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课程与一流专业关系及建设思路分析

2021-06-20 13:58王玉婧刘甜
高教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王玉婧 刘甜

摘  要: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培养综合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突破口,是高校建设发展的永恒任务。通过分析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之间的关系,提出要以专业建设为根本,课程建设为媒介来精准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内容,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强调通过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来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一流专业建设。

关键词: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3-0025-05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 class major and courses has been the breakthrough and the perpetual task for cultivating comprehensive and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By means of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st class majors and courses, it is essential to orientat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based on majors and courses construction. The optimization of courses contents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of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re also put forward in the paper. In order to push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first class major, it is prerequisit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courses, practical teaching and faculty.

Keywords: first class major; first class courses; construction of majors; talent cultivation

在國家和各地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根据社会需求明确专业定位是高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外贸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与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急需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若要培养出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相一致,能够适应社会、适应人才市场的毕业生,则需从专业和课程这两个核心维度出发进行全面思考。

一、一流课程内涵分析

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课程这一要素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是知识的载体,课程建设主要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想打造一流课程就要有一流的教育目标,制定一流的教学内容,以恰当的教学方式将课程内容传输给学生。

高等教育的目标与基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一流课程的目标也不例外,课程的核心价值亦在于培养人才。课程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传授知识理论,还体现在学生德性的培养,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高校不仅要重视学生学历的提升,更要重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一流课程内容强调注重前沿性与学科融合。目前来看,我国部分本科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课程教学内容之间存在交叉,内容重复;另外,大部分教材的内容更新速度较慢,无法及时更新适应整个行业及社会的发展。课程的核心内容应该是某个学科领域或者专业最新的研究成果,被选择纳入课程内容的知识要符合社会需求,因此教材的选择需要注重前沿性。一流课程目标在于培育综合全面型创新型人才,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因此,一流课程的内容要涉及跨学科课程,实现文理相结合,多领域知识的深度融合[1]。

目前大部分高校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满堂灌输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与世界一流大学追求科学与人文的平衡的研究型教学方法、知行和谐统一的课程模式以及兼顾学生个性与共性发展的教学理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由满堂灌输式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迅速的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只是单方面的输入知识,缺乏知识输出的过程,针对这种教学方式缺陷,传统教学方式亟需改革。随着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越来越丰富,一流课程的教学方式也应与时俱进,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可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此,一流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要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的特别之处在于能够因材施教、因时而变、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实现课程目标、传授课程内容。掌握并及时更新教学方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知道:一流课程的内涵实质是,将课堂交给学生,更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知识的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双过程。

二、一流专业建设的内涵

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具体专业上。应用型大学的一流专业需要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对接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从选定专业的那一天起就为职业发展做准备,为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培养输送人才。每一个专业都要有系统化的教学安排,通过这些教学计划可以体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关要求。因此,应用型大学一流专业建设不能仅仅拘泥于传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要与时俱进,关注并不断适应行业对人才的能力、素质等多方面提出的新需求。培养出来的人才需要具备知识面广、应用能力强、就业竞争力强等特性,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并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将专业所学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一流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直接实现与企业的对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引导行业发展的作用,因此,应用型大学一流专业建设的目标可以直接瞄准行业发展的标准[2]。

三、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的内在关系

一流课程与一流专业之间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互为发展,不可分割的。没有一流课程,就没有一流专业;没有一流课程与一流专业,一流本科也无从谈起。一方面,一流课程和一流专业是相互关联的关系,二者都是以专业知识为核心。就一流课程本身来说,它就属于专业知识形成的集合。雖然课程体系是根据专业需求而设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专业课程简单的叠加并不等于课程体系。课程作为开展专业教学活动的媒介,它有其独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并且处于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动态化过程当中[3]。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课程建设是应用型大学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任务,立足于专业建设,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找准专业口,培养适应职场的综合型创新应用人才;以课程建设为媒介,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保证教学质量;坚持走专业、课程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道路。

