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2021-06-15 01:11张治栋黄钱利
当代经济管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产业集聚

张治栋 黄钱利

[摘要]以2005—2017年长三角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考察产业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通过空间面板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显著提升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和高度化指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促进作用明显,两业协同集聚有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影响不显著。从空间效应分解来看,制造业集聚以及协同集聚能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提升,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本地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均有正向推动作用。功能型服务业集聚抑制产业结构合理化提升,利于产业结构高度化,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对于“两化”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存在显著的单一门槛效应。

[关键词]产业集聚;空间溢出;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空间杜宾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1673-0461(2021)02-0057-08

一、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现代经济增长模式立足于技术进步,并以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为核心特征[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制造业结构低端、高端制造业竞争力不强、服务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其中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总的来看,2020—2035年可能迎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加速推进期[2],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更为迫切。

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竞争优势最强、产业集聚特征最明显的地区之一,其产业发展依然存在产业同构化过高、产业梯度特征不明显等问题,原本的产业布局和结构面临调整与升级。2019年5月13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长三角地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建设和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更高起点上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打造良好的基础。加快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不仅有利于突破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實现地区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同时也能为其他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文献综述

学术界在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关于制造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有:韩峰等(2012)[3]认为马歇尔外部性和市场潜力是制造业空间集聚的主要来源;沈宏亮等(2020)[4]运用交互项回归模型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显著地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其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总效应受到FDI引入规模的影响;王柏生(2020)[5]的研究得出产业集聚能有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人力资本因素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最大的结论;宋铮(2016)[6]认为制造业集聚由于存在拥塞效应,并不利于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

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视角大多集中在区域整体或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于斌斌(2019)[7]基于城市规模约束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城市规模较小时,对产业结构升级起促进作用的主要是其集聚的波特外部性,随着城市规模扩大,马歇尔外部性和雅各布斯外部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将由抑制作用变为推动作用;林秀梅等(2019)[8]研究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溢出效应,并且这种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宋铮(2016)[6]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阶段对于产业高级化的影响还未能显现,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则存在溢出效应;韩峰等(2020)[9]通过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的发挥推动了本地和周边地区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而多样化集聚仅通过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带动了本地区制造业结构升级;刘奕等(2017)[10]的研究结果证实,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实现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向中高端升级。Arkell(2011)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11]。

另外,周小亮等(2019)[12]的研究结果表明就整体而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有促进作用,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呈现倒“U”型影响。王春晖等(2014)[13]发现,企业在区域开放的条件下,获取产业集聚外部性利益的同时也能催动产业升级。卜庆军等(2014)[14]的研究表明,产业集聚对产业升级存在正向促进作用。

已有文献为本文研究产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提供了借鉴与参考,但是大多数研究基于省级尺度而不是更能全面反映产业集聚真实状况的城市数据;或者只是考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单一层面,未能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两个方面衡量产业结构升级;另外,现有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大多忽视了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本文在分析产业集聚如何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内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空间模型,实证分析2005—2017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两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影响,并尝试采用面板门槛模型检验相应影响的拐点。

三、机制分析

产业集聚是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一方面产业集聚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减少了企业成本,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压力和动力。产业集聚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主要通过竞争机制,规模经济效应以及知识溢出效应。

(一)竞争机制

产业集聚通过企业的市场竞争机制降低交易成本,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15]。一方面,产业集聚度的提高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程度,由于存在价格竞争效应,同行业企业会通过降低价格来扩大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集聚区内同质性产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意味着在区域内部企业同质化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由于信息技术的易得性所引起的产品同质化会“倒逼”企业不断地改进技术,更新生产设备,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二)规模经济效应

产业多样化集聚的提高,导致市场需求与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对产业分工有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增加了产业的细分行业,扩大了产业的经济规模,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也扩大了要素市场的规模,形成缪而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链”机制。利用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使集聚区内的企业既专注于提升自身生产效率和效益,获得规模报酬,又节省了因空间剥离产生的技术传递、信息网络、交通运输等不必要的成本,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多样化集聚通过产业链之间横向与纵向的相互协作,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区域平均生产利润和部门协作效率。

(三)知识溢出效应

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的地方性特征正是产业集聚的原因所在。关联性的企业在空间上聚集在一起,具备创新的信息优势与技术优势,集聚中心的技术创新活动会产生显著技术溢出效应[15],加速企业的协同创新。产业的专业化集聚需要投入专业化人力资本,其在“集体学习”和相互交流过程中通过知识技术的创造和扩散手段对其他产业产生外溢效应[7]。集聚能放大这种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效应,知识和技术的双向流动,既有利于提高核心生产力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全行业的技术进步[16]。

四、研究设计:模型、变量与数据

(一)模型设定

为了检验产业集聚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建立的空间计量模型如下:

