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社会道德治理研究

2021-06-24 02:16尚凯莉
现代农村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德治道德村民

尚凯莉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380)

1 引言

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确定了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为总方针的实施指南。由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的稳定、有序与和谐,不仅需要依托发展来推进,也需要依靠治理来实现。

随着农村改革逐步深化,各项“三农”政策不断完善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日益多元化,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村社会结构、农业经营体系以及农民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农村人口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严重,表明传统治理方式在解决新问题时捉襟见肘。农村基层治理创新是摆在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可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讨论依靠道德进行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本文将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从道德治理的维度出发,对新时代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展开分析,剖析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2 乡村社会德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乡村治理的活力得到明显提升,乡村社会也在朝有序方向发展。实行德治就是通过加强道德教化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让社会和谐稳定建立在较高的道德水平之上。在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德治相对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且对人的影响更为深远持久。因此,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可以借助道德因素的软约束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逆淘汰”的败德行为也开始显现,出现了传统乡村价值体系被打破、村民道德水平软化以及乡村文化氛围不足等问题。显然这种不同程度的道德滑坡,严重影响了乡村和谐与人们幸福感的提升。

2.1 传统乡村价值体系被打破。随着社会的进步,村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逐渐提高,村民的获得感也得到较大提升。然而,经济水平的提升并未相应带动文明程度的提高,反而带来传统价值观念被打破、责任感缺失以及家庭观念和集体观念淡漠等问题。

一方面,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日趋衰落。人口的加速流动与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使得传统伦理道德发生动摇。一些传统的优秀文化习俗逐渐被淡化,人们开始崇尚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等奢侈之风。这些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腐蚀了乡村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市场作用下的农民也诉诸利益至上。市场化、货币化成为农民显性的价值追求,孝老敬亲、乐于助人、积德行善等传统美德逐渐淡漠。熟人社会开始产生缝隙,村民的日常交往得更趋功利性,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多。

2.2 村民道德水平存在差异。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在德治中的作用越发重要。从“三治融合”的维度讲,道德水平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农村地区村民的道德水平参差不齐,抑制了德治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方面,就村民自身而言,乡村社会中的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与此同时,村民自身的经济水平、生长环境、家庭背景等方面也差异较大,因而,由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村民道德水平也就高低不同。另一方面,从外部条件来说。村规民约形式单一,内容笼统,且多数乡规民约往往是以口头形式存在,缺乏规范性文本,尚未用“村言村语”约定行为规范。此外,乡村的乡规民约也属于差异化存在的事物,并且对其理解与解释也因人而异,因此村规民约的多样化使其道德规范功能大打折扣。

2.3 乡村文化氛围不足。乡村社会的发展使得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普遍提高,但在部分乡村地区,乡村文化活动少、文化氛围不足的现实与农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尚有较大差距,因而也给一些迷信、愚昧、腐朽等思想遗留了滋生的土壤。

一方面,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性不高。农闲时节的村民娱乐方式大部分限于打牌而非参与文化性娱乐活动,村民间的矛盾和引发冲突的可能性加大,导致乡村优秀文化发展缺少传承与发扬者。另一方面,政府所提供的硬件设施不足。一段时间以来,政府部门忙于发展经济,将财政资金主要用于经济性产业而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对文化基础设施以及活动经费和精力投入较少,文化场所建设相对不足。

3 乡村振兴视域下健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对策

德治是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着力发挥道德支撑作用是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因此,理应充分发挥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在以德治村中提升治理能力。通过传承优秀文化,增加乡村文化活动,从而营造讲道德、讲文明的良好氛围,有利于不断提升村民的精神文明水平,塑造淳朴文明的社会风气。

3.1 传承优秀文化。文化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孕育产生的,而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影响着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因此,结合新时代背景需求,加强德治,应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首先,发扬优秀农耕文化。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古为今用,深入挖掘其精华,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和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其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和民间手艺的传承和发展,发扬红色、孝善和生态文化的现代价值,潜移默化地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农村社会的自治和法治提供道德支撑。

3.2 完善文化基础设施。随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乡村文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速度较快,多数村部都修建了供人们娱乐或锻炼的器材,但依然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对文化基础设施的需求。为此,首先增加村民文化活动设施,为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加大投资力度,持续推进乡镇文化娱乐广场、体育健身设施等惠民工程,确保村村都有文化活动场地。其次加强对现有文化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对已建成的文化基础设施要落实专人进行规范管理,确保基层文化设施的可持续使用;提高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真正把乡村文化活动场所打造成村民的精神家园。

3.3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一般而言,德治及其规约在乡村社会最容易被人们所接纳,因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文化氛围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提高人们有效参与乡村治理的情感基础,注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农村治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是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开展以“德”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弘扬乡村社会正气。例如,开展“乡贤”“孝贤”“好家风”“好人好事”等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发挥新乡贤及模范典型对村民的教育和示范作用。二是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通过定期开展戏曲大赛、才艺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为农民日常生活增添色彩,也可以熏陶其精神世界而营造德治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德治道德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荷叶礼赞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