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引导”“培育”:抗“疫”素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

2021-06-20 14:41乐凤
高教学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素材共情爱国主义

乐凤

摘  要: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带来了威胁和挑战,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用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谱写了伟大的抗“疫”历史,思政教育者要把握此次特殊的爱国主义机遇、充分挖掘在这场战“疫”中感人素材,有感情、有层次、有深度、有对比地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通过“共情”“引导”“培育”的方式将抗“疫”故事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激发爱国热情,把握爱国主义的内涵,让爱国主义转化为青年学生的精神力量和行动自觉。

关键词:抗“疫”素材;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2-0012-05

Abstract: Patriotism has always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s a powerful spiritual driving force for the Chinese nation's advancement. The COVID-19 has posed threats and challenges to China and the worl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written a great history of anti-epidemic with great patriotism,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should seize this special opportunity and fill the patriotic opportun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ouching materials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COVID-19, tells the Chinese anti-epidemic stories with emotion, level, depth and contrast, and integrates the anti-epidemic stories into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by means of "empathy", "guidance" and "cultivation", so as to stimulate patriotic enthusiasm, 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patriotism, and turn patriotism into the spiritual strength and action of young students conscious.

Keywords: anti-epidemic materials;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一、抗“疫”素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大爆发,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做出部署,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同参与了这场疫情防控狙击战,医生护士、军人警察、基层干部,以及各行各业的抗“疫”英雄冲在了前线,他们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主义。抗击疫情关乎国家的命运,爱国主义教育也关系着国家的未来,2月26日,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和网络文化成果征集展示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注重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引导,将防疫知识、战‘疫先进事迹教育、生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在线学习,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弘扬抗“疫”精神,将抗“疫”故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是激励抗“疫”信念,凝聚精神力量的现实需要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磨难,信念、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这样的信念、信心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源于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华民族是最富有爱国精神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最朴质、最深厚的情感,在中国历史的宏伟画卷中,爱国主义从来就是激荡全国人民坚强团结、万众一心的动人篇章。无论是在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还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始终以国家之务为己任,这种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历经千百年的淬炼,已经成为磅礴的精神力量,也正是这样的力量才能激荡起全国人民团结抗“疫”的信心、凝聚民族力量:黨员干部、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战士、广大基层人员、普通群众百姓,全体中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坚定信念,共同谱写抗“疫”历史,事实证明只有爱国主义才能激励中国人民抗“疫”的坚定信念,在抗“疫”胜利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疫”精神也会成为一笔永恒的宝贵财富,激荡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不畏艰难,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二)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

进、因势而新的育人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新冠肺炎发生以来,全国人民响应党中央号召,14亿中国人民共同谱写了爱国主义的生动篇章,无数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成为了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只有用最“近”的故事才能让爱国主义教育贴合现实生活、融入生活,让大学生在空间的维度中更加清晰地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让爱国主义教育充满亲和力;只有用最“新”的故事,才能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教育规律,让大学生在时间的维度更加辩证地认识我们的国家,让爱国主义教育充满时代感;只有用最“真”的故事才能更好地回应学生的关切和疑惑、获得青年学生的认可。

(三)是凝聚广大青年、构筑青年阵地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只有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成为现实。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抗击疫情期间,虽然大学生“停学”在家,但每一位青年学生都密切关注着疫情防控形势,这正是利用抗“疫”故事大力宣扬爱国主义、有力回击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时机,也是聚焦青年、感召青年、团结青年的新时机,通过用好疫情防控故事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青年大学生更理性、更透彻地了解我们的党、我们的国情、我国的制度,才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才能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力量,让更多的优秀大学生扎根人民、奉献祖国,主动将个人理想融入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之中。

二、以抗“疫”为素材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势

(一)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具有时代性

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与时俱进也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教育主体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是在互联网中成长的一代,他们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和探究心理。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了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但依旧存在教育方式偏于传统、教材内容脱离时代、脱离生活的缺陷。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讲好传统的经典老故事,更要讲好在时代发展、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故事,分析发展中的新矛盾,解决前进中的新困惑;只有适时、准时、及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新冠肺炎疫情从爆发到现在,本身就是一件不断变化发展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化、跟进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准确地理解党的政策,让学生用时代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另一方面,只有用不断更新“抗‘疫”故事作为素材,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让爱国主义教育与时代接轨,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具有先进性和针对性。

(二)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具有感染力

爱国情感、爱国情怀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基础,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条件,爱国主义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历史的,是存于人民心灵深处的深厚情感。抗击疫情不是离我们生活遥远的新闻、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或数字,而是生动的、具体的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死存亡有着紧密的关系,在抗“疫”中,抗“疫”英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都存在于在共同面对疫情的情境下,无论是钟南山、李兰娟那样的领军人物,还是普通的基层百姓,他们的故事牵动并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将抗击疫情故事作为爱国主义的教材,更加体现了真实感,能够引起共鸣,激发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加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

