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的千年故事

2021-06-23 13:13习才
环球人文地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棉布棉花新疆

习才

棉花,是大自然古老又宝贵的馈赠,它“不似百花,却胜百花”。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勤劳朴实的新疆人民用自己的辛勤劳作创造了璀璨的植棉奇迹。新疆的大部地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水热同期,适宜棉花生长。经过长期的种植和栽培,新疆棉花的品质不断提升,棉铃大、纤维长、颜色白,单体价值高,马克隆值沃居全球前列,是全球业界公认的高品质天然纤维原料。

除了良好的品质,新疆棉花也具有观赏价值。无论在春夏秋三季,棉花都绝对是新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春天的棉田是翠绿色的,给深沉的天山南北增添了不少生机;夏天是棉花开花的季节,黄的、粉的、红的……棉花的花蕾与玫瑰相似,但在绿叶的衬托下,不仔细看还以为到了江南的池塘边,荷叶连田田,比起柳永词里的“十里荷花”有过之而无不及;到了秋天,从南疆的喀什到北疆的伊犁河谷,棉地里一片片雪白色,在圣洁的雪山下,采棉机的歌声涌向天边,望到最远的地方,分不清是棉花还是白云,在白色的天空和褐色的大地之间,它是第三种颜色——绝色。

古丝绸之路上棉花已经盛开千年

新疆有着悠久的植棉历史,透过洁白的棉絮细细地观察,可以看到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新疆棉花的种植史,对于了解新疆农业文化,乃至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疆棉花,起源于南亚地区,古称“吉贝”,有木本、草本两种,大约在东汉时期传入新疆。1959年,民丰县北大沙漠中发掘出来的东汉合葬墓里,出土了大批织物,其中就发现棉布裤和棉手帕。1964年,在阿斯塔那的高昌时期墓葬里,还发现了和平元年(西魏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借贷棉布的契约。

除棉布外,在新疆境内的其他考古发掘中,也有一些关于棉花及棉籽的发现,如在喀什地区的巴楚县墓葬中,发现了一些棉籽。据《梁书·西北诸戎·高昌传》记载,高昌时期吐鲁番“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诸多考古证据和史料证明,在南北朝时期,高昌(即吐鲁番地区)已有一定规模的草棉种植。

比起东疆吐鲁番和南疆,北疆的棉花种植相对较晚,根据《新疆通志·农业志》记载,元代在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附近已开始种植棉花,这也是北疆植棉最早的记载。元代初年,为了征税的需要,元朝统治者专门设立了木棉提举司,大规模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每年多达10万匹,后来又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絹、丝、棉)之首,可见棉布已成为主要的纺织衣料。元代的北疆地区是察合台汗国统治区域,今天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就是察合台汗国重要的政治中心。察合台汗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经济枢纽,在元朝晚期之前,是属于蒙古汗国的一部分。察合台境内的棉花征税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帝国的税收制度,催生了北疆种植棉花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西域的棉花开始向内地移植是在唐玄宗时期,棉花最开始仅仅作为宫廷的观赏植物。到宋朝时期我国内地才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人口的大规模增长迫切需要大量的棉纺织品,加上官方设置专门推广棉花的机构,促使了棉花种植和棉纺织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就是从这时期起,棉布逐渐替代丝绸和麻,成为人们主要的服饰材料。

元朝以后的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并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引导民众种植棉花,逐渐确立了棉花经济作物的地位。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可知当时植棉和棉纺织已遍布全国。西域也受到内地的影响,明清时期东疆、南疆地区植棉范围更为广泛。清代新疆就有“种棉皆在南路、吐鲁番已属不少,不但能供邻境,并有运人关内者”的历史。到了近代,棉花种植业也不断发展。有资料统计,在20世纪初时,新疆棉田面积已达3万公顷,产量1万吨左右。

从1.1%到87%飞速发展的新疆棉花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棉田面积为3.34万公顷,总产皮棉(将籽棉进行轧花,脱离了棉籽的棉纤维)0.51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1.1%,平均每公顷产量150千克,低于全国平均单产量。

到了五六十年代,尽管当时棉花栽培技术较为落后,抗自然灾害与病虫害能力低,棉花的种植面积、总产量、面积单产量均没有得到突破性发展,但我国现代棉纺织业却有了零的突破。1952年,“新疆七一棉纺织厂”建成投产,1980年,新疆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棉纺织加工体系。现代纺织体系的建立为新疆棉进一步生产和纺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农村体制改革放开,大量内地人民开始从事新疆棉花生产。社会也开始更加注重科技在生产中的作用,加之棉花收购价格的提高,地膜植棉技术的推广,以及化肥施用量的增加等因素,新疆棉花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1980年—1985年,总产量由7.92万吨增加到18.78万吨。这期间种植面积增加39.9%,单产提高72.4%。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新疆棉花种植发展越发迅猛。1990年新疆棉花的单产量达到1080公斤/公顷,首次高于全国的单产量。新疆开始引进宽膜植棉新技术,经过试验、示范,增产效果显著,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从1993年开始,宽膜植棉技术在全疆迅速推广,直接提升了棉花的产量。

