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黔桂边革命老区脱贫农户生计状况调查

2021-06-15 03:39陈丽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百色市

陈丽

摘 要:当前,巩固脱贫成果,解决脱贫人口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任务。该研究以百色市为例,从家庭收入结构、家庭人力资本水平、家庭支出型返贫风险、替代性生计方式、发展性生计资产、扶贫产业项目的时效性等维度对滇黔桂边革命老区脱贫农户的生计状况进行了调查,以期摸清脱贫农户的实际需求,为探索更加有效地提高农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扶贫资金使用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百色市;脱贫农户;生计状况;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8-0001-03

1 引言

目前,随着2020年年底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我国已经进入“后脱贫时代”,需要将巩固脱贫成果,解决脱贫人口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作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后脱贫时代”滇黔桂边革命老区农村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研究,将有限的资源用到脱贫农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上,对于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百色市为例,从家庭人口规模和劳动力数量、户主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主要收入来源、主动接受农业经营和非农经营专业培训的意愿、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等维度对滇黔桂边革命老区脱贫农户进行了全面调查,准确把握脱贫农户的真实生计状况,对于更加科学地分析、研判脱贫农户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后脱贫时代”滇黔桂边革命老区农村扶贫资金使用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调查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为准确了解脱贫农户的生计状况,笔者主要通过问卷、实地访谈等方式,搜集各种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重点,针对性选取百色市2018—2020年脱贫的60家农户作为研究对象。为了保证调查对象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提高调查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真实性,按照脱贫农户的生计方式选取18家纯农户、28家以农业为主的第一类型兼业农户、12家农业为辅的第二类兼业农户和2家非农户等4种类型的脱贫户。研究过程中,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统计、分析和实地访谈等均由本人亲自负责,从回收问卷的分析结果看,本次调查所搜集到的资料对百色市脱贫农户生计状况的反映较为客观,能够反映出真实情况。

2020年8月开始对百色市脱贫农户的生计状况进行调查,调查之前笔者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严格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实施。经过近2个月的走访和调查,基本完成了调研计划的全部内容,获得了较为客观、详实的一手资料。

3 结果与分析

3.1 家庭的收入结构 收入结构是决定一个家庭贫穷或富有的关键因素。调查发现,目前影响脱贫户持续增收的主要因素有能力、资产、村集体贫困等,使得脱贫农户增收速度较为缓慢,与日常生活开支持续增加的趋势相悖,返贫风险较大。家庭收入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脱贫户收入水平提高,但总体收入水平较低。通过对60家脱贫样本农户的调查得知,2020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呈现出增长趋势,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4000~5000元的農户有35户,5000~6000元的有12户,6000~7000元的有8户,7000~8000元的有3户,8000元以上的有2户。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推断,脱贫户的收入水平比脱贫前有明显提高,但与广西和百色市的同期农村平均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脱贫户的总体收入水平仍然偏低。以2019年为例,广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676元[1],百色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195元[1]。被调查的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都低于全区和全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说明与一般农户相比,脱贫户总体收入水平仍然偏低,经济弱势地位还需进一步改善。二是收入来源渠道多元化趋势明显,但高收入占比较低。调查发现,40家兼业农户在实现了收入来源多元化的同时,各户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净收入对家庭收入增加的贡献率较大。相对于兼业农户,被调查的18家纯农户的家庭收入主要仍依赖于第一产业的经营净收入,收入渠道较为单一。但随着扶贫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农户对发展第三产业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亦出现了零星农户尝试开展农户联合规模化种养殖的情况。但由于受农户自身知识结构单一、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等因素的影响,农户自身市场意识及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导致所从事的第三产业对家庭收入的贡献率不高。

