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思政课教学设计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2021-06-22 03:02徐华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思政考核

徐华伟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8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这次讲话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要求我们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进而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不断增强学生获得感,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主干课程,这门课程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延续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由此形成的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理论讲述,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个体需求和差异无法得到回应。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信息愈加便捷,学生个体表达欲望更加强烈,这就为我们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开展思政课程建设提供了契机。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来自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次大会的宣言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并预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必将对21世纪世界的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2]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职业者们逐渐意识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向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创造性学习能力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导学模式的转变,是高等教育从工业时代走向信息时代必须完成的历史性变革。”[3]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将教学定义为“嵌于有目的活动中的促进学习的一系列事件”[4],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加符合当代教学的本质,那就是“教”是为了促进“学”“教”的质量要以“学”的质量来检验,如果对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以使学生能参与到那些促进学习的事件和活动中,那么,教学将更可能有效。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开展的教学设计是指为学生的“学习”而展开的设计,即是以帮助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为目的。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而言,在当前,只有坚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实际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才可能使课程由教材体系转变为学生可接受的教学体系,进而内化为信仰体系,以此增强学生的获得感,达成课程教学目标。

2 课程教学设计探索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展教学设计,可着重从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设计。

2.1 教学目标设计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包含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3个层面的综合体系,对于大学生的认识、思想、能力、情感和行为有着系统性的要求。在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多以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为主,在能力目标方面则关注不够,而高职学生则恰恰非常关注课程对于其能力培养的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一再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5]因此,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就需要将学生视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而不能仅仅将其作为被动接受者看待,高职学生的特征不同于本科学生也就决定了高职思政课程教学目标要有别于本科思政课程,最大区别应当就在于能力培养层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结合学情转到以能力培养层面上来,以便更好地通过“学”的过程增强学生的能力获得感,进而使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的目标衔接顺畅有序,落地生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授课对象是高职大一新生,总体上来说,学生呈现出“主体意识强,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喜欢表现自我,文化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反感纯粹的理论灌输式教学、关注所学知识与自己现实生活的关系、自我约束力需要提高”的特征,以此学情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转变为运用课程所学去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理解现实、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辩证看待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对现实的关照和学生的获得感。

2.2 教学形式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是否促进了学生学习,一方面要看学生的学习成效,另一方面要看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一般而言,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则其学习成效应该是正向的,但由于思政课普遍是大班教学,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方面相对较弱。不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自2012年慕课元年以来,思政课与在线教学开始结合,衍生出思政课慕课化、思政课翻转课堂、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等新的教学形式。

围绕思政课在新时期的教学改革,学界对于思政课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更合适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有学者认为“慕课”教学改革形式最大的特点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有学者认为“慕课”对以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基本功能的思政课来说,更是放弃了原来教学模式的优势,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6];有学者认为基于信息技术开展的思政课“翻转课堂”也存在把“翻转课堂”当作理念创新或者是灵丹妙药的认识误区,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探究,不能一翻了之。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学术讨论,人们逐渐认同思政课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大趋势,认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形式“因顺应时代潮流和学生学习心理需求,获得大学生较普遍的认同。”这种教学形式将基础性的、学生亦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知识内容放在线上,由学生自主完成,而在线下课堂增加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互动交流内容以加强能力目标的培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更多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这既符合思政课的性质和特点,也有利于实现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目标。

2.3 教学内容设计

在确立混合式教学形式的基础上,我们需要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做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以更好地融合线上线下教学,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在安排教学内容结构时,可借鉴赖格卢思的精加工理论,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概括到细节、从抽象到具体的方式来组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教学内容为例,就可以将其中第一节讲述道德及其变化发展较为概括及抽象的理论部分置于线上教学,再通过一定的案例材料、随堂测试等教学资源强化相应的知识点,而在线下对那些道德困境、当代道德对优秀道德成果的继承、应用与发扬等强调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述。以此围绕学生关切进行专题化教学,学生的关切即是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基于此,我们可以建立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进而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见图1)。具体而言,就是以学生的关切和关注为出发点,构建起“问题链”,线上搭建理论分析框架,线下重在师生对现实问题的精细分析,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通过在专题讨论中对现实问题的辩证分析来建构起社会主义道德观,把握正确的实践方向。

图1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

2.4 教学方法设计

基于混合式的教学形式与“问题链”的教学内容设计,势必要求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师生互动、教学针对性与亲和力,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可从3个角度进行考虑,一是要充分发挥传统课堂中强调互动交流的教学方法,比如,增加课堂辩论、分组讨论等教学活动;二是要积极引入智慧教学工具提高教学互动效果与教学管理效率,比如,运用雨课堂、慕课堂、蓝墨云、超星学习通等教学工具,既有效利用了手机APP加强师生互动,也可完成学习行为的实时记录;三是要强化校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在理论讲授过程中,结合案例进行教学已经较为普遍,但要注意在所举案例的品质上还有待提升。一方面,我们所举案例应当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够引起同学们的深度思考;另一方面,不宜将一个广为人知的案例多次重复的在不同知识单元中使用。因此,我们强调结合学校资源、行业特色构建校本案例体系,同样以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例,选取我校杰出校友如骆义伟来讲述工匠精神、选取德国舍弗勒企业环保案例来谈职业伦理困境,会更加触动学生的情感与思考。

2.5 考核方式设计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衡量,因此,考核方式的设计遵循的是“学生学习效果”这个中心原则,传统考核往往是通过期末一考来进行评测,但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课前、课中到课后都能够被有效记录,因此,结合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可分为学习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两大部分,而在学习过程考核中又可以细分为线上考核部分和线下考核部分,线上考核部分可以借助在线教学平台对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单元测验、互评作业、参与讨论进行评测,线下考核则可以针对出勤、参与课堂讨论与问题回答等进行考核。总体的考核方式就是将传统的期末考试转变为过程考核,以便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开展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探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八个相统一”要求的践行,试图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从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得感不强的局面,进而有效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代表的高职思政课在教学改革上“永远在路上”,我们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努力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为发挥好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政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思政考核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内部考核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