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琼结县白色沟泥石流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2021-06-22 11:35顿都次旦顿珠次仁多吉
西藏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沟口沟谷泥石流

顿都 次旦顿珠 次仁多吉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西藏 拉萨 851400)

泥石流为西藏自治区琼结县内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直接威胁劳动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尤其是重点城镇、村庄、道路等。本文通过对琼结县东嘎村白色沟实地调查访问,对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形成条件、危险性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

1 自然环境背景

1.1 流域概况

白色沟泥石流位于琼结镇东嘎村村级活动中心东侧,沟口坐标:北纬(N):29O0'23.00",东经(E):91O44'12.00"。沟口修有乡村柏油马路,交通较便利。白色沟地处高山地貌区,海拔4030~4360m,相对高差约330m。流域面积0.55km2,流通区沟道长约1040m,流通区纵坡降达118.35‰.沟口流向190O。上游沟谷形态呈V 型,下游沟谷形态呈U 型,两侧山坡坡度30O~55O,局部陡峻处可达60O。

图1 白色沟泥石流三维影像图

1.2 地貌

调查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雅鲁藏布江和喜玛拉雅山之间,西、南、北三面环山,东面为狭窄谷地。区内高山连绵起伏,地形高差大,地貌形态复杂,河谷纵横。琼结县总地势是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调查区属于高山宽谷地貌。

1.3 地质

调查区大地构造属冈瓦纳北缘古生-中生代冈底斯-喜玛拉构造大区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结合带构造分区。调查区南靠喜马拉雅山断裂带,北接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境内的地质构造形迹比较发育,因受多次岩浆活动和新构造运动的剧烈影响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区内构造主要为近东西向、北西-南东向和北东向三个断裂组。

白色沟流域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T)上统宋热岩组琼果岩段(T3s.q),岩性为板岩为主及新生界第四系松散堆积。

1.4 气象与水文

琼结县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影响,琼结县气候的主要特点为:昼夜温差大,日差大,日照时间长,干湿季分明,降水集中,气候干燥,冬春多风等特点。2019 年9 月踏勘期间收集了琼结县气象局近10 年气象资料,区内极端最高气温28.9℃,出现在7 月份。年极端最低气温-15.2℃,出现在12月份。本地区日照时间长,年均日照时数2830小时,无霜期仅125~153天。区内干湿季节分明,近10年平均降水量423.42mm,年最大降水量736.1mm(2016年),最小降水量251.8mm(2017年)。每年6—9月为雨季,7—8 月降雨量最大(图2),月最大降雨量196mm(2012年7月)。琼结县最大冻土深度20cm。

图2 琼结县气象要素图

1.5 地震

调查区属青藏高原南部地震区、雅鲁藏布江地震亚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1950—1996年间,该区内共发生震级Ms≥4.0 级的地震124 次,其中,1950年达62次,8.15察隅大地震,震级达8.6级,同年二月至十月,察隅-墨脱地区还发生12 次Ms≥4.0 级的地震。从震级大小划分,Ms≥8.0 级的一次,Ms=6.0~7.9 的12 次,Ms=4.0~5.9 的111 次。1980 年以来,4.0级以上中强震先后发生过15次。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调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g~0.20g,特征周期为0.45s。根据活动构造体系中地震活动的集中程度、地震活动相似的原则划分地震带,本区属于察雅地震带,为多震带。

2 泥石流分区特征与形成条件

2.1 泥石流分区特征

泥石流形成区是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水体和固体物质的主要补给区;流通区是泥石流发生运移的地段;堆积区是泥石流固体物质堆积的区域[1]。根据上述分区原则,并结合泥石流的形成、运移、堆积特征,将白色沟流域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图3)。

图3 白色沟泥石流分区图

形成区位于沟谷中上游,面积较大,形成区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7%,沟谷呈“V”字型,沟谷宽约10~20m,沟坡坡度35~45O,植被覆盖率20%左右。地层岩性主要为板岩,节理发育,表层风化严重。岩体呈碎块状,面状冲蚀发育。周围高山陡坡、山体破碎、植被覆盖率低,出口呈漏斗状,沟床两侧为残坡积碎石土,坡面切蚀作用强烈,主沟上游两侧及支沟岸坡残坡积物及坍塌等固体松散物质较丰富,坡面物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固体松散物质补给量占流域总补量的60%左右,具备良好的松散固体物质补给条件,地形地质条件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必然条件。

流通区位于沟谷中、下游,面积相对较小,约占流域总面积的2%.沟谷上游呈“V”,中下呈“U”字形,沟床宽一般5m~25m,长约1.04km,谷坡坡度35O-70O,区内沟道两侧存在多处陡坎,高度2.5m~15m 不等,切蚀作用较强,沟谷侵蚀以沟底冲蚀搬运为主,表现为沟底搬运与堆积同时进行,沟床较平坦,沟槽比较明显。周围山势陡峭、岩体破碎(表面强风化的板岩)、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多陡坎,小型滑坡、崩塌发育。

