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引导式教育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不同时段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2021-06-22 12:45刘春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6期
关键词:髋部康复训练髋关节

刘春华

髋部骨折为临床骨科高发疾病类型,随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逐渐加重,该病患病人数正以逐年增多的趋势呈现,影响患者生活。研究表示,髋部骨折主要涉及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后表现出肿胀、畸形、疼痛等,需予以及时、有效治疗[1]。现阶段,临床多实施手术治疗,术后肢体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再加上患者对疾病缺乏全面认知,致其术后康复护理工作难以顺利实施,降低预后水平[2]。为加强患者的康复锻炼依从性,改善肢体功能,促进疾病转归,本研究对2016 年5 月~2017 年5 月本院接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实施研究,以常规护理、引导式教育分组,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5 月~2017 年5 月本院接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年龄≥60 岁)100 例为探究对象。依据分别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 例。对照组男28 例,女22 例;年龄最大84 岁,最小65 岁,平均年龄(74.52±5.14)岁;全髋关节置换术23 例(46.00%)、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27 例(54.00%)。观察组男29 例,女21 例;年龄最大80 岁,最小68 岁,平均年龄(74.02±5.11)岁;全髋关节置换术20 例(40.00%)、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30 例(60.00%)。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通过全面诊断符合老年髋部骨折判定标准;无手术禁忌证;患者同意研究,且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执行;认知、言语表达功能正常。

1.2.2 排除标准 严重意识障碍;并发骨科恶性肿瘤;手术不耐受者;罹患精神疾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术后给予常规护理,结合患者病况给予常规骨科护理、康复训练,依据健康教育路径表实施教育指导,同时对患者掌握状况行全面评估,并以评估结果强化指导,提高患者、家属认知,不主动实施电访。

1.3.2 观察组 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引导式教育:①成立引导小组。组员(康复师、骨科医师及护理人员等)均具5 年以上骨科工作经验,定期对组员开展引导式教育培训工作,以多学科角度进行引导方案的制定及实施,保证各环节工作精细。②重视患者心境变化,针对焦虑、抑郁情绪显著者行心理疏导,增强治疗信心,必要时邀请成功治疗病友现身说法,进一步提高患者自信心。同时对患者家属实施引导式教育,并予以定期培训,以掌握患者实况,实施针对性护理。③加强并发症预防,依据机体恢复状况开展髋关节功能训练,渐进式增加运动量,加大运动强度,以患者耐受力为准,对运动方案实施调整,保证干预有效性。④给予患者多样化康复训练:术后第1 周,进行髋关节、股四头肌屈伸功能的积极练习,每训练10 s 适当放松,3 次/d;训练踝关节,时间0.5 h,3 次/d;于术后第3 周,开展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同时对其实施屈伸训练(﹤30°);术后5~8 周强化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坚持渐进式原则,结合机体耐受性锻炼,以患者身感疲劳及疼痛为宜。除此之外,对患者给予生活及饮食上的指导。⑤出院后,引导小组以微信等方式向家属、患者推送康复训练知识,小组成员做好答疑工作,比如患者若有水肿等、患肢何时负重等问题,家属引导员可随时咨询,于出院2 周,开展家庭访视干预,进行家属引导员工作的监督,并以电访模式进行患者居家康复训练依从性及自护能力情况的掌握,嘱患者按时复诊,且于3 个月复诊时进行家属引导员工作的评价,以保证患者康复训练的可靠性,发挥切实、有效的引导作用。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不同时段的康复锻炼依从性 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两组术后2 周、4 周、3 个月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对比,满分100 分,分数越高越好。

1.4.2 髋关节功能 参考Harris 量表评分对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实施评价,分值0~100 分,分数越高越好[3]。

1.4.3 抑郁、焦虑、疼痛情况 依据SDS、SAS 量表比较两组抑郁、焦虑情绪,参考VAS 量表对比两组疼痛评分,分数越低越好[4]。

1.4.4 并发症 主要有坠积性肺炎、压疮及深静脉血栓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的康复锻炼依从性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康复锻炼依从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周、4 周、3 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康复锻炼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的康复锻炼依从性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的康复锻炼依从性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院时、复诊时的Harri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的VAS、SDS、SAS 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VAS、SDS、S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VAS、SDS、SAS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的VAS、SDS、SA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髋部骨折为老年常见骨折现象,具发病率高、病程长等特点,受限于老年人个体化特征,各机能处于退化状态,增加治疗及护理难度[5]。髋部骨折为骨折多发位置,随老龄化人口比例加重,此病患病人数正以逐渐增多趋势呈现,一旦患病,行动受限,不但影响日常生活,且易使患者内心萌生焦虑、烦躁、恐惧等情绪,降低诊疗依从性及配合度,不利于机体康复。

研究认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融入引导式教育可对其手术效果进行进一步的保证,舒缓不良情绪,促进疾病转归[6]。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术后2 周、4 周、3 个月的康复锻炼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出院时、复诊时的Harris 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VAS、SAS、SD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提示引导式教育效果理想。原因如下:老年患者多因意外伤致其髋部骨折,疼痛剧烈,无法主动配合临床康复训练,情绪化较为严重。引导式教育重视环境干预,以教育鼓励手段进行参与对象适应能力的提高,倡导“全人”康复,通过对患者、家属予以引导,使家属对患者情绪实施以引导及鼓励,减轻患者因担心医疗成本而形成的不良情绪[7-9]。同时,引导式教育重视院外引导工作,经家属引导员协助,掌握患者居家锻炼行为,并及时解答疑问,提高康复质量,进而提高锻炼依从性。另外,引导式教育在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大部分髋部骨折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必须与康复训练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功能恢复,然而受限于多种因素约束,仅有少部分患者入院行康复理疗,针对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高等问题,患者术后多以居家康复模式为主,而出院后1~3 个月为康复关键时期,此时予引导式教育极为重要。本次研究中对家属引导员予以培训和学习,内容涉及饮食、生活及患者康复训练等,并发放联系卡,随时接受咨询,且制定一系列出院指导、电访内容,严格执行及落实,将被动训练转为主动训练,提高患者、家属参与性,实现疾病早期转归目的[10]。在周小琴[11]的研究中,其对80 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展开研究,以抽签法分为实验组(引导式教育)、对照组(常规护理),结果发现,实验组术后2 周依从性评分(78.91±5.32)分、术后4 周依从性评分(81.64±6.71) 分较对照组的(72.69±4.33)、(76.32±5.15) 分明显提升,与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2 周依从性评分(79.02±5.29) 分、术后4 周依从性评分(83.25±6.45)分高于对照组的(73.02±4.35)、(77.25±5.23)分结果相似,证实此次研究的真实性。

综上所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采取引导式教育可提升其康复锻炼依从性,舒缓不良情绪,亦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疼痛效应,促使髋关节功能改善,应用可行性强,值得借鉴及深入推广。

猜你喜欢
髋部康复训练髋关节
髋关节活动范围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中级篇)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逍遥散加味降低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谵妄效果观察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