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2021-06-22 21:57张振赵儒煜
当代经济管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空间杜宾模型金融集聚

张振 赵儒煜

[摘 要]区域经济拥有强大的金融资本市场不仅可以助力实体经济高效、快速发展,同时也是经济系统遭遇冲击时的缓冲垫,帮助企业抵御外部冲击,进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并最终走向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构建了金融集聚促进区域经济韧性的理论框架,并基于2003—2018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集聚程度的提高不仅有助于本地经济韧性的提升,同时也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对东、中部地区经济韧性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但西部地区由于金融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其空间溢出效应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关键词]金融集聚;空间溢出;区域经济韧性;空间杜宾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21)03-0089-09

一、引 言

在当前重化工业体系技术停滞而第四次产业革命方兴未艾的背景下,经济运行模式的转换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经历了复杂变化,而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屡次受到资源枯竭、自然灾害、经济周期以及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的影响,因此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建设具有韧性的区域经济系统成为区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进而转换经济运行模式的必然要求。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区域经济拥有强大的金融资本市场不仅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助力实体经济高效、快速发展,同时也是在实体经济遭遇冲击时的缓冲垫。一个健全稳定的金融体系能够帮助受到外部冲击影响的经济体有序地调整自身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抵御外部冲击,同时也能够在全新的局限条件下调整自身经济运行模式,实现更为良性的增长。

随着全球经济的紧密相连,作为现代经济发展血液的金融业,陆续形成了不同形式的金融产业集聚现象。各类金融要素汇聚于特定区域之后,通过与当地的人文、社会环境等地域条件不断协调与融合,逐渐形成具有紧密联系、完善的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大幅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特别是为当下受外部冲击影响较大的边际企业提供更丰富的融资平台,提高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帮助中小企业渡过流动性难关,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因此,在当前金融与实体经济联系紧密、网络关联性强的阶段,深入研究金融产业集聚、区域经济韧性彼此间的融合互动,最大化地发挥出金融集聚区在区域经济中的辐射带动作用,这对于区域经济应对非线性、复杂性的外部环境以及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贡献在于:第一,在研究视角上,将区域经济韧性的概念引入到金融集聚的研究中,丰富了金融集聚的理论研究基础。第二,在数据选择上,利用2003—2018年中国284个①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分析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相比于省级数据,依据城市面板数据得出的研究结论更加真实可靠。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将空间因素引入到实证模型之中,建立经济距离矩阵,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克服了用传统面板数据模型考察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的局限性。

二、文献综述

金融集聚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描述的既是金融产业已实现的空间状态,也是时空动态演化的过程,当前学者开始逐步从空间和区域角度研究金融集聚问题。Thrift(1994)认为“非标准化”信息传播带来的损耗会增加交易成本,金融机构相互接近信息源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对“非标准化”信息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形成了金融集聚[1]。Porteous(1996)从信息腹地、信息外部性、信息不对称、路径依赖等角度解释了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过程[2]。Palmberg(2012)认为近距离的信息交流能够促进金融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集聚效益[3]。车欣薇等(2012)通过建立金融集聚两区域模型,从地理因素阐释产生金融集聚的根本原因[4]。

韧性(Resilience)的概念首次在经济学领域出现是Reggiani等(2002)关于空间经济系统动态过程的研究[5]。近年来,世界各地区域的发展接连受到重大自然和环境灾害的影响,以及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全球的大部分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人们开始高度关注区域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关于区域经济韧性的概念,Berkes等(2003)、Foster(2007)将区域经济韧性定義为:面对外部干扰,区域预测、准备、应对和恢复的能力[6-7]。Boschma(2015)认为,区域经济韧性的概念应将面对短期冲击和长期扰动的两种能力进行整合,进而促使区域发展出一种长期的增长路径[8]。Ernstson等(2009)[9]、James(2009)[10]、Shaw等(2013)[11]认为,区域经济韧性是区域所具有的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张振等(2020)将之定义为区域经济系统抵御冲击以及在冲击中恢复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由区域经济正常运行过程中自我形成的经济属性[12]。