(三)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具有说服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制内,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之间一般会呈现间歇性的观念博弈,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不再是简单的价值理念传递关系”。[1]传统的教条式灌输式爱国主义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95后、00后需求,“一种理论能否获得受教育者的认同和接受,不仅要看这种理论是否具有映照现实世界的感召力、解释力和说服力,而且还要看这种理论能否融合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去。”[2]爱国主义教育要入心入脑、做到真正的认可和接受并自觉转化为爱国行动,一方面需要教育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要经得起推敲和考验,另一方面需要教育主体有更多的参与感、见证感:从疫情全面爆发蔓延,到武汉封城、雷神山火神山的建立,再到疫情全面有效控制,面对抗击新冠肺炎的整个历程,青年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抗击疫情的参与者,更是见证者。思政教育者可以运用这些真实的事例、不断变化的数据、有效的疫情防控成果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论据,将爱国主义精神与抗“疫”故事进行整合和解说,提高每一位青年学生感受到“眼见为实”的见证感,使大学生感知和领悟爱国主义的精髓,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具备说服力。

三、抗“疫”素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一)“共情”:讲好抗“疫”故事,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共情(empathy) 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也称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所谓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3]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灌输的过程,更是一个沟通过程,目的正是为了促进学生与教师及教学内容之间在认知和情感上达成共识,并最终促使学生在实践行为上的变动[4],讲好抗“疫”中感人的故事,用具体化、生动化、个性化的事例触动青年学生内心的情感,才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1. 做好教育者与青年学生的共情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采取平等的‘对话式和‘生活化的话语方式,激发大学生对话语内容的认同和内化,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5]在全国抗“疫”的背景下,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不再是单向的灌输与接受关系,而是在同一情境下,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辩论、表达情感的关系。教育者可以围绕爱国主题,选取采用与学生的同一视角,讲述大家共同关注的抗“疫”故事,表露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不仅让学生感受并接受教育者的情感,并且激励学生主动表达交换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让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能达到共情,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建立信任的沟通关系,更好地激发爱国情感。

2. 做好青年学生与抗“疫”故事人物的共情

一方面教育者可以选取在抗击疫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并深挖该人物的成长经历、抗“疫”历程、内心活动、奉献作为,比如在讲述钟南山院士的抗“疫”故事时,可以让学生具体了解其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做出的巨大贡献,也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比如是什么原因让年逾八旬的钟南山院士不顾自身安危,在武汉疫情肆虐的时候义无反顾奔赴抗“疫”最前线,钟南山院士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为何眼角闪烁着泪花等等,从而进一步揣摩和解读抗“疫”英雄的内心世界,让大家体验到爱国情怀的力量;另一方面,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讲好90后、00后抗“疫”人物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爱国奉献故事,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就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在疫情抗战中,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担当奉献,他们彰显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蓬勃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15日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勉励他们要“带动广大青年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选择与“00后”年龄最相近的群体,通过他们的故事激发学生的代入感,将“我”变成“我们”,以心度心、以情度情,让学生感受到青年一代的抗“疫”信念,主动换位思考,激发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二)“引导”:剖析抗“疫”故事,深化爱国主义认识

教育者在共情时,已经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获得了学生的信任,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大学阶段应通过理论分析方式内化为理性和价值认同,帮助大学生在原则高度把握爱国主义,形成理性认同,并立志为之献身。”[6]接下来,大学思政教育者要扮演好引导者和说理者,用完整严格的知识体系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内涵的深入分析,将党的声音与抗“疫”热点故事结合,从国家制度、国家政策、治国理念、价值引领等多方面进行解读,通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爱国主义内涵,让爱国主义教育从感性认同走向理性认同。

1. 引导学生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奋斗,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当面对青年学生宣传国家针对疫情防控的政策和措施时,要详细解读政策背后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宗旨和使命: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摆在第一位,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领导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无论是1998年的特大洪灾、2003年的非典,还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國共产党为我们战胜困难提供了坚强后盾。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就疫情防控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我们赢得疫情防控指引方向。“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在这场战“疫”中,9000多万名党员、460多万个基层党员投入到抗“疫”前线,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讲好各行各业的党员勇于奉献、舍我其谁的故事,让大学生深刻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精神,教育者要用身边的鲜活教材让学生看到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深刻了解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理念,用事实向学生证明中国共产党在灾难面前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增强对党的认识、增进对党的感情。

2. 引导学生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

一方面要因势利导,用抗击疫情狙击战中取得的一次次胜利成果,给青年学生讲明白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要把中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党中央倡导下,全国人民自觉主动居家隔离,全国各地迅速行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采取了“一对一”对口支援模式;在短短十天之内我们建设完成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建设;从疫情爆发到1月23日武汉封城到全国疫情控制再到3月25号武汉逐步解封,所有的中国人民见证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最有力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全国一盘棋,齐心协力、攻艰克难,这是我们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支撑”[7]。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国际比较中看到我国制度的优越性。“00”后大学生普遍成长于网络蓬勃发展的时代,他们从小接触的是多元的文化,而近年来,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不断涌入网络空间,给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体系带来很大的挑战。由于此次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波及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所以思政教育者要利用好网络利剑,不仅讲好“中国故事”,也要运用“国际比较”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如实讲解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抗“疫”态度和作为,让学生在现实比较中看到我国的社会制度与西方制度的本质不同,比如在讲解雷神山、火神山、方舱医院建设时,思政教育者可以引用西方媒体及各国民众在观看火神山、雷神山建造直播时对“中国速度”的钦佩与赞叹,通过实际对比和理论分析,思政教育者要让青年学生更深层次了解中国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坚定“制度自信”。

