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李树化
——梁茂春教授讲学纪要(上)

2021-06-18 10:42主讲人梁茂春记录整理
钢琴艺术 2021年4期
关键词:林风眠里昂欧阳

主讲人/ 梁茂春 记录、整理/ 李 君

编者按:2020年11月21日下午,由嘉应学院科研处、嘉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李树化”主题讲座在嘉应学院音乐厅举行。讲座由嘉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院长李君主持,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史学家梁茂春主讲。梁老师回顾了研究李树化的机缘和过程,简要介绍了李树化的生平和作品,并对其艺术成就和在中国音乐上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讲座内容由李君老师记录并整理成文,在此与大家分享。

(梁茂春老师)11月20日晚,我们在这里欣赏了一场特别的音乐会——“李树化钢琴声乐作品音乐会”,一共听到了他谱写的16首钢琴作品和几首艺术歌曲。李树化是1902年出生的,至今都快120年了,但这是李树化的作品音乐会第一次在他的故乡梅州举行。张奕明、余天鹏、王祎星三位钢琴家的演奏都非常精彩,歌唱家翟晓寒的演唱也非常投入,蒲方教授的主持生动而启人心智。我在听这场音乐会时觉得:李树化回到他的家乡来了!他的灵魂随着他的作品回到梅州来了!

在聆赏昨晚这场音乐会的时候,激动中我写了一首小诗《在梅州聆听李树化作品音乐会》,开头的两句是:“游魂终归故里,今晚乐动梅州。”我好像感觉到李树化就坐在我们的听众席里,和我们一起欣赏音乐。诗的后半段还有两句:“钱江浪接梅江,感旧情连故旧。”钱江是指杭州的钱塘江,梅江就是流过梅州的大河。昨晚的音乐会上,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的青年钢琴家张奕明给我们演奏了李树化的《钱塘江幻想曲》和《怀旧》等多首钢琴曲,它们都是20世纪30年代李树化在杭州创作的,今天在梅州听到,好像钱塘江的波浪和梅江的浪涛连接起来了,又好像是李树化给家乡的故旧乡亲们带来了他久远的问候。我甚至把这场音乐会看作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我们大家都感觉到:李树化是梅州的骄傲,是广东的骄傲,是岭南文化的骄傲,是客家文化的骄傲,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我先说明:今天这个讲座的形式是很自由的,大家可以自由插话、自由提问、自由讨论。因为今天参会的嘉宾中就有从全国各地来的李树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如果大家有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讨论,各位专家也可以和我一起来回答你们的问题。在这里我要特别介绍的是李树化的亲属欧阳鹭英老师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掌声)还有鹭英老师的先生袁维雄!(掌声)袁维雄的父亲叫袁迪宝,欧阳鹭英就是袁迪宝的儿媳。一会儿我还会专门提到袁迪宝。

我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徐宗帅老师!(掌声)徐老师是研究美术家林风眠的专家,他在2017年受到欧阳鹭英的委托,通过艰苦的努力从法国里昂的图书馆里,把李树化的一大批资料、乐谱复印件带回了中国!让我们对李树化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关于这方面的问题,要请他们来介绍。

对音乐家李树化的研究,可以2015年划一条分界线,大体上是:2015年之前的李树化比较模糊,许多方面都不太清楚;2015年之后则突然地明晰起来,关于李树化的资料、作品逐渐多了起来,他的生平和创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个变化的过程我要详细地说一说。

大多数人只听说过李树化这个名字,对他的了解不多,在李树化的家乡是这个情况,在全国也是这个情况。作为一位音乐家,李树化始终是很低调的,他一直处于人生、社会、音乐舞台和音乐史的边缘,深入了解他的人确实不多。

现在我开始讲第一个问题:张静蔚教授对李树化的开拓性研究。

张静蔚教授是我的同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家,中国音乐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是最早研究李树化的专家之一。他做李树化的研究工作其实是很艰难的,因为李树化是一位被百年历史埋没和尘封了的音乐家。李树化活着的时候,也并不在舞台中央。他为人憨厚,非常内敛,加上崎岖的生活经历,所以他留下的资料不多,在中国非常难找。张教授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一直进行不懈的努力。他去了杭州,到中国美术学院翻阅资料,查阅档案,找到了美术学院前身——国立艺术院刊物《亚波罗》,发现了李树化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了很多的文章!他都一一复印了下来,并进行了研究。他还到杭州市的档案馆和浙江大学找到了很多很珍贵的资料,然后写出了一篇论文《音乐家李树化》①。我们以前知道的李树化,大多是张静蔚老师的研究结果。这次,当嘉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筹办李树化研讨会时,非常希望能请他来,但是他身体一直不太好,在2020年9月因病去世了,非常遗憾!

