、朝鲜、韩国、阿富汗、印度、尼泊尔、缅甸、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3)条背天蛾

采集时间:2020年8月11日。

鉴别特征:翅展74~120 mm,身体橙灰色,肩板两侧有白色鳞毛,胸部背线棕黄色,腹部背面有棕黄色条纹,前翅有橙灰色斜纹,中室有黑点。

习性:夜行性,以水东哥、凤仙花属、葡萄属、蓼属等植物为寄主。

采集地:竹铺村。

分布:我国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以及日本、印度、尼泊尔、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4)平背天蛾

采集时间:2020年8月10日。

鉴别特征:翅展90~98 mm,身体青褐色,肩板两侧有白色鳞毛,前胸背板正中有一个黑点,腹部背面有褐色纵条,前翅灰褐色,自顶角至后缘有6条棕色斜线,中室有一个黑点,后翅灰色,近外缘有淡黄色横带。

习性:夜行性,以乌蔹莓、中华猕猴桃、阔叶猕猴桃等植物为寄主。

采集地:竹铺村。

分布:我国河南、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以及日本、印度、尼泊尔、泰国和马来西亚。

(5)红天蛾

采集时间:2020年8月11日。

鉴别特征:翅展52~75 mm,身体桃红色为主,胸背部两侧有两条红色纵带,腹部背线红色,两侧黄绿色,前翅前缘、外缘暗红色,中室有一白色小点,后翅红色,近基部黑色。

习性:夜行性,以柳叶菜属、拉拉藤属、凤仙花属、忍冬属、千屈菜属、半夏属、茜草属、葡萄属等植物为寄主。

采集地:竹铺村、小岫村。

分布: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新疆、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以及俄罗斯、蒙古、日本、朝鲜、韩国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国家。

(6) 佛瑞兹长喙天蛾

采集时间:2020年8月11日。

鉴别特征:翅展40~50 mm,身体深灰色,腹部第2节和第3节侧面有黄色斑块,前翅基部有一白色细纹,延伸至前缘中部,构成近似三角形的浅灰色区域,近外缘有数道波浪形灰纹。

习性:夜行性和昼行性,以巴戟天属、鸡矢藤属等植物为寄主。

采集地:竹源村。

分布:我国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香港、广西,以及日本、缅甸和泰国。

(7)黑长喙天蛾

采集时间:2020年8月11日。

鉴别特征:翅展42~56 mm,身体黑褐色,腹部第1、2节两侧有黄色斑,第5节后缘有白色毛丛,前翅各横线灰褐色,顶角有黑色斑纹,后翅中央有黄色宽带。

习性:昼行性,以鸡矢藤为寄主。

采集地:小岫村、竹源村。

分布:我国安徽、北京、山西、上海、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香港、四川、重庆、云南、西藏,以及俄罗斯、日本、朝鲜、韩国、印度、尼泊尔、泰国、斯里兰卡、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8)喜马锤天蛾

采集时间:2020年8月11日。

鉴别特征:翅展48 mm左右,身体灰褐色,头和肩板背面有灰褐色纵线,胸部两侧暗褐色,前翅狭长、外缘波浪状、4脉端部突出,中室端部有黑斑,后翅有橙黄色三角形斑,外缘有较宽的暗褐色边。

习性:昼行性,以鸡矢藤为寄主。

采集地:竹源村。

分布:我国安徽、陕西、上海、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香港、广西,以及日本、朝鲜和韩国。

(9)斜纹天蛾

采集时间:2020年8月10日。

鉴别特征:翅展70~100 mm,身体灰黄色,胸部背线棕色,腹部第3节两侧有黑色斑,前翅基部有黑斑,自顶角至后缘有3条棕褐色斜纹,后翅棕黑色,后缘颜色较浅。

习性:夜行性,以木槿、白粉藤、葡萄科等植物为寄主。

采集地:竹铺村、英川保护站。

分布:我国陕西、上海、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香港、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以及日本、韩国、巴基斯坦、印度、不丹、尼泊尔、缅甸、越南、老挝、泰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10)芋双线天蛾

