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1-06-21 08:37闫雯雯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1期
关键词:结构化教学实践小学数学

闫雯雯

摘要: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是一个有机结构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认识数学的整体结构,进而促进数学素养的提高。基于此,教师应树立系统教学的理念,展开结构化教学,通过整合知识板块、精心设计教学、自主探究结构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数学体系与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结构化教学 实践

结构化教学即教师以教材知识结构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得到全面提高。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在于,结构化教学可改变知识结构的呈现方式,并且注重连接与转换新旧知识,形成一个具有层次感的整体框架,其中包含了数学思想、逻辑思维、数学概念等内容,可让学生基于整体培养数学思维,掌握数学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改变碎片化记忆,增强数学整体学习意识。

一、整合知识板块,构建知识网络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各数学结构进行关联,不仅能提炼与重组教材知识的表层和深层结构,使教材呈现出清晰的脉络,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具有层次感的整体认识,构建知识网络。整合知识板块是教学中关联数学知识结构的一种方式。由于数学这门学科具有抽象性与严谨性等特点,加之教学时间有限,教师需要将部分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独立的课时进行教学,学生认知结构的连续性极易受到影响。因此,教师注重整合知识板块,可保持知识的整体性,引导学生把握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基于整体感悟构建知识网络。以《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为例,教材中“长方体和正方体完全表面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不完全表面积计算”两部分内容均需要在学生对这两个立体图形有所认识与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考虑到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可以对两个课时进行调整,在第一课时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内容,重点讲解完全表面积、不完全表面积的相关知识,同时向学生发放正方体与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通过立体图形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并通过测量、思考与计算等方式得出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在此基础上掌握两个立体图形的计算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第二课时,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知识,以“探索计算方法”为教学重点,设计多道练习题让学生完成,注重加强学生的薄弱知识点的训练,确保学生可熟练应用正确的方法对正方体、长方体的完全或不完全表面积进行计算,深刻认识到学习立体图形对今后发展的作用,由系统梳理过渡至整体把握教材知识,实现创造性整理、构建知识网络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深入知识内部,积累在图形问题相关学习中的学习经验,摆脱教学课堂的时间束缚,构建自主学习的积极状态。教师在教学中整合知识板块,可保证知识脉络的清晰,使抽象的教材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引导学生亲自体验与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培养数学综合能力,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精心设计教学,构建数学体系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是保证教学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充满动力的关键。小学生因为认知、思维尚未发育完全,在学习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时,难以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到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此外,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高,教师在教学中若不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易对学生的思路形成干扰,甚至会中断学生数学体系的构建过程。因此,教师在结构化教学中,应将学生认知特点作为切入点,并根据教学任务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系统化整合知识,以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以《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设计教学情境,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們,课余时间你们都喜欢去打篮球,那么你们一定认识姚明、易建联,但是你们知道谁的投篮练习成绩更好吗?现在我们不知道投篮次数,仅凭现有的数据无法看出投篮更准,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其次,设计讨论分析的环节,让学生与同桌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学生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A同学说:“投中次数最多,成绩最好。”B同学说:“投中的次数与总次数相差最少说明成绩最好。”C同学说:“两人投篮的总次数不一样,应该算出投中次数在投篮总次数的占比后,再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因为两个人投篮总次数不一样,我们现在先算出投中次数的比率后,就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最后,设计计算问题的环节,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数据进行计算后,由教师在白板上写出学生的答案:姚明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90/100,易建联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84/100。此时,教师可引入百分数的知识,将答案的分数转化为百分数,即姚明投中率为90%,易建联投中率为84%,说明姚明的成绩更好。将以上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与掌握百分数的意义。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可跳出教材知识的束缚,对教材内容进行升华,形成更具思考价值的主题,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呈现连续性、发展性的特点,并突破定势思维,有效构建数学体系。

三、自主理解结构,构建思维方式

思维构建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其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而且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后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小学数学知识普遍具有相似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发现类似的逻辑线索。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点发生与发展的逻辑关系,可帮助学生构建与形成认知结构,感受数学思想。以《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教学为例,当堂课要求学生根据已获取的信息与相应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在上课后,教师首先让学生浏览PPT,并通过对话的方式导入新课内容:“同学们,果园丰收了,小猴子每天的任务就是到果园帮妈妈摘桃子,你们看图片得到了什么信息?”重点突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引导学生对已知条件产生深度思考,进一步提高分析与解题能力,以便开展下一步的分析与计算。其次,在重点突出“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两个条件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自主理解与探究的时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合适的问题。同时,要求学生灵活应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思路:即使数量关系已确定,数量条件已知,也可以形成多种思路,并应用列式、列表等多种方式解决问题。最后,为学生提供回顾与反思的时间,让学生记录与分享自己的解题步骤。学生最后总结:可按照“阅读题目—发现已知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解答问题—回顾反思”的步骤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理解结构,可让学生把握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形成特定的思维与意识,构建思维方式,今后自主根据以上步骤对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促使数学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综上,结构化教学是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一种体现。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框架进行合理把握,结构化地展开教学活动,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数学学习过程中,在无形之中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并构建数学体系、知识网络与思维方式,促进数学综合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玲丽.把握“三力”,寻求“教”与“学”的动态平衡[J].小学教学研究. 2020(12).

[2]袁菁华.结构化视角下的数学教学[J].江西教育. 2020(12).

猜你喜欢
结构化教学实践小学数学
结构化教学,彰显数学整体系统的教学力量
让语文教学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
善用关联思维 促进主动思考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