张静蔚教授于2004年发表的《音乐家李树化》一文,代表了当时的研究新成果,使我们对李树化有了进一步了解,但是由于很多资料在当时无法找到,因此还是留下了许多空白和遗憾。例如,不知道李树化是从哪里来的,李树化的钢琴作品只找到了发表过的《湖上春梦》和《林间》等四首,找到的其他体裁作品数量也不多。还有,就是不知道20世纪40年代之后李树化到哪里去了,张教授在文章中写道:“李树化从1946年以后就再也没有任何消息和材料了。”也就是说抗战胜利以后他就不见了,现在的话叫作“失联了”!这就成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无法解开的“李树化之谜”。

第二个问题:2015年,我在厦门获得了一批珍贵的李树化的史料和照片。

我对李树化的研究时间比较浅近,是2015年才开始深入接触李树化的,至今只有五年时间。

2010年,我从中央音乐学院退休之后,被返聘到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当研究员,经常要在厦门工作。偶然间,竟然在厦门看到了一批非常珍贵的李树化的历史资料,是从鼓浪屿的欧阳鹭英老师那里得到的。

李树化生前和厦门没有任何关联。他在1940年曾短期担任过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的教务主任,音专办在福建永安,除此之外并未与福建有过关系。我之所以能够在厦门见到李树化的大批珍贵史料,完全是由于他的女儿李丹妮的一段曲折而动人的爱情故事。

我选择在2015年这个节点上深入关注李树化,还有一个机缘是:1915年是中国钢琴曲诞生的元年,这一年,赵元任发表了中国的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这是中国钢琴曲创作的开端,到2015年正好是一百年。从这一年开始,我就想写一篇中国钢琴创作一百年历史发展的文章,题目是《百年琴韵》。实际上,中国钢琴起步的阶段,也就是1915至1935年这二十年的时间内,当时能够谱写钢琴曲的作曲家很少,我第一个研究的是赵元任; 第二个研究的是萧友梅;第三个研究的是唐学咏,他是法国里昂音乐学院的留学生;第四个就应该要写李树化了。我当时参考了张静蔚教授的文章,分析了已知的李树化发表过的四首钢琴曲。这时我想看看张教授这几年有没有发现关于李树化的新材料。

于是我就在百度上搜索 “张静蔚”和“李树化”的相关内容,但发现了“李丹妮”“李树化”的名字,很多内容都是关于李丹妮的爱情故事。我很好奇!仔细一看才知道,原来李丹妮是李树化的独生女儿。最关键的故事是2010年,83岁的李丹妮从法国里昂远嫁到厦门当新娘。这场“旷世恋情”引起了全国媒体的特别关注,北京、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的多家电视台都拍摄了关于李丹妮和袁迪宝的爱情故事专题片,在全国播放,引起一股热潮。但是奇怪的是音乐史学界的反应却很迟缓,我是到2015年才在网络上知道李丹妮回中国的消息。各种电视片都有非常浪漫的标题和内容,李丹妮在介绍自己的时候都要说到“我的父亲是音乐家李树化”,然后就是介绍李树化在北京和杭州工作的许多照片,都是我第一次看到的珍贵音乐史料。因此,我迫切希望能够在厦门看到这一批重要的音乐史料,于是开始寻找李丹妮。我又看到电视片里说:李丹妮回到厦门之后被厦门大学外文系聘为法文教授。我突然感觉到:这个世界真小啊!我跟李丹妮竟在同一所大学任教,还是同事关系!这下好办了,可以马上找到了。我就立即托音乐系的青年教师去和外文系联系。但外文系的回答是:“我们这里前两年是有位李丹妮教授,但现在她的年纪大了,脑子已经不清楚了,无法接受采访了。”我还不死心,继续跟外文系联系,希望能够见到李丹妮教授的家属。外文系很果断地回答说:“李丹妮教授的家属已经明确表态不接受任何采访。”这个突兀的答复是我意想不到的。这就让我犯难了,在厦门有这么一批音乐史的珍贵史料,可是却无法联系上,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看来想要得到这么一批音乐史的珍贵史料,能够找到智慧的办法吗?