采集时间:2020年8月13日。

鉴别特征:翅展54~80 mm,身体褐绿色,头部、胸部两侧有两道白色条纹,胸部背线灰褐色,腹部有两道白色背线,两侧有黄褐色纵纹,前翅灰绿色,顶角至后缘基部有一条较宽的灰褐色斜带,斜带内有数条黑、白色条纹,中室有一个黑点,后翅黑褐色,有一条黄褐色横带。

习性:夜行性,以天南星属、乌蔹莓属、白粉藤属、芋属、凤仙花属、亚麻属、丁香蓼属、半夏属、犁头尖属、葡萄属等植物为寄主。

采集地:竹铺村、英川保护站。

分布:我国北京、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香港、广西、四川、云南、西藏,以及俄罗斯、日本、朝鲜、韩国、巴基斯坦、印度、不丹、尼泊尔、缅甸、斯里兰卡和菲律宾。

(11)芋单线天蛾

采集时间:2020年8月12日。

鉴别特征:翅展60~72 mm,身体褐绿色,头部、胸部两侧有两道白色条纹,胸部背线灰褐色,腹部有一道白色背线,前翅灰绿色,顶角至后缘基部有一条较宽的灰褐色斜带,斜带内有数条黑、白色条纹,中室有一个黑点,后翅橙灰色。

习性:夜行性,以芋属、丁香蓼等植物为寄主。

采集地:竹铺村、英川保护站。

分布:我国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香港、四川、贵州、云南,以及日本、印度、尼泊尔、缅甸、越南、泰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保加利亚。

(12)斜绿天蛾

采集时间:2020年8月10日。

鉴别特征:翅展64~80 mm,身体深绿色,头部、肩板两侧有灰色鳞毛,背线灰色,腹部两侧有橙黄色鳞毛,前翅黄褐色,自顶角至后缘基部有绿色宽带,外缘黄棕色,中室有一黑点,后翅棕褐色,中部有橙色横带。

习性:夜行性,以天南星科、鸭跖草树等植物为寄主。

采集地:竹铺村。

分布:我国陕西、安徽、湖北、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香港、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以及日本、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菲律宾、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13)咯白肩天蛾

采集时间:2020年8月13日。

鉴别特征:翅展47~63 mm,身体褐色,肩板两侧白色,胸部后缘两侧有橙色鳞毛,前翅中部有褐色横带,近外缘灰色,后缘近基部白色,后翅近后角有黄褐色斑。

习性:夜行性,以小檗属、乌蔹莓属、凤仙花属、蓼属、地锦、葡萄属等植物为寄主。

采集地:竹铺村。

分布: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陕西、青海、上海、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以及蒙古、日本、朝鲜和韩国。

(14)盾天蛾

采集时间:2020年8月10日。

鉴别特征:翅展93~130 mm,身体棕褐色,背线棕黑色,前翅基部颜色较暗,前缘中央有一大块紫色盾形斑,盾斑周围颜色较深,外缘呈波浪形,后翅外缘不整齐。

习性:夜行性,以山核桃、胡桃属等植物为寄主。

采集地:竹铺村。

分布: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以及俄罗斯、日本、朝鲜、韩国、印度和菲律宾。

(15)鹰翅天蛾

采集时间:2020年8月10日。

鉴别特征:翅展65~80 mm,后胸背板和肩板后半部有褐绿色斑,翅枯黄色,前翅基部有两个黄褐色斑点,中室端部有小黑点。

习性:夜行性,以南酸枣、黄连木等植物为寄主。

采集地:竹铺村、英川保护站。

分布:我国安徽、河南、陕西、甘肃、新疆、浙江、湖北、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以及缅甸、越南和泰国。

(16)黄山鹰翅天蛾

采集时间:2020年8月11日。

鉴别特征:翅展88~124 mm,胸部两侧绿褐色,腹部第6节两侧及第8节背面有褐色斑点,翅腹面橙褐色,散布暗色斑点。

习性:夜行性,以枫杨、核桃、栎树等植物为寄主。

采集地:竹铺村。

分布:我国辽宁、北京、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以及日本、朝鲜、韩国、印度和越南。

