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两会代表委员建言高频词

2021-06-19 07:04张纯
民主与法制 2021年9期
关键词:委员数字人才

本社记者 张纯

“惠及人口近1亿人”“历经8年”,这中间两个响亮的数字,令人无比振奋。在建党百年华诞、辉煌的“十四五”新征程即将开启之际,脱贫攻坚战宣告取得全面胜利,困扰我国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

“这是史无前例的壮举,更是了不起的人间奇迹!”在全国两会会场上,代表委员们群情激昂、感慨万端。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曾经或依然奋战在攻坚战的前沿一线。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开端、新奋斗的起点。如何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代表委员们阐述了许多真知灼见。

夯实经验成果,让脱贫不“反弹”

2021新年伊始,一部扶贫题材的电视剧《山海情》热映并走红。剧中曾经“苦瘠甲于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在帮扶干部的带领、帮助下,开发出菌菇、枸杞、葡萄、畜牧养殖等多种特色产业,村民们走上致富之路。两会中,此剧被代表委员屡次提及、频频点赞。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过去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在接下来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进程中,特别需要更好地传承创新。

“扶贫要精准,贵在能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刚刚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的全国政协委员、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感受颇深,“精准扶贫,就是要坚持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而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激活贫困地区内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王煜委员指出,“对口支援,异地扶持”——东部九省九市对口帮扶中西部十二省的做法,是脱贫攻坚战中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这一模式,不仅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也有益于未来在振兴中西部产业发展中,更好实现东西联动、凝聚合力、畅通东西部产业大循环。

全国政协委员、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则补充道:“万企帮万村”同样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但需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他建议,相关地区政府部门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做深做透做实基础信息采集工作,把企业和村里的相关信息都公布在平台上,让双方精准“相亲”。“只有两者互相匹配,才能发挥最大效应。”他认为,商会、协会在政企、村企沟通中,可以很好地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多位代表委员提到应尽快建立完善的长效保障机制。河北省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党支部书记陈春芳代表说: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等长效帮扶机制,让脱贫成效更可持续地巩固。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代表委员认为,建立健全“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是实现乡村振兴落地的关键。其中,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陈晓华表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抓住关键环节,应将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精准施策等工作方法,运用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来,发挥重要作用。

>>连玉明委员 作者供图

“对贫困地区而言,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必须从根本上遏制产业扶贫的短期化偏向,构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党组书记李郁华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更高水平的东西部经济协作新机制,发挥不同地区各自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利用,通过共建“飞地经济”“飞地园区”支持西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脱贫不脱政策,摘帽不摘责任。陈春芳代表认为,5年过渡期内要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不搞“急刹车”,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要抓紧出台各项政策完善优化的具体实施办法,确保工作不留空当、政策不留空白。

点燃数字引擎,为振兴注“动力”

“来,尝尝我们德清用数据‘种’出来的番茄,价格是市场上的好几倍嘞!”参加全国两会间隙,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五四村党总支书记孙国文盛邀大家分享家乡的农产品。它们都是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操作下种出来的,产量是传统种植方式的50倍。

在全国两会这样的重要场合推介番茄,孙国文“醉翁之意不在酒”。番茄的“华丽升级”,正是乡村开展数字建设的缩影。

这一番热闹景象也展现了“数字赋能”在两会上的“火爆”程度。不少代表委员都表示,目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在基础支撑能力、生产信息化水平和经营信息化成效上,都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在浙江,数字经济相对发达,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成效尤为明显。”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杭州市委主委罗卫红对媒体介绍。

近年来,她曾经多次带领乡村振兴调研组赴浙江各地和长三角等地区开展实地调研。让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临安的一次座谈会上,当地农业农村局同志激动地说:“2020年,临安区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5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40%,白牛村已成为全国知名淘宝村,连80岁的老太太都在家开网店。”

发展迅速令人欣喜的同时,也需要看到痛点和难点,不能只关注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浙江杭州。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曾在贵州省挂职三年,其间,他带领团队走遍当地77个乡镇和96个社区,作了翔实的调研报告。他强调:“我们必须看到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仍面临着顶层设计缺失、资源统筹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差异明显等诸多挑战。”连玉明委员指出,当前乡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依然不容乐观,城乡“数字鸿沟”和“同网同速”差距明显。

“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2.3%,受山区地形、设施密度、配置高低等影响,农村网络速度和网络质量不高。此外,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不够,涉农数据资源体系建设不完善,标准缺失阻碍应用协同,涉及平台数据浏览和下载存在限制,数据整合不充分、开发应用不足,农业农村领域数字化研究应用明显滞后。”连玉明委员指出,当前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力量不足,农业机器人、智能农机装备适应性较差。