近年来,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韧性的关系开始受到学术界关注,Davies(2011)研究了部门结构对欧洲各国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度高的地区韧性相对较强,制造业、建筑业为主的地区韧性较差[13]。Christopherson等(2010)认为完善合理的金融系统影响着地区适应随时间变化的环境的能力,以及当外部冲击发生时对其进行调整的能力[14]。孙久文等(2017)认为经济结构以金融业、互联网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韧性较强,能够从容应对可能发生的经济波动[15]。郭将等(2019)认为区域的金融发展程度越好,资金融通效率越高,资金对于产业转型与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持作用越强,区域经济韧性越强[16]。朱金鹤等(2020)通过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经济韧性影响要素的测度得出,金融规模的提升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经济韧性产生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提升金融效率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带来负效应,但对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存在正向溢出效应[17]。但当前文献鲜有对金融集聚的空间相关性问题进行研究,金融集聚发挥的作用和功能不仅能够影响本地的经济韧性,其所产生的低成本的金融延伸服务也会对邻近地区应对外来冲击以维持或改善原有经济运行模式的能力产生影响,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城市相互之间联系与影响日益加强,忽视区域的空间自相关性,就会使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偏差。因此,本文将空间因素引入实证模型,构建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就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外溢效应展开深入研究。

三、金融集聚促进区域经济韧性的理论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

本文将区域经济韧性定义为区域经济系统应对外来冲击以维持或改善原有经济运行模式的能力。金融集聚主要从以下三個层面对区域经济韧性产生影响,如图1所示。

(一)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提升区域经济韧性

当大量的金融机构在一定的空间聚集时,不仅对金融机构个体而言节约了资金周转的余额,同时大大增强区域内企业融资的便利性,在区域经济系统遭遇到外部冲击时,具有创新性的金融集聚区能够更好地满足受冲击企业多样化的资金需求,区域内厂商能够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获取所需求的资金,增强企业资金融通的便利性及市场流动性。尤其是受外部冲击最为严重的中小企业,由于金融集聚和金融信息互为依存,有效地降低了区域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成本,金融集聚区为本区域企业专门设计的融资产品给予了中小企业更为广阔的融资渠道,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的交易成本,扩宽了中小企业的经营空间,能够更好地帮助中小企业在冲击中复苏,进而提升区域经济韧性。

(二)金融集聚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提升经济韧性

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与金融行业所提供的支持存在着极强的紧密度,相关金融要素的集聚能够对区域的产业结构带来调整和优化作用。一方面,金融集聚通过规模经济和专业技术效应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金融资源的流通能力和配置效率,从而缓解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资金约束[18],特别是在帮助夕阳产业在外部冲击下合理转型,摆脱对原有主导产业的路径依赖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另一方面,在金融集聚区内,金融机构及相关行业之间利用共享的基础设施和网络体系完成了信息交流,对市场竞争能力强、投资收益率高的企业增加资金供给,加快了生产要素从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的转移,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经济韧性[19-20]。

(三)金融网络效应提升经济韧性

金融网络系统作为集聚区内信息集中流通的主要渠道,其所有拥有的便捷的金融网络系统能够使得信息在金融服务机构和企业客户之间进行高效的流通传递,从而有利于降低信息搜集成本,而且也有利于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既降低了集聚区内金融机构的内部经营风险,同时也帮助区域内的企业降低外部市场风险。在金融网络系统中,由于对区域内的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建立了彼此认可的信任机制,有效地降低了合约执行与监督的成本,相互之间的沟通合作更加充分,企业在受到外部冲击时,集聚区内的金融机构可以推出更具有指向性的金融服务方案,对受外部冲击影响的企业,在确保风险控制的前提下给予最优惠利率支持,解决资金缺口。

同时,随着金融网络系统的不断完善,金融网络效应的不断增强,信息成本与交易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能够吸引更多类型的企业和金融服务机构入驻到金融集聚区,从而有利于外部经济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的不断增强。而且,金融集聚区内各种集聚效应还能够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最终形成系统性综合集聚效应。综合集聚效应的产生,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带来规模报酬递增、经营成本降低和激励产品创新等积极作用,从而提升金融集聚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会更加强化金融集聚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和空间辐射能力,最终形成以新技术为源头、依据产业技术关联性构建起来的区域经济系统的有机整体,从而进一步强化区域经济韧性。

(四)金融集聚促进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

与传统行业不同的是,金融服务受运输成本、信息传输等一般化的局限条件制约较小,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克服距离的约束将业务拓宽到更多的企业主体中,同时也使得金融集聚的网络效应、规模效应向周边地区传递开来。在区域经济系统受到外部冲击时,通过金融工具的组合转移来控制金融风险,提高金融资源的流动性,从而有利于金融资源在各个区域间进行共享和交换。

