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户体验的美术馆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2021-06-15 03:12李奕黄八一李沛玥张峻玮黄鑫彤
艺术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Kano模型服务设计用户体验

李奕 黄八一 李沛玥 张峻玮 黄鑫彤

摘要:本文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设计方法,系统分析美术馆的服务现状,提炼美术馆用户体验设计要素,为美术馆服务系统设计提供理论研究基础。通过文献研究、用户访谈、问卷调查、用户画像、用户旅程图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获得24个美术馆的服务设计属性,采用Kano模型提炼美术馆用户体验的关键设计属性,建构基于用户体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美术馆服务系统,从而更有效率地提升美术馆用户体验满意度。

关键词:美术馆;服务设计;用户体验;Kano模型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7-000-04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到来,服务设计概念开始被广泛运用于公共服务领域。美术馆即艺术博物馆,是当代社会重要的公共服务机构之一,具有藏品研究、公共教育、文创开发等功能,是国家和城市的重要名片,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当今中国的美术馆事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媒体中甚至已经出现了“美术馆时代”的表述,除了展览和收藏这些基础功能外,美术馆的公共服务职能也在日益凸现[1]。当下,人们对美术馆的服务体验场景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准确把握人们的核心需求,提升美术馆用户的体验满意度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用户体验的用户问题导向服务设计方法,提炼美术馆服务设计属性,以更有效率地提升美术馆用户的体验满意度。

1 文献探讨

目前各美术馆的服务系统体验发展层次各不相同,存在服务系统体验不佳等问题,如何把握并引导美术馆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美术馆人长期关注的课题[2]。张盈盈等(2015年)对用户特征、用户需求、用户生活方式、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交互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博物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有效途径[3];魏文瑾(2015年)通过建立完善有效的多元化服务项目为观览者提供更好的观览体验[4];刘凡(2019年)从任务感化、知识输入和内化以及知识输出3个方面重新审视美术馆公共教育项目,加强服务触点创新和服务链设计[5];杜群(2020年)提出优化展览服务形式和公教服务载体,创新公共服务内容,完善数字应用和跨界空间,拓宽公共服务渠道,加强馆舍硬件和服务软实力,改善公共服务环境等方面的建议[2]。

目前在美术馆的相关研究中,基于用户体验服务设计思维的研究较少。为更好地把握美术馆用户的核心需求,需要有以美术馆用户需求为设计导向的方法的辅助。Kano模型就是直接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设计方法,可以解决好用户的需求和痛点问题,从用户最希望的地方即需求做起,从用户最不满意的地方即痛点改起,为设计师提供有效的设计依据。

Kano模型由狩野紀昭于1984年正式提出,其将用户需求分为魅力属性、期望属性、基本属性、无关属性和逆向属性这5类属性[6]。目前,Kano模型已在产品设计、软件开发及网页设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在美术馆服务设计领域的相关研究较少。为此,本文基于Kano模型解构用户需求,分析提炼美术馆用户体验的关键服务设计因素,只有把握好基于美术馆用户体验的关键设计因素,才能更好地进行服务系统设计,让参观者获得美好愉悦的参展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艺术审美感知能力,提升美术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2 用户研究和Kano模型分析

2.1 用户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用户访谈获取用户美术馆体验的痛点问题,确定用户画像为大学生、白领、艺术家与亲子家庭。通过用户旅程图分析用户行为和情绪变化及其痛点,获取美术馆服务设计机会点,总结出美术馆用户体验痛点包括缺乏全面系统的展览资讯服务、缺少预约服务、安全物品不便储存、展厅标识不明、作品介绍不够详细、缺乏互动体验陈列方式、文创产品形式单一、交通不方便、缺乏交流平台等等。

2.2 确定美术馆服务设计属性

通过文献研究、用户访谈、问卷调研、用户画像、用户旅程图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获取到美术馆基于用户体验的服务设计属性,并通过亲和图法进行数据分类整理,结合专家意见,去除重合部分,最终提取出24个美术馆服务设计属性,其中D1~D16属于线上服务设计属性,D17~D24属于线下服务设计属性,见表1。

2.3 Kano模型分析

对美术馆服务设计属性进行Kano模型分类,通过正反两问的形式,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对101名参与者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本次研究共发放了10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测试结果见表2,最终确定美术馆服务设计属性的Kano模型类别。

用户满意度指数表示当某个设计属性实现时,其对用户满意度影响的程度,分为用户满意度增加指数(Satisfaction Increment Index,SII)与用户不满意度降低指数(Dissatisfaction Decrement Index,DDI)。SII与DDI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SII=(A+O)/(A+O+M+I)                                       (1)