(17)南方豆天蛾

采集时间:2020年8月11日。

鉴别特征:翅展94~150 mm,整体棕黄色,腹部背面灰褐色,两侧枯黄,前翅前缘有灰白色近三角形斑,顶角有褐色斜纹,后翅棕黑色。

习性:夜行性,以黧豆属和葛属等植物为寄主。

采集地:竹铺村。

分布:国内除西藏外,其他省(市、自治区)都有分布;国外分布与朝鲜、日本、印度、尼泊尔和印度尼西亚。

(18)椴六点天蛾

采集时间:2020年8月12日。

鉴别特征:翅展90~125 mm,身体黄褐色,背线深棕色,腹部各节间有棕色环,前翅黄褐色,有深棕色横线,外缘齿状,边缘棕黑色,后角内侧有棕黑色斑,后翅后角有两个黑色斑点。

习性:夜行性,以刺果藤、梧桐、破布叶、异叶翅子树、假苹婆等植物为寄主。

采集地:竹铺村、英川保护站。

分布:我国辽宁、北京、河北、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香港、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以及日本、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缅甸、越南、泰国、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

(19)红六点天蛾

采集时间:2020年8月10日。

鉴别特征:翅展70~92 mm,身体黄褐色,胸部背板棕黄色,前翅近外缘黑褐色,边缘波浪状,后缘颜色略深,近后角处有黑色斑和一黑点,后翅粉红色,近后角处有两个黑斑,前翅腹面中室呈粉红色。

习性:夜行性,以枇杷、苹果属、梨属等植物为寄主。

采集地:英川保护站。

分布:我国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宁夏、甘肃、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四川、云南、西藏,以及俄罗斯、蒙古、朝鲜和韩国。

(20)构月天蛾

采集时间:2020年8月10日。

鉴别特征:翅展69~90 mm,身体褐绿色,肩板棕褐色,前翅顶角有白色月牙形斑纹,顶角至后角间有弓形的白色带,后翅深绿色,后角有棕褐色斑。

习性:夜行性,以藤构、构树、桑科等植物为寄主。

采集地:竹铺村。

分布:我国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上海、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香港、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以及日本、韩国、印度、缅甸、越南和泰国。

(21)鬼脸天蛾

采集时间:2020年8月11日。

鉴别特征:翅展100~132 mm,胸部背面有骷髅形状的斑纹,腹部黄色,各环节之间有黑色横带,前翅黑色,夹杂有黄褐色鳞片。

习性:夜行性,以茄科、马鞭草科、木犀科、紫葳科、唇形科等植物为寄主。

采集地:竹铺村。

分布:我国吉林、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香港、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以及俄罗斯、日本、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缅甸、越南、老挝、泰国、斯里兰卡、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22)大星天蛾

采集时间:2020年8月13日。

鉴别特征:翅展55~86 mm,背面整体暗黄色,胸部中央有白色细纹,腹部背线为间断的黑色细纹间杂黄褐色斑点,两侧各有一行白褐色小圆点,前翅内线为两道棕褐色波状条纹,条纹间隔为白色,中线及外线为棕黑色波状条纹,各条纹间为暗黄色,中室有一白色圆点。

习性:夜行性,以粗壮女贞、桂花、梣属等植物为寄主。

采集地:竹铺村。

分布:我国安徽、陕西、甘肃、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四川、重庆、云南、西藏,以及日本、巴基斯坦、土耳其、印度、尼泊尔、缅甸、越南、老挝、泰国和马来西亚。

(23)大背天蛾指名亚种

采集时间:2020年8月10日。

鉴别特征:翅展106~150 mm,背部整体灰褐色,肩板外缘有一对黑色斑纹,背线赭褐色,前翅赭褐色,两侧有赭褐色纵带和不连续的白色带,胸部、腹部的腹面呈白色。

习性:夜行性,以檫树为寄主。

采集地:竹铺村。

分布:我国陕西、甘肃、上海、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24)丁香天蛾

采集时间:2020年8月10日。

图1 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蛾科昆虫生态图

鉴别特征:翅展90~122 mm,胸背部棕褐色,肩板两侧各有一道黑线,背线黑色,前翅灰白色,中室顶端有一黑色条纹,外侧有两条黑色条纹。

习性:夜行性,以丁香、女贞、梧桐等植物为寄主。

采集地:竹铺村。

分布:我国安徽、辽宁、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香港、四川,以及日本、朝鲜、韩国、尼泊尔、缅甸、越南、老挝和泰国。