当一个区域经济体处在经济下行周期或单个支柱产业遇到系统性风险时,主要体现为区域主导产业链上的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受到影响,特别是处于核心价值链的环节受到冲击,同时会对当前区域以及邻近区域的上下游产业产生影响,因此,当一个区域的经济系统走向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时,其经济结构的变化不仅对当前区域产生影响,同样也决定着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走势。金融集聚区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信息流转迅速、创新效率高,并通过金融体系、区域创新网络产生一定溢出效应,带动本地与周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并且信息技术和科技进步也可以让金融机构为更大和更分散的市场提供服务,在冲击中通过金融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实现从低端分工链条环节向高端分工链条环节转换,也会带动周边区域分工转换,这样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就存在了一定的现实基础。

四、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

在引入空间变量之前首先构建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之间的关系:

其中,下标i代表区域城市,t代表时间年份,Resiit为被解释变量,表示i区域在t时间的经济韧性,Aggit、Infit、Humit、lnSpait、Ftriit、Invit为解释变量,分别表示地区金融集聚度、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空间品质、对外贸易、区域创新水平,C为常数项,εit为随机误差项。

(二)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

关于区域经济韧性的测算,当前学者采用就业率或GDP的变化测度经济韧性比较常见,因此本文借鉴Martin等(2012)[21]、Faggian(2018)[22]的研究方法,采用GDP的变化来测度经济韧性,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Yr,t表示t时期r地区的实际经济增长率,Yr,t-1表示t-1时期r地区的实际经济增长率,Yn,t与Yn,t-1分别表示t时期和t-1时期全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

2.解释变量

关于地区金融集聚度的测算,为了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区域空间分布状况,本文借鉴于斌斌等(2017)[18]、朱建等(2020)[23]的研究方法,采用区位熵来测算城市的金融集聚度,进而消除区域规模差异。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FSit和Sit分别为t时期i地区的金融业从业人员数和全部从业人员数,FSt和St则分别表示所有地区的金融业从业人数和全部从业人员数。Aggit的数值越大,表示i地区金融业的相对集聚程度就越高。

3.控制變量

为进一步提高模型准确性,本文选取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空间品质、区域创新水平、对外贸易作为控制变量。①信息化水平(Infit)是影响金融网络系统、促进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因素,采用电信业务总量占GDP的比重来衡量。②人力资本水平(Humit)采用的是地区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占总人口比重,其数值越大则表示该区域人力资本水平越高。③空间品质(lnSpait)基于苏晶蕾(2018)[24]的研究方法,采用城市的人均货运总量作为代理变量进行衡量,并进行了取对数的处理,其数值越大则表示该区域的空间品质更为优越。④对外贸易(Ftrit)采用的是FDI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其数值越大则表示对外开放程度高,同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比较高。⑤区域创新水平(Invit)采用的是地方财政科学支出的投入强度来衡量,主要计算方法是地方财政科学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的比重,其数值越大则表示该区域技术创新水平越高。

(三)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数据以“年份×城市”为观测单元,采用了2003—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本次测算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2002—201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EPS数据库以及其他各类统计年鉴、数据库、统计公报,对于无法从官方直接获取的数据,采取相关指标替代或估算,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四)研究方法

1.空间自相关检验

是否要在原模型的基础上加入空间效应,取决于中国284个地级以上城市经济韧性、金融集聚、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空间品质、对外贸易、区域创新水平这七个变量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在构建模型前需要进行空间自相关性检验,空间自相关检验主要有Moran's I、Robust LM-lag、LM-lag指数等,主要是基于极大似然估计的假设检验,原假设是H0:ρ或λ=0,当前研究中最为常用的Moran's I指数。

Moran's I指数的定义为:

2.空间权重矩阵选择

在计算Moran's I指数时,第一步需要构建空间权重矩阵,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常用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根据地理距离的倒数来构建空间权重矩阵,第二种是根据空间是否相邻构建空间邻接矩阵,第三种是根据经济距离的倒数来设定空间权重矩阵。本文根据经济距离的倒数来设定空间权重矩阵,其定义如式(6):

表2显示了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在2003—2018年各年中全局Moran's I指数,结果表明五个变量的Moran's I指数在2003—2018年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经济韧性、金融集聚、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空间品质、对外贸易、区域创新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

3.空间面板模型的设定

通过上文的空间自相关检验可以得出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经济韧性、金融集聚、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空间品质、对外贸易、区域创新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因此需要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空间效应进行分析,具体模型所建立的表达式如下:

在以上三个表达式中,C为常数项;ρ和β为待估系数;W为空间权重矩阵,溢出效应的强弱受两个城市间地理距离、经济技术差距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差异通过分配不同的权重来量化;μi和vt为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τit为误差项,取决于空间滞后误差项W×τit和随机误差项εit。

为了确定模型的具体形式,首先进行了混合OLS回归,结果(见表3)表明,本文选取的解释变量对区域经济韧性有较高解释度,调整后R方为0.847,表3分别给出了个体、时间、个体和时间三种固定效应下的OLS模型回归结果,似然比LR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两个统计量的结果均在1%水平下显著,支持个体和时间双固定效应。Hausman(见表4)的统计结果表明,采用个体与时间双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估计更优。

(五)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1.总体估计结果与分析

基于SDM偏微分方法对溢出效应分解,来估计各解释变量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影响(见表5)。

根据表5的分解结果可知,在直接效应下,金融集聚的系数为0.475在5%的水平下显著,溢出效应和总效应的回归系数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分别为0.792和1.267,这表明金融集聚程度的不断提高不仅有助于本地经济韧性的提升,同时还表明金融集聚对提升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也比较明显,金融集聚在邻近区域,甚至可以跨区域提升经济韧性。从实证结果可以得出金融集聚的规模经济效应、网络效应进一步向周边地区传递,在区域经济系统受到外部冲击时,通过金融工具的组合转移和控制企业风险,提高资金的流动性,从而有利于金融资源在各个区域间进行共享和交换。同时,金融集聚区内丰富的创新资源能够更好带动本地与邻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并且信息和科技进步也可以让金融机构为更大和更分散的市场提供服务,在冲击中通过金融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实现从低端分工链条环节向高端分工链条环节转换,也会带动邻近区域分工转换,从而建立具有韧性的经济循环体系。

在控制变量方面,信息化水平的系数为0.307在1%的水平下显著,溢出效应和总效应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系数分别为0.464和0.711,表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能够带动企业的资源共享、默化知识的传递,提升本地和邻近区域的经济韧性。直接效应下人力资本在1%的水平下显著,但对周边城市经济韧性的溢出效应不显著且为负值。人力资本未能预期产生正向的溢出效应可能的原因是当前人力资本作为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人力资本的争夺上,城市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中心城市吸引人力资本单向涌入,导致周边地区人才匮乏,失去了技术创新能力,进而降低了经济韧性。空间品质的直接效应、溢出效应和总效应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且均为正值,空间品质的提升一方面通过良好的基础设施吸引高层次的人才进入提升区域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技术也选择空间,在源技术带动主干技术、旁支技术的形成发展,并逐步构建产业技术体系的同时,不同的技术会依据其实现所需的资源、劳动力、信息等要素条件,选择不同的空间落脚,进而依托于该空间开展一系列生产活动,最终提升本地与邻近区域的经济韧性。对外贸易、区域创新水平对区域经济韧性也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且都通过了1%或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提高对外开放度和区域创新水平是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有效途径。

2.分区域估计结果与分析

由于区域之间存在异质性,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基础和金融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进一步将284个城市按照所属省份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区分别进行研究,如表6所示。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在直接效应下,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促进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通过了1%或5%的显著性检验,但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金融集聚对东部地区的经济韧性促进作用最强,西部次之,中部最弱。在溢出效应下,金融集聚对于东、中部地区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东部地区空间溢出效应的系数(1.064)远高于中部地区(0.471),但金融集聚对西部地区经济韧性空间溢出效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东部地区金融集聚程度的提高对提升本地和周围城市经济韧性方面要比中部、西部地区表现得更加突出,产生这种地区差异的可能原因是:东部地区作为当前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其所包含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金融集聚程度高,特别是资金集聚与辐射能力、金融风险管理水平、金融深化程度和金融产品多样性等方面远超中西部地区,同时东部地区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密集,金融集聚通过信贷约束缓解效应、资源配置效应、外部规模效应以及信息外溢效应等途径能够更好地向周围地区传递,从而带动周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而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当前阶段存在金融产业发展滞后、资本市场容量小、金融工具创新不足、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金融资源主要集中在重庆、成都、西安等区域中心城市,虽然近年来受到国家政策扶持,金融业有所发展,但整体金融集聚程度较低,未能对周边城市的经济韧性起到辐射作用。