一流专业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与主要内容是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专业、课程两者之间是存在着紧密关系,必须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实现二者一体化发展。由于课程是专业教学最基本的单元,因此,课程体系建设是应用型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一流专业建设的重点环节。对于应用型大学国贸专业来说,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在于重构整个课程体系和各门课的教学内容。对于国际贸易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等理论原理类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专业基础能力;对于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等实务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对于跨境电商实训、国际货代综合实验等实训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国贸一流课程建设是一流专业建设的基础,课程目标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前沿以及教学方式是否恰当都会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优化课程内容对提高专业培养人才的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者,一流课程与一流专业之间亦有着不同的特点,一流课程建设往往侧重于通过对前沿高深知识的甄选来打造精品课程,而一流专业建设强调专业的建设是为了满足行业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的开设、专业知识内容的选择以及人才的培养模式都要适应、满足和引领整个相关行业发展,两者之间既存在紧密联系又存在明显区别。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一流专业建设思路

一流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打造一流的课程、制定一流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应用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较高思想修养、文化素养、商学素养和专业素质,具有系统的经济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具备从事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各方面展开:优化课程体系、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持续改进,进而推动一流国贸专业建设。

(一)国际经贸专业课程建设

在应用型大学国际经贸一流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打造一流课程是重中之重。一流课程建设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是一流本科建设的基础。目前国际经贸专业核心课程有相对成熟的知识体系和内容,但是,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并且,教学方式一成不变,缺乏创新,影响学生对专业核心内容的吸收。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强化专业课程的建设,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课程内容的完善、教学方式的优化、教学资源的丰富。

1. 完善课程内容

首先,及时更新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将基础性与前沿性并重。课程是学生了解本专业的重要窗口,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开展专业教学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存在涉及面广而杂、学科交叉、内容滞后等弊端,制约了课程教学的效果。因此,优化课程内容是建设一流专业的首要任务,优化课程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开设的课程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合并课程内容中重复的课程、删减与专业培养目标无关的课程。既要将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同时将前沿知识与原有的知识体系更好地融合。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将与专业相关的前沿性内容增加到课程当中,使课程建设因时而变[4]。另外,专业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相关行业输送人才,专业培养目标是会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断改变的,因此,课程内容也要随着专业培养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总之,课程内容的设置一方面要与学校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另一方面要与社会需求相契合。

其次,课程内容要注重跨学科研究。当前,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鲜概念层出不穷,新事物的更新迭代速度越来越快,社会发展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特征。只专注于单一的学科已经无法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因此,国际经济贸易一流专业建设必须要注重跨学科研究,不同学科的交叉才能碰撞出新的火花,催生学科生长点。单一学科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跨学科融合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储备渊博,具有更强的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跨学科融合培养的人才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等特征。国际经贸的专业课程内容要紧密关注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根据时代变化及时跨学科开设专业,培养适应职场的创新应用型人才[5]。

最后,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一专业与国际接轨的这一特点,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要想从事外贸相关的工作,英语已成为从事外贸工作的敲门砖。因此,在专业课程建设上,要将专业课程与英语教学相结合,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务等课程。在全英语授课和双语授课时,要兼顾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需求。不仅仅是英语这一门语言,外贸行业还需要很多精通小语种的国贸人才,简而言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强调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还要重点提升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2. 优化教学方式

追求变化和创新是这个时代的潮流趋势,教学方式也要适应潮流,不可一成不变。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单方面的教师灌输知识。专业课程的建设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创新授课方式,使枯燥的专业核心课堂重新焕发生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主动融入课堂,更快更好的理解和吸收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在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商务、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中,授课老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拟现实、慕课、汇报展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教学方式更为多元,这更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采取有针对性的混合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们主动学习、多元化学习和趣味性学习,让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会。

3. 丰富国际经济贸易的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为了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有必要丰富教学资源。当前,教学资源获取渠道很广泛,不局限于课堂。在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时,学校应密切关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精心设计,为他们提供合理的专业核心课程的资源,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提升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学生们可以更好的掌握课程内容和知识,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4]。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存在信息量大、傳输快、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对丰富教学资源具有重大意义。在疫情期间,由于“停课不停学”的提出,各个学校整合了线上与专业课程相关的优质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各行各业变革的趋势与潮流,高校要大力促进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由于网络资源的涵盖面广,高校要瞄准最能体现本专业特色和优势的课程,选择最具有前沿性和教学意义的资源进行教学。与此同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引导教师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课程教学实践上,从而实现学生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学习,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获取知识,提升学习效率。

(二)实践教学建设

目前大多数高校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缺少统一的实践教学建设规划,实践环节要求不明确,内容不具体,无法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真正融入到实践活动当中。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脱节,再加上实践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实践设施设备不全等问题,无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实践课程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求,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效果不理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建设在一流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实践教学亦是一流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1. 课程内容凸显实践

