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不同专业背景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1-06-20 06:28卢蓉侯念妤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14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辅导员

卢蓉 侯念妤

摘   要: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不断深入,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外部环境已悄然改变,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成为适应形势发展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迫切要求,成为回应时代期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因此,以医学院校不同专业背景专职辅导员为研究对象,调查其职业能力,分析其职业现状,以期帮助医学院校专职辅导员增强职业认同,明确职业目标,提升职业能力,完善发展路线,实现核心价值。

关键词:医学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4-0119-05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断深入,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外部环境已悄然改变,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已成为适应形势发展,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迫切要求,已成为回应时代期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辅导员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是履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职责且工作在第一线的专业人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确保教育教学改革稳定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极为重要的力量,辅导员站在“立德树人”事业最前沿,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知识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教育部43号令将辅导员的专业背景明确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知识对于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建设的影响。基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背景或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类的学科背景的辅导员不多,大多辅导员具备与学生专业相近的学科背景,虽然在形式上工作专职化,但是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背景的辅导员们能否真正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是否能灵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值得深入研究。同时,国内有研究数据表明,高校部分非思政专业专职辅导员一进入这支队伍就开始考虑将来如何脱离,非思政专业专职辅导员发展差异较大,职业路径尚待完善。辅导员队伍成“流水兵”,势必会影响到后续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本研究以K医科大学为例,调查医学院校非思政专业专职辅导员职业能力水平及职业发展现状,针对非思政专业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问题提出相应改善方法和提升路径,帮助非思政专业专职辅导员提升辅导员强职业认同,明确职业目标,提升职业能力,完善发展路线,实现核心价值。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以K医科大学为例,以K医科大学专职辅导员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

(二)方法

1.学生评价

由K医科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全校学生通过学生工作信息管理平台对学生自己的辅导员进行评价。考核评价满分按100分计,内容涵盖辅导员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其他包括政治思想表现、业务能力、工作实绩、工作质量、廉潔自律等方面。

2.问卷调查

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K医科大学专职辅导员进行匿名调查,发出问卷62份,回收有效问卷44份。参与调查的专职辅导员中,具有与学生相近的医学相关专业背景的(以下简称医学相关专业背景)辅导员有31人,占70.45%;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思政社科类相关专业背景的(以下简称思政社科相关专业背景)辅导员有13人,占29.55%。除统计分析基本调查结果外,本研究通过分组方式对医学相关专业背景和思政社科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群体进行显著性检验和logistic相关性分析。

三、调查结果

(一)学生评价结果

K医科大学15 200多名医学生对自己的专职辅导员(含分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平均分为94.825±2.302,显示医学生对专职辅导员工作满意度较高。

(二)问卷调查结果

1.对专职辅导员一般调查结果

K医科大学专职辅导员群体中女性占68.18%,男性占31.82%。学历结构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占79.55%)、本科生为辅(占20.45%)。职称分布以初级、中级为主,高级职称占比不高(占6.82%)。祥见表1。

本次调查中,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对辅导员工作的主观满意程度、胜任程度相对较高,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普通认为开展学生工作不受专业背景的影响,且大部分辅导员认为自身专业某些方面有利于开展工作。具体见表2。

在涉及职业规划的调查中,仅有29.55%的专职辅导员选表示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在熟悉业务的基础上进步提升,成为专业化专家化辅导员”;部分专职辅导员也在寻找着成为其他管理人员或专任教师的机会。详见表3。

2.不同专业背景专职辅导员分组比较结果

医学相关专业背景辅导员群体与思政社科相关专业背景辅导员群体在年龄层次、学历结构、专业背景对工作的主观影响、工作满意度几个方面有显著差异,在开展工作内容、工作胜任程度及取得工作成效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在年龄层次上,医学相关专业背景在统计时被赋予分数“0”,思政社科相关专业背景被赋予分数“1”,进行年龄的显著性检验后,显示出有较显著的差异(T=2.063,P=0.045)。将两组年龄按照入职时间拟合后,可见具有医学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群体年龄显著高于具有思政社科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群体,且近年来思政社科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呈现年轻化趋势。

