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时代特征的以劳动教育促立德树人

2021-06-21 03:11杜卓筠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劳动教育新时代

杜卓筠

摘 要:劳动教育既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成长成才中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引领。当前,青少年劳动教育中存在劳动教育思想意识弱化、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劳动教育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劳动教育作为德育的内容之一,与德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和习惯,完善学生对劳动的认知结构。

關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政治课

劳动教育是聚焦核心素养、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在小学劳动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知行合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完善学生的劳动认知结构,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 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一、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特殊意义

劳动教育中劳动的内涵需从教育意义的层面解释,指在体力和脑力劳动基础上重视精神层面的生产活动。学校劳动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的重要任务,促使学生愿意以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建设祖国、贡献社会、服务人民。新时代,以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劳动教育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中亟待补齐的短板之一。

在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背景下,劳动教育的价值并不局限于物质层面,而且已从手工业时代匠人的“造物”过程延伸至精神层面的“育人”过程,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要积极勤奋地投入工作,调整自己的劳动观念。唯有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的氛围,广大群众才会积极成为新时代的劳动者,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已成为新时期的必然要求。然而,当前学校劳动教育一再缺位和异化,学校教育将全部精力集屮于为学生升学做准备,劳动教育蜕变为学校教育中的惩罚手段。随着社会转型,社会利益关系的日益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产生变化。部分青少年因为劳动价值观的缺失,好逸恶劳、拜金主义、追求不劳而获的倾向日益明显。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短板亟待补齐,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是当务之急。

年轻一代的就业观也出现偏向于白领而轻视蓝领的趋势,但是新时代社会劳动形态不仅包括脑力劳动,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许多既需要体力劳动又需要脑力劳动的新型复合劳动形态产生于新兴产业,需要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投身于新时代的伟大事业建设中,因此重视劳动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当前青少年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教育思想意识弱化

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劳动教育思想意识薄弱,一些家长认为学生只需学习,不让学生参与劳动,导致学生缺乏独立自理能力。当然,也有些学生能够在家长的督促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但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自觉主动做家务的主观能动性不足,没有养成自主劳动的习惯,劳动意识有待提高。

(二)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

现在很多青少年没有养成自主自觉劳动的习惯,要一些“功利性”的目的和诱惑才愿意行动。学校要求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一定的实践学分,但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没有真正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价值,只是为了得到学分。在家庭中,有些学生把自己应该做的基本劳动作为条件,换取想要的奖励。这种“功利性”的劳动习惯一旦养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害无利,这也脱离了“育人”的核心和本质。劳动不仅能创造物质财富,也能创造精神财富,对个体和群体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使受教育者在劳动中体验、追求幸福感。

(三)劳动教育机制有待提高

目前,各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匮乏,劳动教育水平落后,没有设立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师资薄弱,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一些专职教师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缺乏针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研讨和交流活动能力;在教师的综合评价体系中,也没有劳动教育成果的评估,导致教师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在劳动教育考核方面,学校对学生实践考核只停留在表面的知识层面,而对学生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劳动技能方面的考核不到位,甚至存在一些学校并未将劳动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考核指标中。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劳动教育工作开展停滞不前、成效甚微。

三、在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劳动教育策略

(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思想政治学科内容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既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抽象知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常识,又包含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经济文化等具体化知识。针对高中生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可塑性特点,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理论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达到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传递劳动理念的效果,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这一主阵地进行劳动教育。

如在经济与社会“新时代的劳动者”课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劳动的含义及其地位的基本理论,全面、客观地了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平等的正确观念。教师可以以我国最新建成的、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为例,这一历史性成就归功于劳动的伟大力量,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可以让学生观看港珠澳大桥所有劳动者的剪影视频,让学生明白在建设港珠澳大桥的过程中,不论是设计师、工程师,还是在一线施工的工人,他们都为建设港澳珠大桥付出了智慧和劳动,都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光荣劳动者,从而让学生理解,从古代万里长城到近代青藏铁路,再到港珠澳大桥,都是吃苦耐劳的中国人民脚踏实地创造出来的一个个奇迹,让学生在对无私奉献的普通劳动者产生崇敬的同时,认识到没有劳动,人类就无法生存,社会也无法进步和发展,认识到参加劳动是每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进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生活的学科教学内容,都可以结合劳动教育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讲解,挖掘并传输思想政治学科中关于劳动价值观的理论。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育人必先育己,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师应以精湛的业务能力和正确的劳动认知,做正确劳动观念的积极传播者。

(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和习惯

教育家杜威和陶行知先生都提倡在学校教育中做到“做中学”和“教学做合一”,通过劳动实践等方式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展开劳动教育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劳动中帮助学生增强热爱劳动的情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真正实现在劳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奉献”的多维效果。