3. 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热爱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中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以及无数次的验证: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坚持奋斗、不畏艰险,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抗击疫情中,无论是医院、社区,还是学校、街道,甚至是偏远的乡村,人民群众都迅速地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思政教育者要从群众的视角,选取“网红式”的抗“疫”人物和抗“疫”群体,唱响“人民赞歌、展现人民风貌、大力弘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8],深化青年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识,讲好武汉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国家疫情防控工作、敢于“壮士断腕”的故事、讲好全国各地数百支医疗队、3万余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的故事,讲好社会各界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捐款捐物,同舟共济的故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每一位青年学生深刻了解到,在疫情防控的大考中,正是因为14亿中华儿女爱国情深、团结一致,才能形成抗击病魔的最强合力,让青年学生在平凡的故事中感受中国人民不平凡、中华民族的不平凡,激发学生对人民群众的敬意和中华民族的热爱。

4. 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大国担当”,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

在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团结艰苦努力下,我国的疫情防控形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韩国、日本、英国、意大利、美国等世界其他国家疫情相继呈现爆发态势,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威胁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坚决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努力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做出贡献。”思政教育者要引导学生用“全球视野”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讲好中国负责担当的故事。首先,要学生看到“大国担当”体现在保护好自己的人民、做好自己的事情。新冠肺炎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一开始就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最严格、最快速、最有效的防控方式遏制了疫情蔓延的态势,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全国人民群众力量,取得了抗击疫情阶段性成果,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抗‘疫精神”。其次,让学生看到“大国担当”是体现在维护地区和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上:疫情发生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疫情,回应境内外关切,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通报疫情信息,加强合作、全力应对,共同维护地区和全球卫生安全。”在举国抗击疫情期间,我国政府秉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向国际组织通报情况,与世界卫生组织紧密合作,为世界防疫争取了宝贵时间,与国际社会分享病毒研究的成果,在我国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时,及时向疫情扩散的国家提供大力援助。最后,“大国担当”还体现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外交的崇高目标,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病毒无国界,疫情发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抗“疫”国际合作,频频开展元首外交,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推动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捍卫人类共同的利益;中国也同各国分享防控有益做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介绍“中国经验”,阐述“中国主张”,提出“中国倡议”,中国的防控举措也获得了国际社会主流的肯定、获得了很多国家的援助和支持,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是发挥我国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体现。”中国成为国际合作的引领者,印证了人类是同呼吸、共命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结合疫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摆事实、讲道理。

(三)“培育”:運用抗“疫”故事,推进爱国主义实践

1. 形成“爱国教育”案例库,融入课堂教学

培育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根据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将在疫情抗击战中所涌现的典型人物、感人故事、热点事件等进行一个归纳和梳理,精心设计、科学编排,使爱国素材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相契合,便于在思政课堂上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摒除单一的理论说教、灌输形式,围绕抗“疫”爱国故事素材设置议题,采用讨论式、辩论式、体验式等教学,刺激和培养学生主体思考的能力,通过抗“疫”爱国故事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提高爱国主义教学质量。

2. 创新教育载体,构建网上宣传阵地

大数据表明,当前青年学生已经成为网络用户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思政教育者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注重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网络平台,打造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网络作品;发挥“抖音”“B站”等青年学生喜爱的视频平台作用,制作上传爱国主题的视频,用视频的形式在网络上讲好疫情抗战故事,引导舆论正确方向,传递爱国主义正能量;同时对网上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思想、消解爱国主义话语权的行为善于分析本质、勇于亮剑,有力反驳,在学生中培养意见领袖,引导学生积极发声,全方面占领爱国主义宣传网络阵地。

3. 开展“第二课堂”,注重爱国实践养成

爱国主义教育最终要把爱国情感转化为爱国行为,在讲好抗“疫”爱国故事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要把抗“疫”中爱国精神加以提炼和运用,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创作歌曲、制作情景剧等方式展现出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氛围;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全方位让学生了解民情、社情、国情,将“抗‘疫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到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把自己的梦想主动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参考文献:

[1]马小华.新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制的根本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2):110-113.

[2]殷玲玲.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服人”的现实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8):128-132.

[3]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赵紫玉.如何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温度:“课堂革命”与共情意识[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05-109.

[5]钱俊.改革开放40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演化、传承与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11):131-134.

[6]李基礼.新时代坚持爱国主义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68-72.

[7]祝彦.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历史经验[J].人民论坛,2020(4):37-39.

[8]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Z].2019-11-12.

猜你喜欢
素材共情爱国主义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