在学历的统计中,用学历越高赋予分值越高的方法,将硕士学历赋值为分数“2”,本科学历赋值为分数“1”,对两组不同专业背景辅导员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T=2.253 1,P=0.029 5),显示思政社科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群体学历高于医学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群体。

在主观调查选项中,将专业背景对工作的影响有梯度地分为“没有关联,直接影响到开展工作”、“没有关联,不影响开展工作”、“基本对口,某些方面有利于开展工作”、“完全对口,开展工作得心应手”四类,并分别赋予0—3分的分数值,分数值越高代表专业背景对工作的影响越积极。经过显著性检验(T=2.937,P=0.005),表明思政社科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群体认为专业背景对开展工作具有更多的积极影响。同时,运用logistic回归,r2=0.170,显示出不同专业背景辅导员群体在主观认识中均普遍认为专业背景与开展工作的积极影响存在正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主观的工作满意度上,按照满意度越高分数值越高的原则,给“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赋予0—5分的分数值,并对比不同专业背景的两组辅导员群体,经过显著性检验(T=2.429,P=0.020),显示医学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群体的工作满意度高于思政社科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群体。

四、分析与建议

(一)加快培养步伐,提高专职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

专职辅导员是指在各学院一线专职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在职在岗人员,包括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学生党总支书记、团委书记、学办主任、辅导员等专职工作人员。在本次调查中,医学生对专职辅导员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可见,自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育部教思政〔2014〕2 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 号)等系列文件出台后,切实有效地加强了新形势下医学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在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方面,从职称结构上看,参与调查的K医科大学辅导员群体中,高级职称占6.82%,中级职称占31.82%,初级职称占36.36%,未定级占25%,专业技术职称岗位之间的结构相对合理,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良性发展。然而,正高职称缺乏的现象值得重视。经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医学院校辅导员高级职称晋升受阻有两大原因:一是有一定资历并符合申报条件的学生教育管理人员流动性大,要么“逢优则转”,提拔为更高层次的管理人员,不再从事一线辅导员工作;要么“过渡后转”,随着年龄增长面临职业发展的窘境已申请调整到其他岗位。二是日常事务性工作占据辅导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学专业少有发挥余地,科研成果数量少、质量差成为了职称晋升最大的瓶颈。因此,医学院校应加强高职称辅导员的培养,实现日常事务有人引、学术研究有人带,职称评聘要注重考察辅导员工作业绩和育人实效,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从学历结构上看,专职辅导员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博士及以上学历辅导员匮乏。针对这一问题,医学院校要确立辅导员也是高层次人才的观念,一是通过政策吸引招录具有博士生学位的人员从事辅导员工作,带动和增强辅导员群体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氛围;二是重视并落实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鼓励辅导员以在职博士生的形式继续深造,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均衡配置的人才结构。

(二)形成优势互补,增强专职辅导员隊伍的团队建设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这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对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性要求更高了。从专业背景结构上看,本次调查显示,具有与学生相近的医学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占70.45%,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思政社科类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占29.55%。由于医学学科的特殊性,在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背景辅导员在专职辅导员队伍中所占比例较大,但从2018 年起,新招聘辅导员大多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思政社科类学科的专业背景和硕士研究生学历,这也是调查显示近年来思政社科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呈现年轻化趋势的原因。

调查显示,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普遍认为开展学生工作不受专业背景的影响,且大部分辅导员认为自身专业某些方面有利于开展工作。与医学相关专业背景辅导员相比,思政社科相关专业背景辅导员能更好研判医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有效强化医学生正确思想认识和转化医学生的认知偏差,善于因势利导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而与思政社科相关专业背景辅导员相比,医学相关专业背景辅导员确实因理论功底相对薄弱而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上存在不足。但他们能充分了解医学生学业压力和学习规律,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方面存在优势,在开展工作时能精准把握医学生的需求,能有针对性地回答医学生的困惑,更容易受到医学生认可和喜爱,因此,对其工作的满意程度也高于思政社科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群体。可见,在日常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等工作范畴中,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都在医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国内已有研究指出,在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的进程中,将辅导员培养成“高大全”式的人物不是极不现实的,如果说学生需要“高大全”式辅导员且有可能做到“高大全”的话,路径只有一个——辅导员团队优化[2]。因此,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优化的人员结构和分工,形成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的优势互补是医学院校辅导员团队职业化、专家化建设努力的方向。

