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方城县刘营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2021-06-18 10:33邵世威李玉辉
现代矿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正长岩白云石大理岩

谢 珂 邵世威 李玉辉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勘查院)

萤石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氟化钙(CaF2),作为工业上氟元素的主要来源,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制冷、电子、医药和原子能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1-2]。近年来,河南省在萤石矿勘探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查明了多处萤石矿床[3-6]。河南省方城县萤石矿分布广泛,规模大,矿床赋存于栾川群南泥湖组(Pt3n)地层中,由北向南可分3个矿带:北矿带地处黑山寨—南坡倒转向斜北翼(西段)和霸王城—汪庙倒转向斜北翼(东段)、中矿带地处土门—潘家口倒转向斜槽部偏南部位、南矿带地处尚沟—晒经寺向斜近轴部(西段)和花沟—夹山向斜南翼(东段)[7-8],刘营萤石矿区位于北矿带。本研究依托河南省方城县刘营矿区萤石矿详查成果,总结矿区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为该区进一步开展找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区域地质特征

河南省方城县刘营萤石矿区位于方城县北东方向约18 km,行政区划隶属于方城县独树镇管辖,面积0.82 km2。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板块南部,栾川—维摩寺断裂成矿带北侧,北西向黑龙潭—石门践断裂带横贯全区。研究区地层属华北地层区北秦岭分区的南召小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中元古界熊耳群、汝阳群、官道口群,新元古界栾川群、洛峪群、震旦系和新生界第四系[9]。依据展布特征,区域内断裂构造可分为近EW向、NW向和NE向3组;以NW向褶皱和NW向规模较大的断裂带为特征,主要分布有桃园沟—歪头山背斜和乱石扒—老陈家断裂带、当阳寺—梁家断裂带、黑龙潭—石门践断裂带,构造特征较为复杂。区域内岩浆活动频繁,具多旋回、多期性特征:中元古代熊耳期表现为浅海环境下以裂隙式喷发为主的产物,为富钾火山岩,岩石属钙碱性岩系;中元古代侵入岩为陆壳重熔型花岗岩,岩性为片麻状细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新元古代侵入岩为双山超浅层侵入岩,属富钾碱性岩系,可划分为片麻状黑云母正长斑岩、石英正长岩和霞石角闪正长岩;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较为频繁,形成大面积分布的侵入岩,主要有七顶山中粒斜长花岗岩,为陆壳重熔型花岗岩,属过铝钙碱性系列岩系。

2 研究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研究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上元古界栾川群南泥湖组,其次为北部的中元古界官道口群高山河组和沟谷洼地中的第四系(图1)。高山河组分布于研究区的北部,岩层总体走向北西,倾向20°~40°,倾角59°~70°,主要岩性为石英岩。南泥湖组分布于研究区的中部和南部,总体走向北西,倾向5°~65°,倾角37°~81°,与高山河组呈断层接触,主要岩性为白云石英片岩、绢云石英片岩、炭质千枚岩、白云石大理岩及条带状大理岩;其中条带状大理岩常为萤石矿体的底板围岩,白云石大理岩局部为萤石矿体的直接围岩。第四系在矿区分布面积较广,主要为残坡积碎石、黄土组成。

2.2 构 造

区内地层总体表现为单斜构造,岩层倾向38°~45°,倾角为55°左右,层内发育一系列晚期的小型紧闭褶皱、挠曲挤压片理和一些区域断裂所派生的次级断裂构造。

(1)褶皱构造主要表现为岩层的小型褶皱、揉皱、挠曲,一般规模很小。在地层内部的岩层揉皱、挠曲现象十分明显,使原生的岩层发生了褶皱变形,反映出后期造山运动的改造。

(2)矿区断裂构造与区域一致,主要为北西—南东向压扭性逆断层,其次为沿矿带发育的北东向小型张扭性横断层,横断层对萤石矿脉起破坏作用,但对矿脉的完整性破坏较小。

2.3 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不发育,主要有正长岩和辉石岩。正长岩在研究区南部出露,辉石岩仅在钻孔中可见。

2.4 围岩蚀变

受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影响,矿床多具蚀变现象,且蚀变种类多,叠加重合;蚀变强度随与矿体或岩脉的距离增加而变弱。主要围岩蚀变有下列几种。

(1)硅化。在白云石大理岩中非常发育,硅质细脉或网脉贯入围岩裂隙中,也有呈细粒集合体交代围岩,围岩蚀变后石英含量增加,最高者达70%,岩石变致密坚硬,常与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伴生。

(2)萤石化。不同颜色的萤石(以紫色为主)沿着围岩节理、层面、小裂隙贯入呈细脉状、条纹状,或呈浸染状交代围岩,如萤石含量增多,则成为富矿石。

(3)绢云母化、白云母化。绢云母、白云母沿围岩层理、节理、裂隙分布,或呈集合体交代围岩,而保留被交代矿物的假象。

(4)碳酸盐化。方解石充填于围岩裂隙和空洞中,也有填充于矿石的裂隙或孔洞中,并交代萤石和一些早期金属矿物。

(5)黄铁矿化。黄铁矿化主要出现于片岩中,黄铁矿呈细脉状、团块状、浸染状分布,经常与后期石英共生。

除上述主要蚀变外,尚有高岭土化、褐铁矿化、围岩褪色等蚀变。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区内萤石矿产于白云石英片岩与条带状大理岩接触部位,矿带长约2.1 km,沿矿带基本为单矿体,总体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东,倾角50°~78°,宽度为0.43~7.78 m,厚度变化较大,CaF2含量为2.98%~87.72%,品位变化较大。矿脉走向上、倾向上均具波状弯曲和澎缩现象,呈脉状、透镜状产出,后期平移断层对矿脉破坏性较小,连续性较好。通过进一步工程控制,圈定2个萤石矿体,规模为小型,特征如下。