为此,他建议,加快构建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网络通信技术为重要推动力的数字乡村,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配套,系统规划和超前布局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包括加快传输型、生产型、共享型、融合型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着力夯实农业数字基础设施方面,罗卫红代表认为,要引进移动通信运营商、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多方技术力量,整合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数字乡村技术集成创新。“比如,将数字乡村平台中的乡村服务模块植入数字电视,农民可以直接从电视机点击使用,就可以大大提升数字乡村可及性。”罗卫红代表说。

“通过数字化管理模式,完全实现‘喝着咖啡挑种猪’的新型种植、养殖、销售生态模式。”罗卫红代表提出,要用好“精算师”,加快乡村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打造“产业融合”“城乡融合”“未来乡村”等不同类型的集成创新示范园区,推进农村电商、村货直播、众筹农业、共享农业、云农场等数字乡村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

现在不少地方的“智慧社区”平台实现“互联网+社会治理”相融合,打通多个部门数据壁垒,促成信息互联互通,有效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罗卫红代表认为,要当好“大管家”,提升数字乡村治理能力水平,尤其是融合城市优质资源,实现城乡数字发展一体化。要根据各地乡村的实际情况,建立特色网站或App小程序。

抓好人才建设,让振兴有“底气”

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要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留住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而眼下,不少农村面临共同困境:“本土人才赶不上,外来人才配不上”。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表示,希望国家层面在农村项目、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给予恰当引导。全国两会结束后,她将邀请相关专家为大寨把脉问诊,确定新的发展方向。“我文化水平不高,有些老办法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乡村振兴迫切需要高素质青年人才。”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感触颇深。他曾在复旦大学负责招生工作,当年的贫困生帮扶计划,让许多来自贫困地区的孩子走出大山走进城市读书学习。但是,他们毕业后大多留在城市里寻找工作,不再回老家。

>>左图:2021年2月2日,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冶父山镇申氏田园扶贫产业基地,农民正在黄桃林套种包心菜的田地里沥水。 中国新闻图片网供图

在丁光宏代表看来,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只有回到当地,才能带动地方产业,并形成示范效应,带领更多人脱贫致富。“而现实中,很多学有所成的年轻人其实‘回不去’,原因是所学的专业和技能在贫困地区无‘用武之地’。”丁光宏代表说。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上海市委主委李碧影在贵州省毕节市做扶贫调研时,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在盛产药材的贵州,当地职校主要提供机械方面的培训,而缺乏“把药材卖出去”的商贸人才。“职校缺乏对地方行业和产业需求的准确把握,导致专业设置与当地行业、企业需求不匹配。年轻人毕业后大多成为技工,当地产业用不上,只能跑到外地就业。”李碧影委员感到很无奈。

>>右图:2021年3月5日,安徽六安,在舒城县钱元玲家庭生态农场,钱元玲(左)和“乡村主播”方莉(右)在直播销售土鸡蛋。 视觉中国供图

“职校的专业设置要和当地产业结合,实现优化专业与产业的衔接。”李碧影委员建议,开展更多校企合作,推动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建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科技服务等基地。

丁光宏代表也建议,要让年轻人回得去,需提升职业教育的精准度,制定把学生个人技能、家庭愿望以及当地资源禀赋对接起来的培养方案,形成全生命周期的职业教育计划。

当然,推动职业教育留住人才的同时,也要吸引更多“跃龙门”的农村大学生和外出能人“回农门”。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建议,为给返乡青年提供更大的舞台,除了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还应围绕农业职业经理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等展开职业技能培训,使一部分农户能够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

此外,全国政协常委赵雨森建议,要以需求为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全面摸排调查各领域高层次人才需求。要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通过发放一次性奖励补贴和生活补贴,解决人才在贫困地区工作的后顾之忧。

除了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还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鞠秀芹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体,只有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才能巩固乡村振兴的主体根基。要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职业农民、农业经理人。

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孙斌。他提出,要培育高素质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及乡村创新创业、乡村文化、乡村技能型等方面实用人才,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例如,实行乡镇专业技术人才直评直聘政策,研究制定基层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实施方案和评聘管理办法;对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等乡村振兴工作中贡献突出的乡村人才,提高政治经济待遇等等。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奇建议,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十四五”期间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今年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

站在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的起始之年,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为描画中国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纷纷建言献策。从整个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来看,乡村振兴这一新使命覆盖面广、标准高,其难度绝不亚于脱贫攻坚,然而其美丽远景又是如此迷人、诱人。

是的,正如此文开头所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开端、新奋斗的起点。巩固脱贫伟大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造福千家万户、千村万寨的惠民大业,一直在路上!

猜你喜欢
委员数字人才
图片报道
人才云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答数字
数字看G20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