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强放疗联合同步化疗与常规放疗联合同步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对比

2021-06-22 12:44林远雄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6期
关键词:控制率靶区生存率

林远雄

目前临床针对宫颈癌治疗方案以放疗配合同步化疗为主,但既往实施的常规放疗,由于靶区定位困难,容易造成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受损,导致患者放疗后产生诸多不良反应,严重影响疗效及生活质量[1]。故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联合治疗方案是改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近期疗效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IMRT 作为临床新型癌症放疗技术,其主要是通过CT 图像的引导,对放疗靶区进行设计,再予以高剂量精准照射,最大程度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及器官的损伤,有助于肿瘤局部控制率的提高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降低[2,3],本院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采取IMRT 联合同步化疗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 年10 月~2018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78 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病历单双号分为研究1 组和研究2 组,每组39 例。研究1 组患者年龄36~74 岁,平均年龄(55.35±6.45)岁;鳞癌31 例,腺癌6 例,混合癌2 例;Ⅱb 期19 例,Ⅲa期11 例,Ⅲb 期7 例,Ⅳa 期2 例。研究2 组患者年龄37~75 岁,平均年龄(55.92±6.36)岁;鳞癌30 例,腺癌7 例,混合癌2 例;Ⅱb 期21 例,Ⅲa 期10 例,Ⅲb期6 例,Ⅳa 期2 例。两组患者年龄、癌症类型、分期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4]①患者均符合中晚期宫颈癌临床诊断标准;②均经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晓同意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本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⑤患者临床资料均完整。

1.2.2 排除标准[5]①不符合中晚期宫颈癌临床诊断标准者;②检查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相符者;③合并有心、肝、肾等重大器官性疾病者;④合并有精神障碍或拒绝配合治疗者;⑤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3 方法

1.3.1 研究1 组 患者行常规放疗联合同步化疗。选用直线加速器对患者进行前后对穿两野式外照射,肿瘤剂量 46~50 Gy,共实施24 次左右,平均1.8~2.0 Gy/次;腔内近距离照射的放射源设为铱-192(192 Ir),1 次/周,A 点共进行5 次左右,以600 cGy/次为准;与放疗同步开始的化疗方案为给予患者顺铂30 mg/m2,静脉滴注,1 次/周,共进行4~5 次。

1.3.2 研究2 组 患者行IMRT 联合同步化疗。借助立体定位框架对患者体表标记进行确定,再使用CT 行腹盆腔增强扫描;将放射治疗计划与CT 图像一同输入计划系统中,并结合 CT 扫描所得影像资料将靶区勾画出来,同时进行肿瘤剂量的确定,使用 X 线(10 MV)进行照射,95%计划靶区(PTV)剂量为 46~50 Gy,共实施24 次左右,平均1.8~2.0 Gy/次,阳性淋巴结的剂量为 63 Gy 左右,其中区内最大值和最小值不超过处方剂量±10%。重要器官限制剂量:膀胱 50 Gy,应当≤50% ;直肠50 Gy,应当≤50% ;股骨头50 Gy,应当≤5% ;小肠50 Gy,应当≤5%;结肠50 Gy,应当≤10%。后装放疗及同步化疗方案与研究1 组相同。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各阶段局部控制、远处复发转移及生存率。①近期疗效判定标准:完全缓解(CR):病变组织完全消失,维持时间﹥1 个月;部分缓解(PR):病变组织缩小﹥50%,维持时间﹥1 个月,未产生新的病灶且无病灶出现增长或严重化趋势;未控制(NC):病变组织缩小﹤50%或增大,或产生新的病灶。总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6]。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使用RTOG 分级标准:0 级为无症状,1 级为轻度,2 级为中度,3 级为重度,4 级为极重度。③观察两组1、3、5 年局部控制、远处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7]。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近期疗效对比 研究2 组近期总有效率92.31%高于研究1 组的74.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2 组骨髓抑制、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分别为61.54%、64.10%、66.67%,均低于研究1 组的82.05%、84.62%、87.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n(%)]

2.3 两组各阶段局部控制、远处复发转移及生存率对比 两组1 年均无远处复发转移。两组3、5 年远处复发转移率及1、3 年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2 组5 年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分别为87.18%、89.74%,均高于研究1 组的66.67%、69.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各阶段局部控制、远处复发转移及生存率对比[n(%)]

3 讨论

宫颈癌作为临床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主要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性伴侣较多、早孕多产、病原体感染(如滴虫、沙眼衣原体、单纯疱疹病毒Ⅱ型等)、吸烟等因素所引起的宫颈细胞恶性病变[8,9]。其可分为原位癌(多发于30~35 岁女性)与浸润癌(多发于45~55 岁女性)[10,11]。IMRT 技术借助CT 的三维重建模式,对肿瘤靶区进行准确定位,不仅能够使得靶区完全性照射有所保障,同时还对周围正常组织及器官起到保护作用[12,13]。有研究人员提出,IMRT 能够通过予以盆腔各区域及淋巴结充足的剂量,将直肠、膀胱及小肠等部位的受照体积有效缩小,此外,其还具有减少骨髓损伤的作用[14]。

根据叶玲[15]报告显示,其选择80 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常规前后对穿放疗+腔内近距离放疗+顺铂同步化疗与IMRT+腔内近距离放疗+顺铂同步化疗,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后患者5 年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放射性膀胱炎、直肠炎及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文结果相似。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2 组近期总有效率92.31%高于研究1 组的74.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可能为IMRT 技术能够对靶区与临近重要器官受照剂量进行调节,有利于靶区与正常组织照射强度剂量关系的改善,显著提升疗效。研究2 组骨髓抑制、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分别为61.54%、64.10%、66.67%,均低于研究1 组的82.05%、84.62%、87.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IMRT 配以同步化疗的安全性更高。两组1 年均无远处复发转移。两组3、5 年远处复发转移率及1、3 年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2 组5 年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分别为87.18%、89.74%,均高于研究1 组的66.67%、69.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示IMRT 技术的高度针对性以及正常器官受照剂量相对较少,能够显著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增强患者对放疗的耐受性,有助于其生存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实施IMRT 联合同步化疗,不仅能显著提升近期疗效,还能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使生存率得以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研究样本数量较少、研究时间较短等,因此,临床可进一步增加研究样本数量、延长研究时间,更加深入分析IMRT 联合同步化疗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控制率靶区生存率
放疗中CT管电流值对放疗胸部患者勾画靶区的影响
放疗中小机头角度对MLC及多靶区患者正常组织剂量的影响
无锡茶园不同修剪模式对茶小绿叶蝉发生量的影响
MRI影像与CT影像勾画宫颈癌三维腔内后装放疗靶区体积的比较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预测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五年生存率”≠只能活五年
家庭医生式服务对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控制率的影响
鼻咽癌三维适型调强放疗靶区勾画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