5.2 区系分析

图2 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蛾科昆虫生态图

本次采集的24种天蛾分布区域包括华北区、华南区、华中区、西南区、东北区、青藏区和蒙新区。其中华南区、华中区和西南区的分布比例最高,所有24种天蛾均有分布;华北区次之,包含了除缺角天蛾、大背天蛾指名亚种、芋单线天蛾以外的21种,占本次调查的87.5%;青藏区包含了除鬼脸天蛾、平背天蛾、红天蛾、星天蛾、佛瑞兹长喙天蛾、黑长喙天蛾、咯白肩天蛾和芋单线天蛾以外的16种天蛾,占本次调查的66.67%;东北区包含鹰翅天蛾、黄山鹰翅天蛾、葡萄天蛾、南方豆天蛾、星天蛾、椴六点天蛾、红六点天蛾、盾天蛾和咯白肩天蛾9种,占本次调查的37.5%;蒙新区分布比例最低,只有黄山鹰翅天蛾、葡萄天蛾、南方豆天蛾、红六点天蛾、盾天蛾和咯白肩天蛾6种,占本次调查的25%,详见表2。

6 结语

本次调查保护区内共采集天蛾科昆虫24种,隶属于3亚科18属,均为广布种,其中2种为安徽省新纪录天蛾,分别是佛瑞兹长喙天蛾和喜马锤天蛾。在采集的24种天蛾中,昼行性天蛾有2种,夜行性天蛾有21种,兼具昼行性和夜行性的天蛾1种(佛瑞兹长喙天蛾)。本次调查发现,竹铺村的天蛾种类最为丰富,且以夜行性天蛾居多。竹铺村内有河流经过,植物资源丰富,葡萄、芋、核桃等植物为葡萄天蛾、盾天蛾、芋双线天蛾和黄山鹰翅天蛾等夜行性天蛾提供了食物来源。周边种植大豆等经济作物,是南方豆天蛾等天蛾幼虫的寄主植物。竹铺村水源丰沛,寄主植物广布,是天蛾生物多样性高的主要原因。保护区内的昼行性天蛾主要分布小岫村和竹源村,黑长喙天蛾和喜马锤天蛾主要活动区域为河道边的鸡矢藤花丛,且活动时间多在上午9~10时和下午3~6时。佛瑞兹长喙天蛾白天在紫荆花丛附近活动,晚上也具有趋光性。由此可见,水资源和寄主植物是影响昼行性天蛾分布范围的重要因素。

表2 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蛾科昆虫区系分布情况

根据地理位置,保护区属于华中地区,与华南地区接壤,区系分析结果显示,保护区内的天蛾分布与华中区、华南区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与西南区和华北区相比,也有很高的相似性。通过比较三地的地形和植被特征,发现保护区境内地形复杂,植被茂密,具有很多小型气候区域,与西南区、华北区山地在地形、植被、气候上很接近。此外,与青藏区相比,两者的天蛾物种相似度也很高,尽管两地气候不同,但海拔都较高,可能是导致两地天蛾物种相似度高的主要原因。

尽管本次调查获得了较多数量和种类的天蛾科标本,但由于采集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份,而且调查的区域范围也不够充分,因此在时间跨度和空间分布上还存在着不足。在之后的研究中,将长期关注保护区内的天蛾分布情况,多时间多样点采集,进一步对现有调查结果进行完善,取得更为充分的调查结果。

猜你喜欢
夜行习性安徽
《安徽记事》
螳螂的生长过程和习性是怎样的呢?
夜行侠联盟
习性养成要趁早
신기질(辛棄疾)─서강월·밤에 황사도를 지나며(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探秘夜行动物
喜新厌旧与神经特质有关
草地夜行
我可爱的职业病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