好多介绍李丹妮的电视片中都提到她的亲属欧阳鹭英的名字,欧阳鹭英是鼓浪屿人,于是我就努力找欧阳鹭英。当时我们到厦门工作不久,开始认识了一些当地的新朋友,鼓浪屿是厦门海边上的一个小岛,面积不大,却出现了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文化精英。

正在我为此事犯难的时候,我的夫人蔡良玉提醒了我,我当天就给一位鼓浪屿的朋友李未明教授打电话:“未明教授,请您帮我联系一个叫欧阳鹭英的鼓浪屿人,我希望能够拜访她,并希望从她那里看到李树化的一批历史照片和资料。”李未明教授说:“梁老师,您等着,我马上联系!”当天下午他就给我来电话说:“梁老师,联系上了,我跟欧阳鹭英通上电话了,她非常欢迎您去她家看这批材料。”第二天,我和音乐系的青年教师杨绿荫就跟李未明老师一起去了欧阳鹭英的家里。欧阳女士是一个非常爽快的人,去到她家,桌子上已经放满了李树化的照片集、文书、聘书,等等。还有一本李丹妮的传记《混血儿》的中文打印本,书中有对父亲李树化的详细记载。然后,她又到屋里把全部照片都翻了出来,就像俗话所说的“竹筒倒豆子”那样痛快地把这些资料都放在了我们面前,我们一下子就把李丹妮从法国带回来的这一批资料都看到了。接着,我就和李未明、杨绿荫一起研究,一起写文章来介绍李树化,②把音乐史上的“李树化之谜”完全地破解了。我今天在这里首先非常感谢欧阳鹭英老师,谢谢你!(掌声)我也有一个问题想问问鹭英老师:李丹妮回来的时候,怎么能带回这么多李树化的资料呢?留在法国的那批材料又是怎么存放到了里昂图书馆的呢?

照片1 李丹妮和欧阳鹭英在一起

(欧阳鹭英女士)好的,我接着梁茂春教授的话题讲。李丹妮是我的婆婆,我婆婆虽然只和我公公生活了7年,他们是在中国正式登记结婚的,在法国领事馆也登记结婚了,中法两个国家都承认他们是合法夫妻。她回来的时候,带了一本法文的《混血儿》,这本书是中法学院出资为她内部出版的,是专门给她80岁生日的礼物,只印刷了五百本,由她口述,记者记录。这本《混血儿》记录了包括她父亲跟着林风眠到法国留学的整个过程,以及她的父亲一生的来龙去脉。她回来之后的那段时间就着重把这本法文书翻译成中文,她一边翻译,我公公就一边帮她整理,整理完之后又交给我们去打印。

李树化的照片资料我也有,因为李丹妮走到哪里都会带着家族的照片。但是,真正李树化的作品就很少,因为我婆婆要回来定居之前,不知道这边会这么重视李树化这批史料,所以她就根据她父亲的遗嘱把文件都捐给了里昂图书馆。就在我带着婆婆要回来的时候,看到来家里整理资料的里昂图书馆管理员,他们戴着白手套,很认真地清点、填清单。清点了两天时间,分两车运走,她家的房子不大,但是有大书柜、储藏室,都是书籍和信件。这些资料里面,很多是工具书,因为丹妮也是学者,她自己也有很多书。丹妮的家里床铺很小,不到1米,四周都是书柜,还有写字台,这些书占了她家房子的大部分。

在梁老师2015年来我家寻找李树化资料的时候,就引起了我对李树化资料的重视,我当时想,可能李丹妮捐给里昂图书馆的那一部分书籍里边包含了李树化的作品。正好徐宗帅老师也来我家,他也想采访我婆婆,但是我婆婆那个时候有一点儿老年痴呆了,已经讲不出什么东西了。以前她头脑清楚的时候给我讲了很多东西,我都记住了。所以,我就跟徐老师讲,可能有些东西存放到里昂图书馆了,包括林风眠的东西,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找一下!然后,在2016年的11月,他在杭州给我发了一个短信说:“欧阳,我下个月就要去法国了,你有什么吩咐?”我就请他帮我留意一下李树化的资料。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收到徐老师的短信,他写道:“欧阳,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在里昂图书馆里面,林风眠的资料很少,但是李树化的资料很多,我没办法给你一一拍照,这个必须要捐赠者的一张委托书,才能看能不能复印。”于是,我们做好了委托书特快专递寄到里昂,经过图书馆确认,看到捐赠者的签字照片和委托书原件,图书馆答应可以协助我们整理,复印给我。这个过程历时大概有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分成两批发给我,我手头上的就是这批复印件。

(梁茂春老师)谢谢欧阳女士!我在这里想强调一下,由于2015年看到的这第一批材料,使得原先只是一个模糊存在的李树化,能够清清楚楚地展现给中国音乐界了,这第一批材料非常珍贵、非常重要!

