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改良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有效性探讨

2021-06-22 12:44王英杰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6期
关键词:瓣膜病窦性心瓣膜

王英杰

心脏瓣膜病是心脏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大多由于风湿热所致,感染、缺血坏死以及退行性改变也可导致心脏瓣膜病的发生[1]。心脏瓣膜病有半数以上患者常合并有房颤,患者易出现脑卒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从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需及早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行单纯心脏瓣膜置换对心功能改善不明显,应在置换瓣膜同时及时对房颤进行处理。通过临床实践,在心脏瓣膜置换同时行改良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2]。为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改良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的临床效果,本院对100 例此类手术患者开展研究,现将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 年11 月~2019 年11 月收入本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100 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100 例患者均经心脏彩超及心电图确定诊断,均为心脏瓣膜病合并持续性房颤,均未经过正规的内科治疗,均无手术禁忌证,均未有心脏手术病史,心功能均﹥Ⅲ级。100 例患者中无因感染及外伤所致的心脏瓣膜病者,无恶性肿瘤,脑出血,肾衰竭等疾病。100 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 例。对照组男28 例,女22 例;年龄27~71 岁,平均年龄(41.02±10.00)岁。观察组男29 例,女21 例;年龄28~70 岁,平均年龄(40.92±9.7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单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取平卧位,胸骨正中线上距剑突下缘做一5 cm 的切口,建立体外循环,冷停跳液灌入,停跳后切除病变二尖瓣叶,明确瓣膜置换位置后,左房间沟行纵向切口,应用间断缝合或连续缝合间断加固方法置换瓣膜,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左房后,缝合,术后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待平稳后由监护室转入普通病室。

1.2.2 观察组 给予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改良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对患者进行体外降温处理,待鼻温低于34℃后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停搏液,切开房间隔,分别行左房顶至左上肺静脉消融线,右下肺静脉至左下肺静脉消融线以及右下肺静脉至二尖瓣后瓣环消融线,缝闭左心耳,行左心耳至左上肺静脉消融线,最后行冠状静脉窦至三尖瓣环消融线,完成改良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后,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方法同对照组,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待平稳后从监护室转出,入普通病房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当日、出院时、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窦性心律恢复率以及心功能改善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心功能改善效果判定标准:显效:心功能治疗后较治疗前提升≥2 级;有效:治疗后心功能较治疗前提升1 级;无效:治疗后心功能无提升或者下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窦性心律恢复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当日、出院时、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窦性心律恢复率分别为80.0%、84.0%、76.0%、88.0%,均高于对照组的24.0%、20.0%、16.0%、2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窦性心律恢复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效果比较 术后6 个月,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的6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效果比较(n,%)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心脏瓣膜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脏类疾病,主要的治疗方式为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不断成熟,人工瓣膜置换术后人工瓣膜与人体组织相溶性差,会导致机体出现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术后患者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治疗,因此,此手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3,4]。心脏瓣膜病大约有一半的患者会合并有房颤,房颤后易引发脑卒中,心力衰竭等严重疾病,房颤使瓣膜疾病进一步加重,增加了患者死亡风险,因此积极治疗房颤是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的关键。房颤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其可能与肺静脉开口周围,左房后壁等处存在异位起搏细胞有关[5,6]。临床上房颤可以分为首次确诊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期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5 种类型。射频消融是治疗房颤的最常用方法,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机制为局部释放稳态高频电流,高温使心肌局部凝固性坏死,从而破坏异位起搏点及异常信号的传导途径,达到根治的作用[7,8]。临床实践发现,内科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术后1年窦性心律维持率可达70%左右,5年可达50%左右,持续性房颤首次消融成功率低,短期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0%左右,长期低于20%。以往射频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应用单极射频消融,其消融有效范围小,烧灼时间长,对心肌损害大,易造成心脏血管及邻近组织损伤,因此手术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多[9]。应用双极射频消融术是通过50~60℃的热能对心肌组织进行消融,抑制房颤,阻断冲动传导,还可以防治折返环路及异位冲动阻碍的窦性传导,从而恢复窦性心律,此消融方式更为安全、有效、简单,弥补了单极射频消融的缺点[10]。本院对100 例心脏瓣膜疾病合并房颤的患者进行研究,观察组患者术后当日、出院时、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窦性心律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应用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改良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其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率高,治疗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不增加手术风险,治疗安全有效,临床应用价值高。

猜你喜欢
瓣膜病窦性心瓣膜
新活素治疗瓣膜病和非瓣膜病心脏病所致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
三维超声联合超声二维斑点示踪技术在心脏瓣膜病评估中的价值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窦性心动过缓是怎么回事?
心瓣瓣膜区流场中湍流剪切应力对瓣膜损害的研究进展
“烂”在心里
探讨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尿酸与CHADS2CHA2DS2-VASc评分的关系
窦性心率震荡在不同罪犯血管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黄永生教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