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遗”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

2021-06-15 18:28孟丹娜
艺术科技 2021年7期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对非遗的认识日益加深,有关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问题成为现阶段中国文化遗产的研究热点。在这样的形势下,非遗舞蹈的教学更需要将文化传承放在关键位置,高校的舞蹈教育工作者要加深对非遗舞蹈与文化传承之间关系的理解,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实现两者的结合。本文首先阐述非遗舞蹈概念,分析我国高校舞蹈的教育现状以及非遗舞蹈艺术的传承现状,然后进一步提出一些解决措施,目的在于使非遗舞蹈能够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得到良好的传承。

关键词:非遗舞蹈;高校舞蹈教育;意义;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7-00-02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跟上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随着社会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淡忘,政府亟须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让当代人了解并传承非遗文化。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我国的非遗舞蹈来源于民间,并在民间广泛流,对非遗舞蹈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民风民俗、文化特色。高校是一个很好的舞蹈教育平台,通过静态保护和动态传承的方式让学生学习非遗舞蹈,既丰富他们的舞蹈知识,又可以让他们了解非遗舞蹈的文化内涵,这对于非遗舞蹈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1 保护非遗舞蹈的意义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漫长发展过程中,辛勤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各种舞蹈,这些舞蹈得到了广泛流传,发展成为现在的非遗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研究人类文明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特殊的意义,可以说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1]。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我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明确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非遗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保护传承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非遗舞蹈一方面让人们认识到非遗舞蹈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我国舞蹈艺术提供了文化支撑。非遗舞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学术价值。首先,从舞蹈本体分析的角度详细梳理和挖掘非遗舞蹈,并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记录与保存舞蹈,进一步扩展和补充地域性民间舞蹈理论。其次,从舞蹈创新角度整理非遗舞蹈原生性动作,结合时代发展,运用现代编创手法,创新舞蹈作品。

第二,应用价值。非遗舞蹈的传承与保护研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进行的,要使古老的民间文化遗产焕发永恒的魅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就要将优秀的民间舞蹈文化遗产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推动民间艺术跨越发展,树立地域文化品牌,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文化的协同发展与共同繁荣。将民间舞蹈文化遗产与群文文化相结合,提升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参与感,提高人民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幸福感,让人民感受到文化自信的力量,坚持向往美好生活[2]。

2 非遗舞蹈艺术传承现状

2.1 非遗舞蹈存在环境的变化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农业社会渐渐消失,与农业社会发展紧密连接的民间艺术文化也逐渐衰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具有民族文化特點的非遗舞蹈被人们渐渐忘记,只有在一些重大节日以及政府组织参观时,非遗舞蹈才会被当作一项旅游项目得到“上台”的机会,沦为一种赚钱的工具。

例如,河北省抚宁太平鼓是农民在劳作闲暇时,在田间地头进行的表演,表演时,当地人民都积极地参与其中,跳起欢快的舞蹈,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但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地区已经无法再看到这样的舞蹈形式了,目前只有极少数的人会表演,通常其表演也被当作吸引游客的一种手段。受现代文明的猛烈冲击,越来越多的非遗舞蹈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加快了非遗舞蹈文化的衰亡。以往大部分舞蹈都是凭借“口口相传”的方式实现传承和发展,受现代文明影响,各种“口口相传”的非遗舞蹈逐渐走向消亡、变得边缘化,非遗舞蹈的发展空间被流行舞蹈挤压。

2.2 缺少有效的非遗舞蹈保护机制

现阶段,我国对传统的文化艺术缺少有效的保护机制,尤其是在非遗舞蹈的保护方面不尽人意,导致非遗舞蹈日渐边缘化。首先,我国对非遗舞蹈的保护力度不够。非遗舞蹈是作为历史悠久的一门文化艺术,有丰富的种类,因此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工作量巨大,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仍无法实现有效保护每一种非遗舞蹈,同时一些保护措施停留在表面,无法为非遗舞蹈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非遗舞蹈的调度工作开展不到位,没有实现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整体保护效果不理想。其次,非遗舞蹈的保护工作存在财政投入太少、资金不够的情况。目前,各级政府部门仍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的工作目标,希望通过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其他项目的发展,在财政上没有更多的剩余。因此,各级政府虽然在传统文化艺术上推行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但措施施行上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使得非遗舞蹈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2.3 非遗舞蹈传承人数量减少

非遗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舞蹈的传承人当前主要是一些年纪较大的人,他们作为非遗舞蹈的传承载体,可以帮助年轻人认识和了解非遗舞蹈。然而,在漫长的舞蹈传承过程中,老一辈艺人慢慢地消失,年轻一辈的人受现代社会发展影响,不愿意继承传统的舞蹈艺术,这就使得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逐渐变成一种空谈。非遗舞蹈的传承与保护,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人,人与传统文化艺术是一种共存亡的关系。在现实情况中,越来越多的老一辈艺术家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愿意了解流行文明,不愿意了解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西方文明不断渗透我国年轻一代的生活,这也对非遗舞蹈的传承工作造成了严重阻碍。