DDI=-(O+M)/(A+O+M+I)                                  (2)

基于设计属性的Kano模型分类以及设计属性的SII值与DDI值,有助于更精确判断各个设计属性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设计属性的优先级,见表3。

3 美术馆服务系统设计

3.1 美术馆服务系统的构建

湖北省美术馆服务系统设计涉及用户体验创新、资源调配、知识科普等方面跨界交叉多链路的复杂综合性创新。笔者通过可视化方式构建美术馆服务系统中用户、美术馆、合作机构、线上APP平台、艺术家和工作人员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物质、信息、资金等形式的流动。从图1中可清晰看到,美术馆、培训学校、合作机构、信息技术公司、维修机构、工厂等在政府的资源支持下,培训学校为美术馆提供工作人员,信息技术公司为线上APP平台和用户提供服务,维护机构和工厂则保证线下服务的基本需求等,可以为用户提供全面、多渠道的美术馆专业服务。

3.2 服务蓝图

服务蓝图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金融家兰·肖斯塔克提出的概念,用于记录分析服务系统流程,为后期服务改善和创新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服务蓝图通过可视化、透明化方式描述用户行为、前台员工行为、后台员工行为和支持流程。服务蓝图借鉴了业务流程模型中的泳道图:第一条泳道介绍用户行为,即用户在服务体验阶段身体上或心理上的行为;第二条泳道介绍接触点,即客户和服务之间的交流媒介;第三条泳道介绍前台员工行为,即用户可见的服务内容;第四条泳道介绍后台员工行为,即用户不可见的服务内容;第五条泳道介绍后台支持流程,即支持员工和服务时刻所必需的工具和系统。本课题前台员工行为包括定点接送乘客到公交站点、热情接待、张贴海报、热情引导、提供讲解服务、帮助导购等;后台员工行为包括APP经营与维护、人员时间调配、设备维护、海报排版、指路导引、儿童管理、收银等;持流程包括信息技术司机员工的培训工作、安检系统、数字信息技术支持等,见图2。

3.3 美术馆APP设计

美术馆服务系统中,根据Kano模型优先级顺序,获得D1、D6、D9、D7、D4、D8等为魅力属性,其通过美观的视觉设计,定位导航找寻展厅展品,采用AR、VR等数字化新媒体展示作品,在线了解展品信息,通过微信微博等常用账号登录,通过扫码、AR等形式展品讲解等设计属性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参展前,下载APP就能让用户体验美观的视觉设计,并且用户可以使用微信、微博等常用账户登录;到达展馆后,用户可通过APP导航功能便捷地找到具体展厅位置;观展中用户可以使用APP的AR扫一扫功能对感兴趣作品进行扫描,并参与AR小游戏;观展后用户可以在“我的收藏”中查看所有扫描作品信息,重温作品与观展体验,低保真原型设计及高保真原型设计见图3。

3.4 服务原型设计

Kano模型中,D1~D16属于线上服务,D17~D24属于线下服务,下文分别选取线上和线下服务满意指数最高的前6项,共12项进行服务系统构建,分别是美观的视觉设计,数字化新媒体展示作品例如AR、VR,儿童托管服务区,美术馆定位导航寻找展品,小册子介绍产品信息,可以在线了解产品信息,摆渡车接送,安全的物品存放区,通过扫码、AR等形式讲解产品,互动体验装置,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常用账户登录,文创产品个性化定制,见图3。

3.5 美术馆数字交互系统设计

美国心理学家Csikszentmihalyi于1975年正式提出心流理论,指出当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一特定情境中时,他可以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这种体验伴随着自我意识的丧失、时间的流逝,只是对活动带来的乐趣的简单享受,该体验即“心流状态”。心流理论的应用能够激发参观者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获取信息知识,其中,流畅的展示流线、清晰的导视系统与数字互动体验都可以使参观者更好地融入感官、交互、情感体验的艺术情境。因此,本文基于文献研究和湖北美术馆实地考察研究,提出基于心流理论的美术馆数字交互系统设计流程模型,见图4。

通过深入用户访谈和调查问卷,在整理数据后建立具有代表性的用户画像。调查结果显示,参观美术馆人群主要年龄在18~35岁,其中男女比例为3∶7,多为学生、亲子家庭和艺术专业人士。