五、结 论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系统对资金配置的合理性和效率决定了区域经济的资源配置情况,对于当前区域经济系统遭受外部的冲击或扰动更加频繁地发生,区域经济的平稳运行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本文将区域经济韧性的概念引入到金融集聚的研究中,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分析了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从全国层面来看,金融集聚不仅有助于本地经济韧性的提升,同时还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集聚的规模经济效应、网络效应进一步向周边地区传递,在区域经济系统受到外部冲击时,通过金融工具的组合转移和控制企业风险,提高资金的流动性,从而有利于金融資源在各个区域间进行共享和交换。同时,金融集聚区内丰富的创新资源能够更好带动本地与周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并且信息和科技进步也可以让金融机构为更大和更分散的市场提供服务,在冲击中通过金融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实现从低端分工链条环节向高端分工链条环节转换,也会带动周边区域分工转换,从而建立具有韧性的经济循环体系。

第二,从分区域结果来看,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东部与中部地区金融集聚程度的提升对邻近城市的经济韧性能够带来正向的溢出效应,其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金融机构与金融资源相对集中,对邻近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高于中部,而西部地区依然存在金融产业发展滞后、资本市场容量小、金融工具创新不足、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未能对邻近城市的经济韧性起到辐射作用。

因此,在充分发挥东部地区金融集聚带动作用的情况下,对当前金融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也需积极构建具备网络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集中在中心城市的金融资源难以辐射到广袤的中西部地区,亟需增强中西部地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升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水平、构建新金融产业生态圈、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完善金融配套服务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同时也要借助金融科技发展优势,通过资源整合、相互赋能,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金融科技技术输出,从而实现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建设具有韧性的区域经济系统。

[注 释]

①由于相关统计数据缺失及制度环境等差异,本文选取了30个省份(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及西藏)数据,共284个直辖市和地级城市。

[参考文献]

[1]THIRFT NIGEL.O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s[J].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1994,206-213(3):2149-2154.

[2]PORTEOUS D J.The geography of finance:spatial dimensions of intermediary behaviour[J].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1997,88(5):501-502.

[3]PALMBERG J.Spatial concentration in the financial industry[J].Ratio working papers,2012,16(7):849-854.

[4]车欣薇,部慧,梁小珍,等.一个金融集聚动因的理论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2012,15(3):16-29.

[5]REGGIANI A,GRAFF T,NIJKAMP P.Resilience: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patial economic systems[J].Networks and spatial economics,2002,2(2):211–229.

[6]BERKES F,COLDING J,CARL F.Navigating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building resilience for complexity and chan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416.

[7]FOSTER K A.A case stud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regional resilience[Z].Institute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berkeley working paper,2007:14.

[8]BOSCHMA R.Towards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regional resilience[J].Regional studies,2015,49(5):733-751.

[9]ERNSTSON H,LEEUW S,REDMAN C L.Urban transitions:on Urban resilience and human-dominated ecosystems[J].Ambio,2010,39(8):531-545.

[10]JAMES S,RON M.The economic resilience of regions:towards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J].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economy and society,2010,57(1):203-216.

[11]SHAW K,MAYTHORNE L.Managing for local resilience:towards a strategic approach[J].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2013,28(1):43-65.

[12]张振,赵儒煜,杨守云.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5):37-46.

[13]DAVIE S.Regional resilience in the 2008—2010 downturn:comparative evidence from European countries[J].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2011,4(3):369-382.

[14]CHRISTOPHERSON S,MICHIE J,TYLER P.Regional resilience: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J].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economy and society,2010,3(1):3-10.

[15]孫久文,孙翔宇.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和在中国应用的探索[J].经济地理,2017,37(10):2-9.

[16]郭将,许泽庆.产业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地区创新水平的门槛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3):39-47.

[17]朱金鹤,孙红雪.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时空演进与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20,34(2):72-79.

[18]于斌斌.金融集聚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吗:空间溢出的视角——基于中国城市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7(2):12-23.

[19]LEVINE R.Stock markets,banks and economic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3):537-558.

[20]PENEDER M.Structural change and aggregate growth[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3,14(4):427-448.

[21]MARTIN R.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hysteresis and recessionary shocks[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2,12(12):1-32.

[22]FAGGIAN A,GEMMITI R,JAQUET T,et al.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the experience of the Italian local labor systems[J].The annals of regional ence,2018(60):393-410.

[23]朱建,陈能军,刘木子云.金融集聚、空间外部性与文化产业发展——基于中国省际空间面板模型[J].经济问题,2020(7):45-52.

[24]苏晶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蔡晓芹)

猜你喜欢
空间杜宾模型金融集聚
FDI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
绿色增长效率及其空间溢出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
西部地区省域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