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智能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视角

2021-06-24 02:16徐先航
现代农村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人才需求应用型重庆

徐先航

(重庆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重庆 巴南 400056)

人工智能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人才对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重庆智能产业快速崛起,对各类型人才需求出现井喷式增长,而且需求更加精细。

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是一种指导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行动方案,需要不同开发主体共同参与实施。高校作为产业人才的主要来源,是人才开发的重要主体。鉴于此,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视角研究重庆智能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有助于科学推进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活动,持续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具有较强现实意义。

1 重庆应用型本科院校智能人才供需现状

重庆智能产业人才的主要来源是各大院校智能产业领域相关专业每年的毕业生。为便于统计分析,本文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重庆市2019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和重庆各大高校就业网上发布的2019届毕业生的生源数据为基础,选取与12大智能产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据,分析重庆智能产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

1.1 智能人才供给总体情况。重庆市2019届普通高校共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12.9万人。从学历层次来看,本科为11.3万人,占比为87.6%,研究生为1.6万人,占比为12.4%。从性别来看,男生为5.4万人,占比为41.9%,女生为7.5万人,占比为58.1%,男女生比约为0.72∶1。2019届毕业生中,智能产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有1.3万人。其中,本科生占比为97.4%,研究生占比为2.6%;男生占比为75.1%,女生占比为24.9%。可见,现阶段智能产业相关专业中本科毕业生的占比较高,重庆高校输出的人才主要以应用型为主,高学历人才供应较为缺乏。此外,相关专业的男生明显多于女生,与全市毕业生的整体情况恰好相反,说明男性更愿意选择智能产业相关专业和行业。

1.2 智能人才需求情况。重庆的智能产业发展不断提速,《重庆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2019~2022年)》提出,将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完善,建设智能产业的全产业体系,预计大智能产业的销售收入将从2018年的4 640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0 000亿元[1]。按照此规模目标,重庆人工智能产业的人才需求将由2018年的29.74万人增加到2022年的39.7万人[2],现阶段的人才供给很难满足产业需求,人才需求缺口相当大。

2 重庆应用型本科院校智能人才开发存在问题及成因

直辖以来,重庆经济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业人才培养的效果也逐渐显现。但高校人才供给不足、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存在差距仍是当前重庆应用型本科院校智能人才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人才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可归为人才培养起步晚、产业化经验及积累不足,导致人才培养速度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求。2018年后,以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专业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专项人才培养开始在重庆展开。但由于基础不稳、参与的高校数量有限,无法实现规模化培养和输出人才。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人才培养过程中与政府和企业缺少横向交流。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与政府、企业共同努力。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智能产业相关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相比明显滞后,没能形成面向市场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机制,使得智能产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不高。

3 应用型本科院校视角下的重庆智能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图1 重庆智能产业人才需求数量测算及预测(单位:万人)

3.1 科学制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是育人工作的总体设计,具有引领作用,既是教育教学工作的起点也是终点[3]。各高校在制定智能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和时代发展脉搏,立足于国家社会及教育发展需要、立足于智能产业发展的背景和满足产业未来发展的需要、立足于人才未来的服务区域发展等,将OBE、学生中心等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能力指标等进行有机融合,确保培养方案的前瞻性、科学性和适用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还应结合智能产业发展动向和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定期修正,坚持结果导向和持续改进,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框架,明确智能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式培养路线,使之符合国家、地区、产业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并全面整合现有及潜在资源,实现社会各界联合育人。

3.2 建立校政企行协同育人融合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4],已在国家、高校和企业等各个层面达成共识。但受经验、机制、条件、专业、师资等限制,很多高校的产教融合仍处于较低层次,没有形成行业、企业、学校多方融合的深度协同育人。高校要创新协同育人模式,通过灵活的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的积极性,让政府、企业、学校各司其职,形成产业人才培养的合力。一是向政府申请财政资金支持,加快智能产业相关学科高水平公共实验平台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支撑。同时,申请政府协调相关资源推动办学机制创新,探索有助于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育人机制。二是把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作为办学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5]。三是加强与企业、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引进与双向培养、课程内容规划构建、课程教学实施运作、实训基地共建共享、高质量就业平台搭建、科学研究共担共享等方面的合作,畅通信息交流和资源整合,实现专业内涵发展。

3.3 构建适配产业的复合型课程体系。智能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发展方向,对人才的综合要求较高,所需人才也涉及到多个专业和学科,形成了对智能产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型、复合型要求。因此,高等院校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时候,要从多个维度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构建适配产业发展的复合型课程体系。复合型课程体系要立足“通用+专业+行业”,从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综合课四个模块进行完善。首先,让学生掌握英语、计算机、应用写作、法律基础、创新创业等提升基本素质的公共课程和应用数学、人工智能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其次,将专业核心课程与工作岗位接轨,训练学生从事智能产业相关工作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同时,把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实现课证融合。最后,基于智能产业应用性强、学科交叉、学术与产业交叉的特点,在专业综合课程开发交叉学科课程模块,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通过全新的课程体系,培养既具有较深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3.4 完善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智能产业相关专业都是典型工科专业,应用性强,结合其学科特点和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应用人才的目标,需要全面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一是基于“岗位胜任力”要求,调整实验课程内容和形式,加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并积极推广体验式、自主式、合作式和讨论式教学形式,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为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二是依托专业引进产业,引入学校所在地行业资源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企业投资硬件设备,学校投入技术和人才的方式开展合作,为专业学生提供“准职业人”的教学、实训、考核场景,从根本上解决实习岗位数量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效果。三是结合第二课堂延伸课外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加学科技能竞赛、人文素质讲座、社团及志愿服务活动、经典阅读等实践活动,支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实习,通过实践了解社会、检验所学专业知识。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应用型重庆
重庆客APP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数读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