3.2 家庭人力资本水平 众所周知,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的资源,是第一资源,其包括数量和质量2个方面。因此,家庭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家庭收入的多少,而家庭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又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受教育情况、家庭成员教育投入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等因素息息相关。调查发现,有15家脱贫户户主表示身体健康状况存在问题,基本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动;有近52家脱贫户户主表示家庭负担较重,家庭劳动力不足且医疗、教育支出压力比较大。人力资本贫困是更深层次的贫困,户主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贫困发生率往往较高[2]。通过对60户脱贫户男性户主和户主妻子受教育水平的调查显示,男性户主高中文化程度的6人,初中文化的18人,小学文化的33人,文盲的3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较低;而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户主妻子高中文化程度的有3人,初中文化的9人,小学文化的43人,文盲的5人,平均受教育年限更低。除此之外,在调查脱贫农户农闲时节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的情况时,有26家脱贫户的户主表示不感兴趣,而参加过此类培训的只有20户,且培训次数不超过2次。在问及原因时,大多数农户认为主要原因是空余时间少、培训用处不大,或者就是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培训的需求。由此可见,当前滇黔桂边革命老区脱贫农户的人力资本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3.3 家庭支出型的返贫风险 支出型贫困主要是指因重大疾病、子女上学、突发事件等原因造成的家庭刚性支出过大,远远超过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实际生活水平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一种贫困类型[3]。支出型返贫其实就是指已脱贫家庭因一些大额支出或突发性支出致使家庭日常支出远远超过家庭收入,生活水平明显下降,已经返贫的一种生活状态,其隐蔽性较强,是当前脱贫家庭返贫和脱贫户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受挫的主要因素。在对脱贫户家庭支出项目排序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户都是将子女教育支出和医疗支出排在前列,人情世故支出紧跟其后,而基本的食品、衣着支出和文化娱乐支出则排在最后。这充分说明子女入学、家人生病等方面的支出依然是当前滇黔桂边革命老区脱贫农户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调查的60户脱贫农户中,有个别农户因家庭成员突患大病和子女上大学等问题,导致突发性支出叠加,家庭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需要及时干预。

3.4 替代性生计方式 生计替代是由一种主要生计方式向另外一种生计方式的转变[4]。与传统生计相比,替代性生计作为一种新的生计方式,其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变化,也更能促进脱贫农户增收,提高脱贫农户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脱贫农户在不利的情形下维持生计的可持续性。调查发现,18家纯农户仍然以玉米、稻谷、甘蔗等传统种植业为主,以牛、羊、猪、鸡、鸭等传统养殖业为辅助,所生产的粮食和饲养的家畜主要还是用于家庭日常消费或农业生产,有极少数的余粮或家畜用于市场销售以补贴家用,大多数农户对于通过粮食销售和养殖业致富的愿望不强。28家以农业为主的第一类型兼业农户的农业种植往往只满足于自家生活基本所需,大多数农户的壮劳力都是在农闲时节通过到城市或乡镇进行小商品经营、建筑工地或小型加工厂打工等赚取费用。12家农业为辅的第二类兼业农户则表现出共性特征,即家庭主要劳动力大多外出从事相对固定且时间较长的经商、打工等非农经营活动,家里的农业种植则大多依靠留守老人完成。通过实地访谈得知,脱贫农户从事新领域或陌生行业的意愿不强,大多喜欢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行业,譬如以打工为主的农户仍会继续选择外出打工,以传统种养殖为主业的农户仍偏重于选择传统种养业等。以上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技术资金受限、家庭生计安全、农户受教育水平等主客观因素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大多数脱贫农户选择替代性生计方式的愿望不强、动力不足,仍以传统种养业这一传统生计方式为首要选择,从而不利于脱贫农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3.5 发展性生计资产 发展性生计资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应注重对脱贫农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促进作用。调查发现,无论是彩电、洗衣机、手机甚至电脑或小轿车等消费品,还是小型拖拉机、灌溉设备、骡马等生产工具,从静态上看脱贫户的一般性资产较为充实。但从动态上,即从农户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分析,脱贫户对技术、信息、资金等用于家庭发展性资产的需求较大,严重制约了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的维持。譬如,在调查发展芒果、油茶、甘蔗、畜禽、渔业、八角、柑橘等现代农业时最需要政府提供哪些帮助时,18家纯农户、28家以农业为主的第一类型兼业农户均表示出对资金和相关技术培训的较大需求愿望,希望政府能够及时提供小额贷款,帮助拓宽农产品销路,尤其要在大棚种植、畜禽饲养、病虫害防治、水果品种改良等方面提供专业技术培训。在调查外出务工最需要政府提供哪些帮助时,18家纯农户、40家兼业农户中有54家认为最需要技能培训,58家农户均表示了对及时、可靠的就业信息的强烈需求。另外,有42户的调查对象表示更愿意去沿海发达地区务工,只有16户的调查对象更愿意在本地务工就业。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家庭劳动力构成、就业信息、从业技能等因素是影响脱贫户外出务工的主要因素。在对12家农业为辅的第二类兼业农户和2家非农户的访谈中发现,脱贫农户对手续简便、成本低廉、期限较长的扶贫小额贷款和方便、快捷、可靠的市场信息的需求愿望最为强烈,这充分说明目前限制脱贫农户开展非农产业的主要因素依然是资金和市场。