在“八五”“九五”“十五”三个五年计划中,提出建设新疆优质棉基地。新疆棉花的优势已经十分凸显,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棉基地,也是我国唯一的长绒棉生产产区。

新疆棉花的生产能力逐步提升,适应了市场化发展需要,特别是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受住了国际价格冲击,打开了国际贸易市场。同时建立了干旱绿洲生态区良种繁育体系,大规模实施了农业节水示范工程,建立了覆盖全疆的安全生产体系,有力促进了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2014年9月,国家决定在新疆试行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简单来说,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就是指:当棉花的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按照种植面积、产量或销售量对生产者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就不发放补贴。经过3年的试点,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初步取得了成功。2017年,国家正式印发了《关于深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的通知》,决定在新疆继续深化棉花目标价格政策的推进。

“国家兜底”这一政策给新疆棉花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这种市场可期、风险共担、互联互通的棉花产业发展新机制,使棉花种植户不必担心因为市场波动会有较大的亏损,新疆棉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也逐步提高,棉花种植的产业化生态圈成熟,棉花质量稳步提升。

到2020年底,新疆棉产量就有520万吨,占国内产量比重约87%。作为我国唯一的长绒棉生产产区,新疆长绒棉皮棉单产也达到了1500~1800公斤/公顷,领先于世界水平,品质也优于世界主流的吉扎棉、皮马棉。同时在新疆的棉花加工企业达到了808家,占全国比重84%。

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产量值,从1.1%—87%的飞速发展,创造了绿洲上的奇迹,新疆的棉纺织行业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棉花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民走向新疆新疆棉花走向世界

新疆棉花今天所取得的成就,絕对不是从天而降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这种精神早就随着数千年的农耕文明融入到国人的基因。在荒漠上书写奇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代代兵团人在大漠戈壁里艰苦创业;百万棉农辛辛苦苦春播秋收;数不胜数的科研人员足迹踏遍天山南北;在未实现机械化采棉的时代,每年几十万的民工远去新疆“摘棉”挣钱……奇迹是无数人的汗水和心血创造的。

棉花种植采摘是一代代新疆人美好的回忆。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代,农业生产的抗自然灾害能力较低,“人与天抢粮”早已成为传统社会的习惯。古时候的农忙季节,即使是官僚贵族,也会参与劳动。这是西方人很难理解的,他们的贵族是不劳动的。改革开放以后,新疆棉花种植规模逐步扩大,大量的机关、学校和国企人员有偿到地里采摘棉花,新疆称之为“捡棉花”。在机械采棉普及的今天,大部分新疆棉已经不需要人工采摘,但是人们更加坚定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

棉花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新疆,现在也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由于新疆的地理区位优势,在明清时期,新疆的棉花就有出口的历史。但真正大规模出口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挣取外汇,棉花主要向苏联出口。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暂停,直到1981年,新疆才开始恢复棉花出口。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新疆棉花具有鲜明的优势,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与棉花生产相关的社会资源条件发生了改变,新疆棉花生产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呈现出逐步弱化的趋势。为解决这一困境,2014年的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工作,加快推进了棉花市场化体制改革,最终有效缩小了国内外棉花价差,降低了棉花库存,缓解了临时收储政策带来的财政负担,有利于新疆棉通过“一带一路”走向世界。

新疆棉花的种植面积迅速攀升,棉花的总产量与单产量逐步优化,经济效益也在逐步提高,惠及了数百万新疆棉农。特别是近几年来,棉花种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集约化和智能化,形成了棉花生产与棉纺织行业生态一体化,带动了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满足了新疆数千万人生计,在新疆的脱贫致富之路上起着重要作用。

此棉仅是新疆有,暖到人心只此花。一场风雨浇不灭这绿洲上的奇迹,因为它由千千万万勤勤恳恳的劳动人民书写。

猜你喜欢
棉布棉花新疆
棉花是花吗?
用棉布废料制成的环保气凝胶
医用无纺布与棉布包装材料阻菌效果的研究
雪白的棉花堡
米染染的碎花棉布裙
包在棉布里的雪糕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
新疆多怪
心中的“棉花糖”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