(三)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06—201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长三角各省市统计年鉴。缺失的个别数据采用近两年的平均值代替,另外,出于数据平稳性和提高数据拟合程度的考虑,对模型中的全部数据取对数。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2中的结果显示,除了个别年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莫兰指数大部分显著,说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在样本观察期内总体上呈现空间相关关系。因此,可以确定的是在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中要充分考虑空间效应。

(二)空间计量估计结果与分析

空间杜宾模型(SDM)既考虑了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空间依赖关系,又考虑到随机误差冲击的空间影响[20],因此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进行分析。Husman检验结果发现当核心解释变量为产业结构合理化(lnSR)时,选择随机效应,当核心解释变量为产业结构高度化(lnSH)时,选择固定效应。

表3是以产业结构合理化(lnSR)和高度化(lnSH)代替模型(1)中被解释变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标(lnIS)进行空间计量回归的结果。

根据表3的回归结果可知,制造业集聚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且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回归系数为-0.0110,结果不显著,可能是由于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间高度竞争,争夺要素资源,存在要素拥塞效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产业发展面临重复建设、过度投资等问题,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外部性效应的发挥存在约束,在一些政策影响下生产性服务业的过度集聚对有些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从而限制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产业结构高度化回归系数为0.0269,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高1个单位,产业结构高度化将提升0.0269个单位,随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增强,能够促进长三角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化提升;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相比,两业协同集聚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提升作用更显著。

其他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第一,利用外资有利于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同时,外资进入产生了对人才和资源的争夺,限制了民族企业的发展创新。此外,外商投资还存在产业结构布局的偏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给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挑战,导致产业发展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或者“产业配套陷阱”,不利于产业结构高度化[21]。第二,人力资本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正向促进作用。现阶段,人力资本仍然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作为一种高端劳动力要素,结合新技术,推动产业结构由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演进。对生产性服务业来说,高技能的劳动者直接推动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在就业替代效应作用下也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22]。第三,政府干預回归结果为负,是因为随着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发展和转型有自身的规律性,地方政府过度干预会使得一些本来在市场竞争中应该被淘汰的企业不合理地存续,扰乱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流动,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分解效应分析

表4的空间效应分解结果显示: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来说,制造业集聚以及两业协同集聚对于本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提升作用更显著,对于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不显著地抑制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本地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均不显著。表5的空间效应分解结果显示:对于产业结构高度化来说,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可以带动本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提升,还通过产生辐射效应,为周边城市带来正的外部溢出效应。两业协同集聚对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积极作用在邻近地区更显著。

从4个控制变量的效应分解来看,人力资本水平更能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对于城市化水平来说,本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对于周边资本、劳动力等各种要素的吸引力越大,由于要素集中产生的规模经济促进了本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限制了周围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外商投资带来资本和技术流入对本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有积极影响,由于长三角地区引入的外资企业大都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所以对本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存在抑制作用,同时对周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产生消极影响,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加深,政府过度干预不利于本地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四)行业异质性分析

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细分,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划分为功能型服务业(gongneng),其余划分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zhishi)。基于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异质性的回归结果见表6。

由回归结果发现:长三角地区功能型服务业集聚抑制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提升,但有利于产业结构高度化,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而言均有显著地促进作用。并且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回归系数是0.0357,其促进作用远大于功能型服务业集聚。主要是因为行业本身的特质不同,功能型服务业范围相对狭窄,在城市内部简单堆积,出现“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等集聚不经济现象[23],导致生产要素拥挤、资源竞争及配置不合理等问题,转型升级的难度较大,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附加价值高、路径依赖程度低,对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用更明显。

(五)门槛回归分析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集聚经济存在两面性[24]。集聚效应对经济发展动力的作用受要素禀赋以及要素配置情况的影响[25],要素拥塞或者要素配置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匹配,都会使得集聚外部性对于产业结构升级无法发挥优化效应甚至形成抑制效应。

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产业集聚水平下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作用的门槛效应,分别以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两业协同集聚为门槛变量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进行门槛检验。基本模型设定如下:

经检验发现只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制造业集聚以及协同集聚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在样本观察期间不存在门槛效应。表7为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为门限变量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门槛检验结果,表8为对应的门限估计结果,表9为对应的门槛回归结果。

表9的回归结果表明: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低于-0.5327时,回归系数为0.025且通过1%的置信水平检验,有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大于-0.5327时,回归系数为负,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即过高的产业集聚会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产生抑制作用。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不同的是,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低于门槛值-0.1552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负向作用于产业结构高度化,跨过门槛值-0.1552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由抑制作用变为显著的提升作用。存在这种门槛效应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当集聚水平较低时,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更多的是发挥正的外部性,通过技术溢出、规模经济效应、产业联动等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但是由于集聚规模过小,对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未发挥出集聚经济性的最佳效果,但随着集聚水平的逐步提高,规模不断扩张,有利于产业结构高度化,而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来说,开始产生拥挤效应和产业发展“路径依赖”问题,不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