仅就李丹妮带回来的百余张李树化的老照片来说,其中有些称得上是“珍贵史料”和“音乐史珍品”,还有一些照片可以说是“填补历史空白”。

照片2,1928年,李树化一家在杭州和艺术院的同事们在一起,背景是艺术院办公楼,草地上坐着的右起是李树化夫人珍妮、1岁的李丹妮、李树化。

照片3,20世纪20年代末,杭州艺术院部分教师合影。后排右1是艺术院院长林风眠,左2是李树化,前排右3是艺术院教务长林文铮。照片上的很多人都是“艺术运动”的成员。

照片4,20世纪20年代末,冬天杭州难见的大雪天气,林风眠和李树化两家带孩子一起在雪地上玩。左起林风眠、女儿蒂娜、李丹妮、林夫人爱丽丝·华丹、李树化。

照片5,1932年,国立杭州艺专音乐系师生郊游的照片,后排站立者右8是李树化,右10是张权,左1是洪士銈。

照片6,1932年,丹妮5岁,那年妈妈生重病,她怕妈妈离开,紧紧地抓住妈妈的手留下了这张合照。

照片7,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立杭州艺专校长林风眠续聘李树化为音乐系专任教师,下面的照片是聘书,上面写着“月致薪俸洋叁百”。

照片8,1940年,李树化应蔡继琨的邀请,到福建永安任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教务长,在永安的留影。

照片9,1979年,林风眠到法国巴黎举办画展,之后专程到里昂看望老友李树化全家。摄于里昂李树化家中,左起李树化、林风眠、李丹妮、珍妮。这两位老友在里昂相聚时,林风眠79岁,精神尚矍铄,又一次出现浴火重生的艺术爆发,夕阳灿烂;李树化77岁,显出垂老,壮士迟暮,已经完全脱离了艺术创作。

照片2

照片3

照片4

照片5

照片6

照片7

珍贵的照片还有很多,今天没有时间一一欣赏。最珍贵的十几张照片,已经随同论文《中国钢琴音乐的拓荒者——新发现的早期钢琴家李树化的照片史料》一同发表在《钢琴艺术》2015年第7期上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杂志来细看。

我希望欧阳鹭英女士能够把这批珍贵的照片和资料都提供给梅县,提供给嘉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掌声)这个事情我觉得能够做到,因为欧阳老师对我都能毫无保留地提供。

就是这一批史料,把李树化一生的历史都理清楚了,把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李树化之谜”完全破解了。下面是李树化的生平简历。

1902年7月23日,出生于泰国北柳。

1912年,回到广东梅县读书。

1919年,与林风眠一同去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入里昂中法大学,同时入里昂音乐院学习钢琴和调律。

1925年,从里昂中法大学毕业,在里昂拉比钢琴公司任调律师。

1926年,24岁,在法国与法国姑娘珍妮结婚。

1927年,回到北京,在北京艺专和北京师范学校艺术科教授钢琴;女儿李丹妮出生。

1928年,到杭州,参与组建国立杭州艺术院的工作。

李树化回国之后最初的十年——1927至1937年,尤其是他到杭州之后,这是他艺术生命的“黄金十年”,许多重要的作品、文章及教学成果,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1930年,杭州艺术院改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李树化任教授和音乐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树化随杭州艺专全体师生内迁。

1938年,随校到湖南沅陵,不久又随林风眠离开沅陵到上海。

1940年,到福建永安,任福建音专的教务主任兼教员。

1941年,回到上海,任震旦附中女生部的音乐教员。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到杭州,任国立浙江大学音乐及法语副教授。

1949年,续聘为浙江大学法语副教授。

1956年,获得周总理特别批准,离开中国,夫人和女儿回到法国,李树化先到泰国。

1957年,任曼谷进德公学院钢琴科教授。

1962年,到法国里昂和夫人、女儿团聚;李树化的身体一直不佳;买了一台钢琴在家里教学,以补贴家用。

1991年6月16日,李树化在里昂逝世,享年89岁。

照片8

照片9

以上生平,是在获得了李丹妮带回的这一批史料后方才完善的,他毕生的来龙去脉便完全清晰了。(待续)

注 释:

①张静蔚,《音乐家李树化》,《音乐研究》,2004年第4期。

②参看李未明、杨绿荫、梁茂春,《中国钢琴音乐的拓荒者——新发现的早期钢琴家李树化的照片史料》,《钢琴艺术》,2015年第7期。

猜你喜欢
林风眠里昂欧阳
魔术师里昂
林风眠《静物·瓶花》
我家的健忘老妈
依依送别欧阳鹤先生
筋斗云
赵无极救恩师
欧阳丽作品
理解彼此的差异
林风眠妙答“得道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