纯理论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行业发展的需求,要想建设一流专业,高校有必要扭转课程设置中“重知识,轻技能”的局面,课程内容凸显实践教学。一流专业建设的目的是培育出优秀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除了理论课程以外,有必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数量,适度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占比。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存在很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物流、跨境电商、经贸英语听说实训等。借助虚拟的贸易软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对外贸易过程,通过这些模拟现实的操作软件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综合运用能力。

2. 密切校企联系,共建实践平台,达成深度合作

大多数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上存在不足,这一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校企合作的企业数量少,知名企业数量更少,学校与企业之间长期合作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产学协同育人的机制也不够健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尚处于一个较浅的层次,双向互聘机制运行不畅。学生在大四的时候实习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制度也基本流于形式,学校对学生实习状况的考核也不严谨科学。国贸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需要企业的支持,因此,学校和企业有必要密切联系,促进产教融合,为人才培养打造产学协同发力的新平台[6]。

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及实践课程计划安排时,可以让企业参与其中,重点吸收行业企业的人才参与课程开发,根据专业特点以及企业岗位人力的需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的难度广度深度。课程考核方式也可以由最终考核改为过程考核,由学校考核改为校企联合考核,突出实践性考核,真正实现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大力推进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提升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建立和完善校企长期合作的有效机制。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完善专业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还可以建立起企业人才的储备库。有利于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形成产教融合发展新局面。

(三)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加快了引才、聚才的步伐,但是,师资队伍仍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教师队伍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其次,高学历是进入高校任教的准入门槛,大部分高校对于新引进教师的学历要求严格,博士学历是最基本的要求,新进博士刚进学校时,往往缺乏实务工作经验的积累,而国贸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新引进教师一般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理论难以应用于实践。最后,师资队伍存在供需不匹配的问题,高校的教师队伍仍然主要是以学术理论研究为主。一方面,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教师较为短缺,另一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又很难走上教学岗位,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7]。并且,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具有很强的一线化、操作化特点,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师资队伍重学术轻实践的特点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打造具有外贸实操经验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和企业之间开展双向互聘机制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在校教师要积极的“走出去”。包括选派定期派遣一定数量的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外贸外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使他们可以将自身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反哺教学。同时,通过与企业人员的互动交流,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还要更加清晰地了解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实务课程教学工作。其次,加大对实务课教师的培训力度,为一线教师提供与外贸有关的培训和讲座等机会,便于教师了解外贸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向学生传授最前沿的知识,使他们掌握最新的岗位技能。通过企业实践,直接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使人才培养方案更贴合实际,提升一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8]。另一方面,积极的将企业人才“引进来”。即聘请企业外贸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通过开设一些实践性和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或以讲座、技能竞赛、毕业论文真题真做等方式直接参与学校的课程教学。以灵活的指导方式传授给学生实践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在外贸行业就业或创业积极性。企业人员通过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可以进一步了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对接,为企业招聘优秀人才提供最直接、最便捷、最高效的平台。通过企业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的紧密配合,可以建立起一支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经验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双方柔性引才,前沿理论对接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可更好地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零对接[9]。

五、结束语

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流专业是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主要内容。高校培养一流人才,需要一流的课程,更需要一流的专业。在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当中,一流专业建设应以学生为中心,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和落实培养计划,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全面推进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不断完善改进,推动应用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流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志峰,欧阳丹.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内在关系与建设策略[J].大学(研究版),2019(06):17-23+16.

[2]杨少斌,曹庆年,米国际,等.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的逻辑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43):95-96+107.

[3]陈洁.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一流专业建设视角下的课程体系建设[J].陕西教育(高教),2020(04):35-36.

[4]王智超.我国高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现状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8(08):117-122.

[5]王贺.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中学科、专业、课程的关系探析[J].高教学刊,2019(01):12-14+17.

[6]戴明华,范晓男.产教融合:新兴产业崛起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物流科技,2019,42(11):163-166+174.

[7]谢廷宇,李琪.广西国际经济与贸易一流专业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智库时代,2019(31):182-184.

[8]李轶敏.“3+1”人才培养模式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考[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9(04):103-105.

[9]周静言.跨境电商背景下国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以辽东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6):114-118.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引企进校实施项目教学新载体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