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烟花”较劲的五天四夜

2021-06-22 04:44文_戎
传媒评论 2021年9期
关键词:积水烟花台风

文_戎 浩

全力备战 深入现场第一时间推出系列报道

早在台风“烟花”还是强热带风暴时,我们就已经嗅到了“防台”的紧张气息,每个人都做好了作战准备。不过超出所有人预料的是,这次的“烟花”是那么与众不同,它缓慢而又变幻莫测的行进是如此令人揪心。于是,每个记者都和“烟花”暗暗地较上了劲。

台风影响期间,开往岱山岛的轮渡停航4天,岛内物资供应通道中断。7月26日下午,还在建设中的舟岱大桥将紧急化为物资输送通道,特事特办,为岱山老百姓菜篮子保驾护航。我得知信息后,掐指算了下时间,来回路程需要两个小时。为了让消息能够在晚间新闻中及时播出,我顾不得吃饭,立刻出发赶赴现场,于傍晚6时抵达岱山双合段,完成报道任务。但随后我们的采访车辆出了故障,为了及时赶回台里发稿,我和摄像坐上了一辆老旧的桑塔纳,驶上了路面坑洼、一片漆黑的建设中的舟岱大桥,头顶狂风夹杂着暴雨,两旁是汹涌的海面,恐惧感伴随着心急如焚,就在一路颠簸的车上开始写稿,终于赶在晚上9时前抵达台里,立刻制作编辑出片。

7月25日中午,台风“烟花”在普陀沿海登陆。令大家十分意外的是,台风登陆当天反而是天气最好的时候,但作为记者不敢有丝毫放松。随后几天,“烟花”风尾的强降水导致舟山各地险情不断,定海、普陀城区出现大面积积水,特别是定海,积水最深处达80厘米。但我知道,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为市民报道最精准的积水情况,更要充分展示党员干部在一线救灾的英勇事迹,稳定市民情绪。那天,我和摄像冒着暴雨,从早上8时一直采访到中午12时,深入到积水最严重的地方,将社区干部、民兵等人员现场救灾的画面一一记录,并第一时间赶回台里播出。

思考与感悟:千方百计扩大正能量传播

台风无情人有情,台风虽已经远去,但仍在我们的记忆之中。在这次防台风报道中,我深刻地理解了“越是面对灾害天气,越是要发挥新闻报道的宣传引导作用”。“烟花”过境期间,朋友圈谣言四起,甚至有人把以前台风“米娜”的画面散布出来,引得人心惶惶。当时我就觉得,新闻媒体必须把真实的情况反馈给群众,这样才能稳定人心。我们全台人员众志成城、忘我工作,又一次圆满完成了抗击台风的报道任务。7月24日、25日,央视《新闻联播》连续两天播出我们上送的稿件,央视新闻频道先后播出舟山各类防台风报道9条(次)。我们还多次参与浙江卫视的现场直播连线,浙江卫视共播出舟山各类防台风报道72条(次),创下台风报道对外发稿新纪录。为了做好新闻直播,扩大信息量,提升及时性,我们《舟山新闻》栏目还及时调整播出状态,分别在7月24日、25日、26日、27日的不同时段,推出9场防台风报道特别节目现场直播,并增加气象台、跨海大桥、易涝点、临时安置点等多个点位的即时连线,向观众及时传递党委政府的防台风部署和广大干部群众防台抗台讯息。

记者在“烟花”登陆地现场播报台风最新讯息

在这次台风报道中,我们更加注重挖掘舟山当地的暖心故事,扩大正能量传播。在《风雨中的坚守》系列人物报道中,我和同事们以全程跟拍的形式,讲述坚守防台风一线的社区干部、志愿者、消防救援人员的感人故事。这类人物报道,需更讲究“精、细、真”,人物跟拍时间要久,不能只求出片快,更要追求人物与故事的细节刻画。当然,首先选择的新闻人物事迹要生动,要触人心弦。鲜活的画面,配上真情实感,更能增强全社会打赢防台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猜你喜欢
积水烟花台风
台风过韩
放烟花
台风来了
放烟花
小熊当当玩积水
大决心
生命之水
台风天外出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