六、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从空间溢出视角出发,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产业集聚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利用长三角地区2005—2017年41个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则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两业协同集聚相对于产业结构高度化而言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从分解效应来看,[HJ1.68mm]制造业集聚、两业协同集聚对本地产业结构合理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于周边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有抑制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直接效应为负,间接效应为正,但均不显著。而三者对于产业高度化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存在行业异质性又存在单一门槛效应。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加强产业集群建设,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进一步发展。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有效利用各地的要素禀赋,合理安排产业布局,“强化规模效应,弱化拥挤效应”,不断完善分工体系,提高产业链的附加价值,推动制造业集聚向深化发展。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更加重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质量的提高,进一步发挥协同效应,借助两业协同集聚效应,提升两业协同集聚的高度與质量,提升各产业内部联动发展机制。

其次,要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效应,进一步强化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能力,在空间上形成产业协调发展的网络化布局,打破要素流动的区域行政壁垒,积极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实现跨行政区的要素有序流动。

再次,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要采取不同的集聚策略。积极推动功能型服务业实现区域内或区域外的有序衔接与动态转移,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及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努力发展高端服务经济,对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商业模式创新。

最后,从其他因素来看,要打造有利于产业集聚发展的外部环境,提高城市化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高级人才,为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政府对于产业结构调整要遵循市场规律,减少干预。另外,完善外资准入制度,在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的同时,注意提升引入的外资质量和利用效率,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外资的依赖性。

[参考文献]

[1]李静,楠玉.人力资本错配下的决策:优先创新驱动还是优先产业升级?[J].经济研究,2019,54(8):152-166.

[2]郭克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趋势与“十四五”时期政策思路[J].中国工业经济,2019(7):24-41.

[3]韩峰,柯善咨.追踪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来源:基于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J].管理世界,2012(10):55-70.

[4]沈宏亮,张佳,刘玉伟.产业集聚、FDI约束与产业升级——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20(2):83-90.

[5]王柏生.产业集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了吗?——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J].科技和产业,2020,20(1):118-124.

[6]宋铮.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5):192-195.

[7]于斌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如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基于集聚外部性与城市规模约束的实证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9(2):30-43.

[8]林秀梅,曹张龙.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0(1):30-37.

[9]韩峰,阳立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如何影响制造业结构升级?——一个集聚经济与熊彼特内生增长理论的综合框架[J].管理世界,2020,36(2):72-94.

[10]刘奕,夏杰长,李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17(7):24-42.

[11]ARKELLJ.Theessentialroleofinsuranceservicesfortradegrowthanddevelopment[R].Geneva:aprimerfromthegenevaassociationsprogramonregulationandsupervision,2011.

[12]周小亮,宋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9,21(4):53-64.

[13]王春晖,赵伟.集聚外部性与地区产业升级:一个区域开放视角的理论模型[J].国际贸易问题,2014(4):67-77.

[14]卜庆军,章莉莉.产业集聚与产业升级关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33(12):33-39.

[15]王帅,周明生,钟顺昌.资源型地区制造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20(2):85-93.

[16]梁琦,詹亦军.產业集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来自长三角的证据[J].产业经济评论,2005,4(2):50-69.

[17]陶长琪,周璇.产业融合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分析——基于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耦联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5(3):21-31,110.

[18]徐德云.产业结构升级形态决定、测度的一个理论解释及验证[J].财政研究,2008(1):46-49.

[19]陈国亮,陈建军.产业关联、空间地理与二三产业共同集聚——来自中国212个城市的经验考察[J].管理世界,2012(4):82-100.

[20]倪瑛,陈柏云,王忆雯.金融发展、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0(3):12-21.

[21]胡安建,侯磊,常志有.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J].区域金融研究,2017(7):52-59.

[22]朱紫雯,徐梦雨.中国经济结构变迁与高质量发展——首届中国发展经济学学者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19,54(3):194-198.

[23]唐根年,管志伟,秦辉.过度集聚、效率损失与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研究[J].经济学家,2009(11):52-59.

[24]沈能,赵增耀,周晶晶.生产要素拥挤与最优集聚度识别——行业异质性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4(5):83-95.

[25]郝大江,张荣.要素禀赋、集聚效应与经济增长动力转换[J].经济学家,2018(1):41-49.

(责任编辑:张丽阳)

猜你喜欢
产业集聚
浅析中国麻涌镇粮油产业集聚跨越式发展
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地缘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