(三)提升職业认同,加强职业规划,保持专职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发展

本项调查显示,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主观上对辅导员工作的满意程度评价普遍较高,可见医学院校已在努力为辅导员搭建工作有条件、待遇有保障的平台。然而,仅有不到1/3的专职辅导员表示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成为专业化专家化辅导员,这个现象值得重视。辅导员职业认同是指“处于特定情境中的辅导员对于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自我认可与外界社会对其认可的肯定评价[2]。提升辅导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直接关系到医学院辅导员的职业稳定性,关系着辅导员个人能否将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可从事终生的事业去努力和奋斗,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辅导员队伍的壮大发展就会举步维艰。

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已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但专业归属感不强、职业愿景不明、政策支持不系统、职业文化建设弱等问题依然存在[3],不同年限、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胜任力的辅导员工作任务“同质化”、岗位职责“大而全”、考核评价“一刀切”等等终将积累成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负效应[3]。部分辅导员仍然在寻找机会转岗成为专任教师或调整、晋升到其他类别管理岗位,而不是将辅导员作为职业生涯的目标。因此,亟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坏境、成长空间和发展平台,在实践中积极探“进阶式”培养模式和“专科化”工作模式,根据不同专业背景辅导员的能力素质和发展潜质,科学设置辅导员的岗位分工,统筹分配工作任务,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度和职业向心力,确保专职辅导员队伍的持续壮大和稳定发展。

(四)构建培训体系,提高专职辅导员培训的内涵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需要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同样需要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辅导员、怎样培养辅导员”这一客观现实问题。高校辅导员职业具有政治特性,这根源于社会对意识形态教育的需要。但高校辅导员的本质也具有多维性,是政治性、精神性、伦理性和服务性等多重本质的综合体[4]。在本项调查中,思政社科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群体也认为专业背景对开展工作具有更多的积极影响。

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主观上对辅导员工作的胜任程度评价普遍较高,从胜任力角度看,这更多是基于对知识和技能等基准性胜任力的评价,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都可以通过自学、培训和实践等途径有效提高现有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国内研究显示,高校辅导员的培训过于重视知识和技能等基准性胜任力的培养,对态度、价值观、动机的鉴别性胜任力的培养重视不够[5]。这种情况在医学院校同样存在。根据辅导员胜任力特点,从内容上可以把医学院校辅导员培训划分为四大体系:一是专业知识类培训,用于提升和拓展不同专业背景辅导员的知识储备和知识口径;二是职业能力类培训,用于提高辅导员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三是职业伦理类培训,用于明确辅导员角色概念,提高辅导员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四是职业动机类培训,用于激发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成就感、进取心和荣誉感、事业心。从深度上可以把医学院校辅导员培训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针对刚入职不久,学生工作实践和经验都不足的初级辅导员的培训;二是针对已积累一定学生工作经验的中级辅导员的培训;三是针对已有丰富学生工作经验并具有向专家型辅导员发展能力的高级辅导员的培训。建立和完善适应辅导员工作发展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的分级、分层的专业化培训体系,通过个性化、针对性设计,才能更好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助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赵平.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四个常见问题的审视[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11(1):18-22.

[3]   方秋兰.医学类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以福建省医学类高等院校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108-111.

[4]   冯刚.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发展路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布十年的回顾于展望[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108-111.

[5]   焦佳.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18,(7):92-96.

Research on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Counselors with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Group of Full-Time Counselors of K Medical University

LU Rong, HOU Nian-yu

(School of Nursing,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Yunnan 6505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counselor team construction has quietly changed.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college counselors has become an urgent requirement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unselors, and become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respond to the era's expectation to cultivate new people who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refore, taking full-time counselors with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in medical colleg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analyzes their professional status, so as to help full-time counselors in medical colleges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clarify their professional goals,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 improve their development route and realize their core value.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s; instructor; professional ability promotion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辅导员
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然逻辑、实践探索及思考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满意度调查与对策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微信在医学院校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