3.6 扶贫产业项目的实效性 产业化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有效载体,为贫困人口提供了增收渠道,创造了就业机会,已经成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希望[5]。一直以来,产业扶贫在我国解决区域整体贫困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些产业扶贫项目大多都是在政府主导下,采取项目主动干预的方式才得以顺利推进的,村级以下的产业扶贫成效并不乐观。调查发现,脱贫农户对扶贫产业项目不知晓、重产业扶贫项目数量而轻产业扶贫项目质量、扶贫产业项目管理机制不健全、村级基层党组织不作为等问题依然是当前影响产业扶贫工作的重要因素。在关于对扶贫产业项目认知的调查中,有36家脱贫农户认为扶贫产业项目不是农户真正需求的项目,有23家农户表示自己未实质性参与过扶贫产业项目的实施。由此可见,目前滇黔桂边革命老区针对脱贫农户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与国家政策设计的初衷有所偏离,还没有完全成为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的主要依靠,扶贫产业项目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还有待科学论证和精准实施。

4 结论与建议

(1)滇黔桂边革命老区脱贫摘帽前原本就属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受自然环境等条件的影响,与发达地区相比,本就缺少较为充足的发展资源,再加上脱贫户目前仍然较多地依赖种养业这一传统生计方式,对务工、经商等替代性生计方式的选择愿望较低,必然导致家庭收入结构单一,高收入对家庭收入的贡献率不高,致使家庭应对各类突发问题的能力较弱。

(2)目前,子女教育、家庭成员医疗等问题已经成为脱贫农户家庭日常支出的重要领域,使得滇黔桂边革命老区脱贫农户家庭突发性支出叠加的风险逐年加大,再加上家庭收入结构单一的影响,使得脱贫户家庭可持续生计的能力较为脆弱,返贫风险较大。

(3)产业扶贫因受脱贫农户的知识水平、自身能力和扶贫项目的管理不规范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还不能成为脱贫农户维持家庭可持续生计的首要选择,还需要从扶贫产业项目的论证、实施、评估等各方面全方位做好各项工作,提高工作实效。

(4)目前,国家提出了“脱贫不脱政策,不脱帮扶”的工作要求,脱贫户现有享受的优惠政策还会延续,但由于脱贫户可持续生计资产不多、受教育水平较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需要做好脱贫户后续生活的及时跟踪和精准帮扶。

(5)家庭收入是脫贫户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针对目前滇黔桂边革命老区脱贫户家庭总体收入水平仍然偏低的现状,今后应继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优化金融支持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增强脱贫户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广西调查年鉴委员会.2019广西调查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2]舒莉芬.教育贫困与收入贫困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江西省连片特困地区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6(3):52-56.

[3]郑瑞强.“支出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模式设计与发展保障[J].农业经济,2016(2):95-96.

[4]王成超,杨玉盛.基于农户生计演化的山地生态恢复研究述评[J].自然资源学报,2011(2):344-352.

[5]刘洪强,常峰,杨莎莎.中药材产业化扶贫开发对策研究——以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16(1):102-105,109.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百色市
乡镇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以百色市田阳县乡镇中心小学为例
百色市2012-2019年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状况评估
墨韵书香
“童心向党”庆祝建党100周年书画作品展
Applying emotion factors in English teaching
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到广西百色市调研
进一步推进百色市农村公路养护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