劳动教育贵在让学生用身体丈量心灵的世界。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形式要新颖多样化,操作要有挑战性,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浓厚兴趣,又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达到潜移默化的正面教育效果。例如,在“新时代的劳动者”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课外收集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的故事,并在班级内讨论交流,学生在走出课堂、走入社区和走进劳模家中的实践中体味劳模精神,在汇总报告中感受劳动带来的精神动力,从而引导学生以满腔热情投身于劳动中。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分工劳动,进入社区考察,搜集人民依法直接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的积极表现,或者在班级模拟听证会,让学生课前相互交流合作,献智献力,排练好该方面的情景剧。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对家乡的老人进行访谈,了解家乡文化的历史渊源,制作家乡的文化名片。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就要教育他们从小事入手开展劳动实践教育,从课内到课外,引导他们通过生活自理、帮助同学、学做家务等方式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思想政治课的活动中可以达到劳动兴趣激发、劳动能力提升和劳动习惯养成的三重效果,这样的课外活动既是劳动的过程,又是对青少年生活态度的影响过程,能促使青少年养成热爱劳动、负责务实的良好品质,在劳动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劳动中厚植爱国情怀、在劳动中加强品德修养、在劳动中增长知识见识、在劳动中培养奋斗精神、在劳动中增强综合素质,为高中生今后拥有幸福人生做好铺垫,夯实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三)学校形成立德树人文化氛围,发挥劳动教育的活动育人功能

校训的根本功能是教育功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入口,学校文化的重构并不是显现在醒目位置,师生或视而不见,或见而不思,或知之不详,或详而不行。应让校训和文化发挥其应有的熏陶涵育的作用。一要加强宣传教育,要通过入学须知、国旗下讲话、橱窗板报等各种途径进行宣传,使人尽皆知;二要融入各种制度,写进《学校章程》《教师工作手册》等,进行详细解读,使知之较详;三要融入教育活动,通过班团对课、志愿活动、校园节庆等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使知行合一;四要教师以身示范,在日常工作中践行校训和学校文化要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四)设立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体系

我国目前还未设立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和相关配套制度。第一,增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及相关部门恢复对劳动教育的学科地位。学校要摒弃唯分数论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其他各学科之中,发挥协同效应。第二,完善顶层设计,结合教育部有关要求,出台适宜相应配套制度,将全面发展劳动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考核机制等进行明确阐述,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学校定期开展相应教研活动及跨学科交流活动。第三,完善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成果作为教师评价标准的基本指标之一,强化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同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也要纳入劳动实践的考评,一同进入学生成长档案,以引导学生改善和提升劳动能力。

(五)多方联动,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育人阵地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很多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以让学生心无旁骛地学习,这导致学生劳动能力弱化,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在劳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教育引导家校互动,提升家长对劳动教育意义的认知和配合。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政策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风向标,如果将劳动教育考核结果作为学生升学、就业、人才选拔过程中的重要指标,全社会将形成重视劳动教育的文化风气,这有助于学生自觉培养劳动能力。同时,还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多方参与、积极配合,提供多方资源和支持,推动学校教育顺利开展。全面开展劳动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还需要社会、家庭、个人、制度等多方资源整合联动,才能实现劳动教育的全面普及、整体推动。

四、结语

劳动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德育回归生活,首先需要回归劳动教育。劳动塑造人的勤奋、诚实、纪律、严谨、创新等品质,是人生经验的积累,是从成长到成熟的转折点,实现以劳树德;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科学知识,以劳增智;能够通过劳动强身健体,获得劳动技能,以劳健体;能够通过劳动陶冶情操,创造幸福生活,以劳溢美;能够在劳动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转变思维,以劳促创新。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调整和完善已有的劳动认知结构。

当代青少年对劳动的认知总体呈现出偏爱知识型、创新型劳模,对劳动价值高度认同的趋势,却存在将“公众偶像”等同于“劳动模范”、把“埋头苦干”等同于“劳模精神”等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新时代劳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切实改变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错误心态,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对物质的追求,更在于对内隐的精神滋养,引领个体完成自我建构与自我提升,成为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要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完善学生对于劳动的认知结构,在完整、正确的认知结构下积极进行自我教育,以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为目标,不断调整观念与实践,不仅要能够做到吃苦耐劳,掌握丰富的专业类、技能类的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以劳动促进道德认知发展,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劳动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春红.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J].酒城教育,2017(02).

[2]李静.劳动教育“精神价值”的缺失与找寻[J].教育导刊,2018(09).

[3]白瑋璐.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9(15).

[4]张丽波.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劳动价值观[N].吉林日报,2018-11-09(012).

[5]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05).

[6]陈恺琦.劳动教育是培养更高水平人才的关键工程[J].唯实(现代管理),2018(12).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旧水坑小学,广州510000)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劳动教育新时代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