3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保护传承非遗舞蹈的措施

3.1 高校师生要树立民族文化意识

我国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其中,非遗舞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绽放夺目的光彩。面对日渐消失的非遗舞蹈,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要承担起保护传承非遗舞蹈的使命和责任,要将我国独具特色的舞蹈艺术引进教学体系中,让传统艺术走向世界、展现迷人的风采。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不难发现能够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留下深深足迹的往往就是哪些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这些民族艺术带着自身民族文化的烙印,展现了国家独有的艺术特点。因而,高校在舞蹈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树立民族文化意识,真正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甘心为非遗舞蹈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让高校师生树立民族文化意识,是我国现阶段高校舞蹈教学的关键。

3.2 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

高校在进行非遗舞蹈教学时,要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更好地实现非遗舞蹈与高校舞蹈教学体系的融合,在保留非遗舞蹈原生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非遗舞蹈的发展和创新。

第一,思维引导教学法。让学生在舞蹈史论课和舞蹈赏析课上了解非遗舞蹈的历史文化,探寻非遗舞蹈的发展脉络,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民族文化精神内涵。让学生在学习中针对非遗舞蹈提出自己的创新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陈述做出评价,为学生深入学习理论打下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第二,田野实践教学法。通过民族民间舞课程,让学生学习非遗舞蹈的基本动作元素,随后老师再提炼出非遗舞蹈的动作原型,编创出符合非遗舞蹈语汇的民族民间舞组合。此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田野采风,对地区的风土人情、服饰着装等进行记录与研究,请非遗舞蹈传承人到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不仅学到整理后的学院派非遗舞蹈,而且也能学到原生态的非遗舞蹈。

高校要注重实践的整体性与灵活性,让学生们真正地学到非遗舞蹈的精髓,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感悟。教师要灵活转变教学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探索非遗舞蹈的真谛。

3.3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在开展非遗舞蹈教学时,可以利用现代技术的优势,在课堂上播放教师采风的视频,或现场连线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学习。

例如,教师在进行太平鼓教学时,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太平鼓表演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这种非遗舞蹈的风格特点,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同时,也可以在教学中引进“微课”的教学方法,“微课”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舞蹈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反复学习,让舞蹈教学受课堂限制,扩展舞蹈教学空间。学生也可以将自己跳的舞蹈录制成小视频,上传到校园网络平台,与同学们在交流中互相学习。

3.4 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教师对学生舞蹈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舞蹈时,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但是经过教师的耐心劝导,会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学习舞蹈知识,由此可见,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极其重要[3]。教师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舞蹈过程中可能受影响的一些隐性因素。

例如,教师在进行昌黎地秧歌舞蹈教学时,可以通过播放现场视频,让学生感受到非遗舞蹈的环境、文化背景,在播放结束后,让学生扮演视频里的人物角色,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感受昌黎地秧歌的风格特征。

4 非遗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傳承价值

传承主要指“传”和“承”的过程。传统文化是从传到承可以延续下去的事项,而文化传统指的是从传到承得到延续的行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深层地基,传承非遗舞蹈文化,有利于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又是中华民族各种各样的思维模式以及生活模式的展现。非遗舞蹈是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可以展现出人民群众的生活态度,非遗舞蹈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社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各民族的生活环境与社会发展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各个民族的非遗舞蹈各具民族特色,在历史长河里,每个人都有责任将各具特色的非遗舞蹈传承下去,让非遗舞蹈在人类文化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流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交流越来越频繁,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文化,人类的舞蹈文化像百花一样盛开。

高校舞蹈教育肩负着传承非遗舞蹈的职能和重任。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文化也不断实现“全球化”,由于国外文化的不断渗入,我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受到了很大影响,甚至开始出现衰败之势。面对这种情况,高校舞蹈教学工作者必须肩负起保护传承传统舞蹈的重任,充分开发、利用和丰富非遗舞蹈资源,提升教学质量,确保非遗舞蹈艺术得到良好传承和发展。

5 结语

受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影响,我国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巨大影响,非遗舞蹈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的压迫限制。我国的非遗舞蹈种类多样,应大力保护非遗舞蹈,让非遗舞蹈的发展拥有光明的前景。保护传承非遗舞蹈是我国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实现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发展的要求,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手段。在高校舞蹈教育中,保护和传承传统舞蹈形势迫切。

参考文献:

[1] 满梦翎.论“非遗”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J].戏剧之家,2018(08):172.

[2] 周浔闽.如何在高校舞蹈教育中传承民间舞蹈艺术[J].戏剧之家,2020(27):145-146.

[3] 赵园园.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和创新探究[J].大观(论坛),2019(11):94-95.

作者简介:孟丹娜(1980—),女,河北秦皇岛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舞蹈创作实践与理论、非遗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