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汉字而寻找

2021-06-24 11:01强雯
书屋 2021年6期
关键词:摩崖石门栈道

强雯

研习书法的人,绕不开字帖《石门颂》。尽管《曹全碑》、《张迁碑》等汉隶帖更有书法普及性,但各种版本的《石门颂》图书依然层出不穷,它的出现更像是《伊索寓言》相对于《克雷洛夫寓言》的意义,《山海经》相对于《镜花缘》的启蒙,理解了这一点,清末民初的金石文字学家杨守敬“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一语,便蔚然可服。

有时翻看典籍,墨重笔逸,一代汉碑,会觉得那是一个遥远的年代,而当我在汉中市博物馆看见这款原碑时,恍惚竟不能把它和我日常临摹的碑帖联系起来。

但它真的存在,近在眼前。

汉中,在《华阳国志》中是浓墨重彩的一方地理,其中专有《汉中志》。汉中因汉水而得名,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发源于市域宁强。公元前611年,楚国在汉江中游的安康设汉中郡(辖今安康、汉中);东汉初,郡治迁入本地后仍称汉中,沿用至今。这里历史深厚,是连接巴蜀和关中的重镇之地,出土文物众多,尤其是梁山石器、城固县青铜器的大量出现,更表明渊源深远。

今日之汉中显得陈旧、灰扑,这片名为“西北小江南”的城市,却没有突飞猛进驶上现代化城市的高速路。2020年夏天的汉中,街道布局杂乱,树木遮天,充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气息。书画、金石、茶叶的店铺拥挤密匝,优哉游哉的老板并不急于招揽生意。然只要一步入汉中博物馆,浩荡王气便迎面而来,汉字、汉文化的根系在这里灼灼闪现。

隶书石刻占据了汉中市博物馆的大部分空间,触摸它们有一种“我乃汉人”的骄傲。在重檐门牌下,一块块镶嵌在砖墙中的隶书,厚重、结实,“将卒百余”、“溃败开百里之外”,即使断章取义,也能感受到汉碑传达的力量。

汉碑是适合抚摸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潮汐涌动,那一刻人会感到时空的奇妙,我真的置身在这汉代人的方块字中,它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端庄动人又如梦似幻。

《石门颂》也是凭借这股神奇之力,从遥远的临摹典籍中走了下来。

《石门颂》原碑藏身在石门十三品陈列室中,黑压压的石碑顶天立地,气势巍峨。这十三品原本是在褒斜古道上雕刻的书法作品,又称汉魏十三品,是十三件著名摩崖石刻的合称,乃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0年,因“褒斜到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原地興建石门水库,原物不得不被淹没,作为遗产抢救,十三块精品摩崖石刻才从原地搬迁至汉中博物馆。如今,它们一块块地被玻璃隔离,精心保护。

以物睹史,艰难险阻之气还在石岩上摩挲、反复。褒斜栈道,不过是在历史上屡坏屡修的政权之路。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南褒北斜,两岭高峻,中为褒水所经。春秋开凿,秦时已有栈道。”

褒斜道南端起点是褒斜镇,从镇上出发,经由褒斜栈道,一直向北,经由陕西太白县,那里风光无二,是真正的秦岭深处,最后到达陕西宝鸡市眉县斜谷村。过往的仕官商贾、文人墨客,在饱览胜迹之余,记事咏物,抒怀为文,在褒斜栈道的崖壁上留下痕迹,世代不绝,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摩崖石刻。考古证明,在石门故址的石刻有一百零四种,仅石门内壁就有三十四种,上自汉魏,下至明清,其中十三种汉至南宋时代的石刻出类拔萃,蜚声中外。

战国中后期,褒斜道沿途出现了栈道。汉武帝时,数万人对其进行了大规模修筑,自此以后,历代累加修整,使其维持着南北的畅通,成为穿越秦岭的一条交通大动脉。北魏之后,栈道逐渐被碥道代替,民国时期改造为宝汉公路,褒斜古栈道逐渐冷清,但其巨大的工程、设施,在古代交通史上仍旧称霸,号称奇迹之一。