整体评估可用性问卷(PSSUQ)是用于评估用户对计算机系统或应用程序所感知的满意度,与评估用户对美术馆数字交互系统的满意度的目标一致。根据美术馆数字交互系统的特点,在整体评估可用性问卷的基础上对该量表进行了调整和修正,最终确定25个美术馆数字交互系统设计要素,包括V1活动隔断墙、V2墙面标识和墙角灯带引导、V3明确的展厅分割走向、V4引导性的展厅拐角接口、V5导览台(展厅地图;艺术家视频简介;展品预览;展品搜索)、V6移动终端扫码定位(AR投影指示行进;扫码生成手机地图)、V7宽屏大银幕(展览宣传海报;展厅指示;位置人数统计)、V8数字指示牌(数字牌表明展厅序号)、V9展览展厅指示牌(展牌标识打印当期展览相关信息)、V10全息展示(仅用于重点展品)、V11环境辅助展示(灯光辅助;听觉辅助)、V12多样的展示道具设计、V13AR互动屏(仅用于特定展品,设置展品图像与人物的互动体验)、V14数字玻璃背景墙(仅用于重点展品,放大镜观看详细信息;虚拟作者讲解)、V15移动终端扫描语音讲解、V16讲解员讲解、V17纸质展览手册、V18AR互动游戏屏幕(游戏;留言字幕滚动;留影打卡)、V19移动终端社群留言评价、V20纸质留言册、V21意见箱(纸质信封投递)、V22VR游戏眼镜、V23AR展品手册(移动终端扫描图书后屏幕出现虚拟3D展品)、V24数字投影沙盘、V25多媒体放映室。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进行量化,调查对象填写数字1~5,代表“非常不满意→非常满意”。問卷调查从2020年3月开始,到2020年4月结束,历时1个月,最终收回有效调查问卷共100份,基本符合预定的样本规模。根据数据结果,基于心流理论的参观流线、导览导视、展示形式、展品简介、留言反馈、教育休闲六大设计问题整理设计要素的影响数值,分析每项用户满意度的最大值,提炼出美术馆数字交互系统的核心设计要素,分别是V4引导性的展厅拐角接口、V8数字指示牌、V11环境辅助展示、V14数字玻璃背景墙、V18AR互动游戏屏幕、V25多媒体放映室。从表4可以看出,每项用户满意度的最大值均值都较高,证明最后得出的六项核心设计要素都能较好地满足用户的体验需求。之后根据研究数据结果,构建完善了美术馆数字交互系统设计,见图5。

4 结语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服务设计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公共服务各领域,目前美术馆服务系统体验发展层次各不相同,存在服务系统体验不佳等问题,因此,基于用户体验的美术馆服务系统设计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本设计课题通过桌面研究、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用户访谈、问卷调查、用户画像、用户旅程图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用户行为和心理进行系统研究,获得24个美术馆服务设计属性,采用Kano模型将24个美术馆服务设计属性按照魅力属性、期望属性、基本属性、无关属性和逆向属性进行分类并进行重要级排序,提炼影响美术馆用户体验的关键设计属性,有针对性地进行美术馆服务设计,建立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完整综合的服务系统。线上服务包括美术馆AR定位导航找寻展厅展品、AR扫描作品讲解内容、AR互动小游戏、线上美术馆纪念品商店等;线下服务包括摆渡车接送服务、小册子介绍展品信息、互动体验装置、儿童托管服务、安全物品存放、文创产品个性化定服务等。本课题能够为用户观展提供深入的场景互动服务,使用户对展览和美术馆服务产生美好感觉和记忆。

参考文献:

[1] 李万万.美术馆的历史[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14-15.

[2] 杜群.探索新时代国有美术馆公共服务的创新发展——以浙江美术馆为例[J].美术观察,2020(09):63-64.

[3] 张盈盈,史习平,覃京燕.服务导向的博物馆可持续性体验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5,36(22):1-4,12.

[4] 魏文瑾.服务设计在美术馆中的应用研究[J].民族艺林,2015(03):94-98.

[5] 刘凡.基于服务设计理念下的美术馆公共教育研究[J].美术大观,2019(12):146-147.

[6] 王霜,殷国富,何忠秀.基于卡诺模型的用户需求指标体系研究[J].包装工程,2006,27(4):209-210.

作者简介:李奕(1977—),女,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交互设计、服务设计、非遗设计。

猜你喜欢
Kano模型服务设计用户体验
基于KANO模型的中老年人移动阅读优化设计研究
基于老龄人群需求的区域性公共自助医疗一体机研究分析
基于Kano模型的温湿度仪情感化设计研究
基于汽车用户行为研究的矫正司机开车姿势穿戴设备设计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浅谈用户体验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
基于顾客导向的新服务概念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