因地处人口集中居住区,泥石流堆积扇破坏严重,面积约0.01km2,两侧为东嘎村集中居住区。

白色沟流域泥石流堆积分为沟道堆积和沟口堆积。根据纵剖面地层情况,沟道堆积物粒径以碎块石等粗颗粒为主,磨圆度差。白色沟泥石流以沟口堆积为主,通过对沟口堆积断面实测,发现堆积体没有明显的颗粒分选现象。泥石流堆积后,经后期水流冲蚀和雨水溅蚀,扇面细颗粒物质被带走,剩下粗颗粒层,被粗化的扇面又被新一次泥石流覆盖,形成明显的堆积层面,根据钻孔揭露情况,白色沟泥石流在堆积扇中部的堆积厚度在10m以上。

2.2 泥石流形成条件

白色沟泥石流的活动过程分为形成、径流和堆积三个步骤,在临界降雨条件下,流域中上游纵坡降较大,坡面植被滞水性差,首先形成夹砂水流,在向下急速流动过程中,不断从沟道两侧崩塌、松散坡面中补充固体松散物质,使夹砂水流发展成为容重较低的泥石流。低容重的泥石流具有强大的冲刷能力,足以冲刷沟道堆积物及掏蚀沟床,进一步补充固体松散物质,使泥石流容重继续加大,最终形成灾害性泥石流。

2.2.1 泥石流形成的地形条件。白色沟地处高山地貌区,海拔4030~4360m,相对高差约330m。流域面积0.55km2,流通区沟道长约1040m,流通区纵坡降达118.35‰.沟道狭窄,沟床宽度在5~15m 之间,横剖面呈“V”型,沟床两侧基岩裸露,沟壁较陡,在35O~70O之间。流通区沟道两侧为耕地和居民房屋,挤压沟道严重(图4)。

图4 白色沟泥石流流通区实测工程地质剖面图

2.2.2 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条件。固体松散物质是泥石流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储量大小及补给条件控制着泥石流的性质、规模[2]。经实地勘查,白色沟泥石流的固体松散物质补给类型和方式主要有:沟岸崩塌补给;坡面冲蚀、切蚀、坍塌形成的松散堆积物补给;沟道堆积物补给等三类,补给位置和方式主要为主沟补给。

2.2.3 泥石流形成的暴雨条件。白色沟沟流域位于琼结县东部,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9 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且多以大雨、暴雨形式出现。区内这种短历时、高强度的降水为泥石流的形成创造了充沛的水动力条件。

3 泥石流危险性分析

根据调查访问,白色沟泥石流基本每年都有不同规模的爆发,2013 年是近十年内爆发规模最大的一次,一次冲出约2000m³,2017年7月19日—2019年7月13 日期间,共发生6 次泥石流,每次爆发,均对乡村道路造成损毁,累计损毁约300m,经地方主管部门清理和修复后,维护费用小于100万元,历史灾情等级属小型。

对沟口东嘎居委会40 户居民,160 人及东嘎社区党员群众服务活动中心及各种公共设施(电线杆、路灯及乡村道路等)造成威胁,威胁财产约521.5 万元。综上所述,险情等级为较大级。

根据白色沟泥石流的现场调查情况,综合考虑泥石流发育的各种条件和影响因素,以量化评价为主,依据《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T/CAGHP-2018)“泥石流沟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表”进行评价。

首先对影响泥石流发育的十五项因子逐个打分,然后综合其评分结果,划分泥石流的易发性。根据以上原则、依据和方法对白色沟泥石流进行评价,确定白色沟泥石流为中易发。

4 防治措施

建议对该泥石流采取工程治理,建议方案:谷坊坝+拦挡坝+双面排导渠综合治理;建议方案:4座谷坊坝+2 座拦挡坝+双面排导渠综合治理;拦挡坝布设在流通区内;排导渠设计长约150m,设置过渠小桥一座。预计工作量:浆砌块石约3000 方,防治费用约300万元。另外,在泥石流堆积区前缘民房附近、公路上两侧设置醒目的警示牌。

5 结论

通过对调查区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气象与水文、地震等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分析,对白色沟泥石流分区特征、形成条件、危险性分析及防治措施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白色沟泥石流在平面上呈树枝状,三个分区较明显,具有比较典型泥石流沟的地形地貌特征,泥石流形成条件交充分。

根据白色沟泥石流发育的基本特征及危险性分析,建议谷坊坝+拦挡坝+双面排导渠综合治理,同时,在泥石流堆积区前缘民房附近、公路上两侧设置醒目的警示牌。

猜你喜欢
沟口沟谷泥石流
沟口雄三的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基体论述评
沟口
《金阁寺》中“斩猫”与“纵火”的内在关联探寻
东河煤矿沟谷地貌下动载防治
泥石流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泥石流
贵州龙里猴子沟沟谷植被及植物多样性初探
机械班长
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墓地和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