东汉建和二年(148),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石门内壁西侧。歌颂了东汉汉顺帝时的司隶校尉、犍为(今属四川乐山)人杨孟文“数上奏请”修复褒斜道的事迹。这十三品中,最为有名的自然是《石门颂》,整块摩崖通高二百六十一厘米,宽二百零五厘米,题额高五十四厘米。秦汉时期的书法作品高古、浑厚,如朴实之人齐齐整整,却又力大无比。《石门颂》多用圆笔,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体势瘦劲,飘逸自然,素有隶书中的草书之称,是汉隶中的精品佳作,清代书法家张祖翼称“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作为石门十三品中最重要的一品,《石门颂》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它除了是书法作品外,它也是地方小传,交通史书。

“高祖受命,兴于汉中。”《石门颂》中写道:“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氏焉。后以子午,途路涩难,更随围谷,复通堂光。凡此四道,垓隔尤艰。”讲述的是汉高祖刘邦从汉中起家,如何艰难行阻,创建王朝的历史。

《石门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与河南上蔡县的《郙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成为汉代颂体代表作。从宋代的欧阳修到清代的翁同龢都对《石门颂》劲拔纵横的书法风格进行过点评。

除此之外,其他几品石刻也很珍贵。比如第一品《大开通》是朴拙的古隶,是由小篆向隶书过渡的书体,通篇蕴含强烈的变之意,形成了现存最早的东汉摩崖石刻;又如第十品《石门铭》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魏书的法度尽显其中。“衮雪”、“石门”、“石虎”等,虽各自只有两个字,但皆自成一品。“衮雪”一品高六十七厘米,宽一百四十八厘米,字径三十五至四十六厘米,左侧刻有隶书“魏王”二小字。相传是曹操来到褒斜古道,眼见褒河激流,心有所感,赞其为滚雪而书,但有特意省略其三点水的偏旁,增添了传奇色彩。在历史上,曹操确实于建安二十年(215)和建安二十四年(219)曾两度到过汉中,似乎增加了这个传奇的信服度。不过,后世也有学者提出落款系生造之举,举证书史载曹操善草不善隶云云,虽如此,历代文人书家大多选择相信此乃曹操手迹,也会在这两个隶字中久久揣摩。

物是物非,人是人非,大概也如《石门颂》中所语,“途路涩难……复通堂光”。

看过博物馆的石碑,再去旧日的褒斜古道,会发现那里涛声哗然、两岸幽然黯绿的植被一望无垠,似乎在那尽头,可以通往秦汉王朝,那王朝没有湮灭,只是在另一个维度里。

这里也是“烽火戏诸侯”中的主角褒姒的故乡,她的传说一直延宕在青石板路上。8月的天空或晦或暗,毫无征兆地突降一场暴雨,淋得人无处躲避,小卖部里一碗方便面救急,我们揣测雨瀑与绿林中的艰涩,好在两个小时后大雨骤停,没有雨后天晴。

密不透风的白云笼罩四下,阴郁、沉积、前后左右不得要领,褒斜古道用现实风景还原迷雾重重的战争之径。

原来位于崖壁上的古栈道不复存在,它长久地淹没在褒河里。在原古道的西侧,重新构建了一道栈道,取名为石门栈道,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些水,风有一阵没一阵地刮过,水波微澜,天地恢宏。有导游戴着“小蜜蜂”隐隐呜呜地解说栈道历史,没付钱的我们听不清楚,字与词淹没在石门水电站的泄洪声中。

三国时期的铁马兵戈,血腥荼毒之威,岁月的碎片,如江河的粼光不时闪现。那些曾经在褒斜古道上演绎过的传说,似在江底低低吟唱,烽火戏诸侯、三皇袛车出谷口、武王伐纣蜀为盟、武丁开道……两岸的苍翠沉静,吞咽着历史中迂回复杂的细节。

猜你喜欢
摩崖石门栈道
栈道暮色
石门二十四景
西狭颂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汉中石门十三品
“南行唐北界”摩崖石刻考察图辑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玻璃栈道,玩的就是心跳
石门茶产业简介
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