(1)K1-1矿体位于研究区西部,倾向35°~48°,倾角57°~69°。控制矿体走向长度为89 m,倾向延深为125 m,赋存标高为70~231 m。矿体厚度为0.43~1.44 m,平均1.18 m,厚度变化系数为78.6%。CaF2含量为22.38%~62.89%,平均47.52%,品位变化系数为84.9%。CaF2矿物量占全区总资源的7.32%。

(2)K1-2矿体为研究区主矿体,位于研究区中部,倾向为20°~46°,倾角为55°~78°。控制矿体走向长度为426 m,倾向延深为97~168 m,赋存标高为36~235 m。矿体厚度为1.03~7.69 m,平均2.36 m,厚度变化系数为66.4%。CaF2含量为21.80%~87.72%,平均47.53%,品位变化系数为111%。CaF2矿物量占全区总资源的92.68%。

3.2 矿石特征

3.2.1 矿石结构构造和类型

矿石以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碎斑结构为主,次有它形不等粒结构、熔蚀状结构及环带状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条纹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碎裂构造(表1)。

?

依据矿物组合及结构构造特征,可将区内萤石矿划分为石英—萤石型、萤石—石英型、方解石—萤石型、硫化物—萤石型4种矿石类型。

石英—萤石型以块状、条带状矿石为主,属高品位矿石;萤石—石英型、方解石—萤石型以条纹状、角砾状矿石为主,属低品位矿石;硫化物—萤石型矿石中硫化物含量相对较低。

3.2.2 矿石物质组成

矿石的矿物成分简单,有用矿物主要为萤石。脉石矿物在富矿中以石英为主,在贫矿中以方解石、白云石为主。微量矿物有黄铁矿、磷铁矿、磷灰石等。

3.3 矿体围岩和夹石

本区萤石矿体均赋存于大理岩与片岩的接触处。围岩上盘为白云石英片岩、白云石大理岩,下盘为条带状大理岩及白云石大理岩。

近矿围岩蚀变强烈,主要蚀变类型为硅化、黄铁矿化、萤石化、碳酸盐化等,蚀变不均匀,蚀变带宽一般1~2 m,分带不明显。与萤石矿化密切的蚀变为硅化、萤石化,蚀变强的地方品位略高。夹石岩性主要为白云石英片岩和大理岩,但厚度较小,对矿体完整性影响较小。

4 矿床成因

区内矿体(点)主要产于断裂构造中,多呈脉状或透镜状产出,其产状与断裂或裂隙带的产状基本一致,明显受断裂和裂隙带的控制,且与围岩界线清楚,位于大理岩与片岩接触处,矿液沿接触面充填和侧向大理岩矿化形成矿体,在片岩内部未见任何矿化,说明萤石中Ca的来自于大理岩,F由异地供给。研究区南侧出露的正长岩为富含F、H等挥发组份的加里东期碱性岩,萤石矿化中的F元素可能来自正长岩脉;具有充填交代式矿床特征。由于断裂活动使含矿热液沿构造空间上移,到达有利的构造部位,富集形成萤石矿。综上所述,该区萤石矿成因属于碳酸盐岩石中的充填交代型脉状矿床。

5 找矿标志

(1)地层标志。研究区内矿体多位于大理岩与白云石英片岩的接触部位,因此大理岩与片岩的接触带可作为找矿标志。

(2)岩浆标志。研究区南侧出露有正长岩,且富含F、H等挥发组份,因此正长岩为找萤石矿的标志之一。

(3)蚀变标志。硅化、碳酸盐化、萤石化、绢云母化、围岩褪色等围岩蚀变与萤石矿关系密切,可作为找矿标志。

(4)区内地表出露的民采露天采坑是萤石矿的直接找矿标志。

6 结语

刘营萤石矿产于白云石英片岩与条带状大理岩接触部位,沿矿带基本为单矿体,矿体厚度变化较大,品位变化亦较大;矿体走向上、倾向上均具波状弯曲和澎缩现象,呈脉状、透镜状产出;矿床成因类型为碳酸盐岩石中的充填交代型脉状矿床。

猜你喜欢
正长岩白云石大理岩
遵化市魏家井白云石矿冶金用白云岩矿地质特征
高温热循环作用下大理岩三轴压缩力学特性
法国贝尔纳尔丹铀矿床热液蚀变与成矿特征研究
辽宁宽甸赛马地区碱性岩型稀土稀有矿成矿地质特征分析
柴达木盆地西部SG-1钻孔中白云石成因探讨
白云石有序度与流变特征的研究进展
安徽省宿松县小岗饰面用大理岩矿床特征
河南省舞阳市王楼矿区地质特征及矿产分布规律
青阳白云石矿采场回采顺序优化
攀西地区二叠纪赋存铌钽矿的正长岩脉的成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