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联合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

2021-06-22 12:44程孟忠蓝流富梁晓红吉康荣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6期
关键词:开颅脑组织血肿

程孟忠 蓝流富 梁晓红 吉康荣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病较为严重并发症,好发于中老年人群,情绪激动和过度体力劳动是常见的诱发因素[1]。高血压脑出血占脑卒中10%~20%,开颅血肿清除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方法,可避免血肿增大压迫脑组织,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同时防止血肿释放毒性物质损伤脑组织[2]。亚低温保护脑组织,目前广泛应用于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的救治中[3]。本研究分析亚低温联合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86 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3 例。观察组男23 例,女20 例;年龄50~72 岁,平均年龄(67.23±5.7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6 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3.68±0.90)h;体重50~73 kg,平均体重(68.57±6.19)kg。对照组男21 例,女22 例;年龄48~70 岁,平均年龄(67.14±6.3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5 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3.51±0.67)h;体重56~78 kg,平均体重(68.92±4.53)kg。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原发性高血压病史;②入院前凝血功能正常;③可耐受全身麻醉手术。排除标准:①伴有颅内感染;②伴有认知功能障碍;③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导致的继发性出血。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常采用马蹄形切口或“?”形切口,经过血肿距离脑表面最浅处进入脑组织,深入血肿腔内清除血肿。彻底止血后,留置血肿腔引流管。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亚低温治疗,采用亚低温治疗仪,去枕平卧,头部置于冰帽中偏向患侧,放置软枕,垫上防冻垫,薄海绵填充空隙,初始温度设为-4℃,根据耳温调节。冰袋放置于颈部大动脉,间隔30 min 测量耳温,使鼓膜的温度控制在33~35.5℃,持续2 d,复温时撤去冰袋和降温仪,在室温下复温,复温速度控制在1℃/4 h 以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术后1 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价疗效,1 分为死亡,2 分为植物状态,1~2 分为预后差;3 分为严重残疾,预后中;4 分为中度残疾,预后良;5 分为恢复良好,预后优。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采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测颅内压,计算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术后5 d 颅内压的变化情况。术后即刻、术后5 d 抽取空腹静脉血液静置30 min,低速离心15 min 取上清液放置于-20℃待检测,采用日立公司7600-200 型全自动生化仪检测IGF-1、YKL-40、SDF-1 的水平。观察术后1 周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预后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n,%)

2.2 两组颅内压比较 术前、术后即刻,两组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5 d,两组颅内压均较术前下降,且观察组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颅内压比较(,mm H2O)

表2 两组颅内压比较(,mm H2O)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bP﹤0.05;1 cm H2O=0.098 kPa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30%低于对照组的2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n(%)]

2.4 两组IGF-1、YKL-39、SDF-1 比较 术后即刻,两组IGF-1、YKL-40、SDF-1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两组IGF-1、SDF-1 均较术后即刻增高,YKL-40 较术后即刻下降,且观察组IGF-1、SDF-1 均高于对照组,YKL-40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IGF-1、YKL-40、SDF-1 比较()

表4 两组IGF-1、YKL-40、SDF-1 比较()

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aP﹤0.05;与本组术后即刻比较,b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由于血肿压迫脑组织,导致受压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周围脑组织水肿影响神经功能。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与脑组织坏死有关,脑组织受压可释放有毒氨基酸,影响神经细胞的功能[4]。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幕上脑出血量﹥30 ml 时认为有手术指征,应该实施手术治疗。外科治疗的目的是及时清除血肿,改善脑灌注,降低致死率。骨瓣开颅减压术是经典的手术方式,手术操作空间较大,视野清晰,术中可在直视下清除血肿,血肿清除彻底,止血确切,骨瓣可延伸至颅中窝底部,充分减压,缓解术后脑水肿造成颅内高压,减轻脑继发性损伤[5]。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感染和血肿吸收等使体温增高,当达到38℃出现热贮留。研究发现出血后72 h 发热情况与预后密切相关。临床上将28~35℃称为亚低温,研究认为亚低温可降低颅内压和组织氧耗量,有助于改善和恢复神经功能[6]。亚低温保护脑组织的机制包括:抑制脑组织损伤后白三烯、一氧化氮合酶和一氧化氮的合成,维持脑血管功能的稳定;保护血脑屏障,降低脑细胞代谢速率和脑氧耗量;抑制脑组织内钙离子超载;减少抗氧化因子的消耗,抗氧自由基的产生;减轻损伤和炎性反应[7]。亚低温可降低脑组织代谢,降低葡萄糖和氧气消耗的速率,减少能量消耗,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8]。研究表明亚低温可改善体内酶的活性,改善神经递质受损的情况,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细胞的凋亡[9]。IGF-1 是多功能细胞增殖调控因子,在细胞生长、分化中作用明显,促进神经元再生,修复神经元;神经元受损时IGF-1大量消耗导致外周血中的含量下降[10]。YKL-40 存在于脑脊液中,在神经功能受损中作用明显;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区域YKL-40 表达增加,恢复期表达下降[11]。SDF-1 属于CXC 趋化因子家族,表达上调促进损伤修复,保护脑组织[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预后优良率81.40%高于对照组的6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5 d,两组颅内压均较术前下降,且观察组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30%低于对照组的2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两组IGF-1、SDF-1 均较术后即刻增高,YKL-40 较术后即刻下降,且观察组IGF-1、SDF-1 均高于对照组,YKL-40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亚低温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亚低温联合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效果较好,明显降低颅内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猜你喜欢
开颅脑组织血肿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高血压脑出血应用小骨窗开颅术与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效果对照分析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山楂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2,4-二氯苯氧乙酸对子代大鼠发育及脑组织的氧化损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