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巴林特之光在每个医生身上闪耀

2021-06-22 10:58陈卫春
中国医学人文 2021年6期
关键词:巴林医患医务人员

文/陈卫春

巴林特小组是欧美国家医学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必修课程,由匈牙利精神分析学家迈克尔·巴林特(Michael Balint)于1950年代初创建,成为一种广为运用于训练临床医务人员处理医患关系的方法。

巴林特小组由8-12名成员组成,以小组的形式探讨日常工作中的医患问题,针对典型案例,通过角色转换、遐想、共情等方式分析事件当事人(医务人员、患者或患者家属)情绪背后的心理过程,体验当事人的情感感受,增加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关注度,让医务人员理解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及行为,从而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缓解职业压力,以包容的心态去对待患者,增进医患沟通能力,有效的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提高医务人员自我情感识别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医护人员自杀事件。

巴林特小组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新”,即“新视角”,医生原来的意识盲点被发现和阐明;“新思维”,医生得以形成更具分析性的思考方式;“新感受”,医生深刻意识到自身对于患者的影响,换位思考的敏感性被提高;“新提升”,因为做得更完善,医生的人格魅力得以提升。

在巴林特看来,从医学生开始就通过公式化和非人道的学习方式训练了一种对人的错误观点。一个医生的“第一个病人”就像解剖中的尸体,得病的人就是“研究对象”,医生和病人之间极有意义和紧密的关系也是一种纯技巧。基于此发展了一种“远离人,集中于病”的医学并且医学观念固着于躯体疾病症状。感觉是“病人有病而不是他生病了”“感觉自己只是面对疾病,而不是面对病人”。

在实践中巴林特提出了知名的“将医生作为药物”,即“医生即是药”的观点。巴林特认为医生自己就是一剂药物,到目前为止,在医疗实践中使用最频繁的药物是医生本身,即不仅瓶装或盒装的药片是药物,医生给患者开药的方式也是“药”。实际上,药物开出和患者接受的整个气氛是有“药效”的。但是,对这味重要的药还没有相应的药理学,任何教科书中都没有相关指南,医生将自己作为药物处方时的恰当剂量应当是多少?用什么方式开这味药?多长时间一次?其治疗量和维持剂量应当是多少?这样的问题都没有答案。更让人不安的是,这种“药物”可能的危害有哪些,也没有文献报道,就个别患者而言有哪些过敏情况需要特别注意?或者这种药有什么样的不希望出现的副作用?

这些问题需要每一个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给出答案。这也是医生治病的看家本领。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巴林特小组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

巴林特小组活动,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一个交流→实践→提高→再交流→再实践→再提高的无限循环的提高过程。让医生这味药日臻完美,对病人药到病除,没有副作用,对自己绿色健康,没有伤害,对整个团队、社会都有裨益。可以提高病人的就医体验和满意度,提高医务人员的成就感和满意度,助力打造病人和医生满意医院,社会和政府满意医院。

病人不是一个会喘气的“病”,是作为一个活生生人的病人。医学要有人的温度,医生要做一个有温度的人,一个健康的医生,要直面病人;而不能见“病”不见人!在新的一年及往后的所有岁月,我希望巴林特小组能花开华夏每一个医疗机构,让巴林特之光在每个医务人员身上闪耀,更希望每一个医务人员都能认真地读一读迈克尔·巴林特的代表作《医生、他的患者及所患疾病》一书。

猜你喜欢
巴林医患医务人员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危机管理减少耳鼻喉科医患纠纷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医务人员新冠疫苗接种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
法拉利包揽一二名 周冠宇首秀获积分——2022F1巴林大奖赛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针刺伤
切实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
巴林连续驱逐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