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种纸上风景》前言

2021-06-24 11:01周朝晖
书屋 2021年6期
关键词:风景文字日本

周朝晖

曾经一度旅居日本,时间长达六七年,是迄今为止生涯中最长的一次远行。少年不识愁滋味,远游不思归,学习不同的语言文化,走过大大小小的山川和街道,品尝过不同滋味的饮食,结识交往各种异乡人,也在日复一日的颠簸漂流与试行错误中独自成长。只是,漂浪之中,也曾隐隐预期今后会对这一段的生活进行清算和整理,因此我延续了学生时代就养成的写读书笔记和记日记的习惯,如实记录我的读书、起居、行走,还有各种各样的邂逅和感铭。这一刻,首先是为了整理、清点自己,以便在忙乱颠簸中寻找平衡点的疗愈需要;还有一个就是出于表达的潜在诉求。不过,待到我将这些整理出来时,已是经年之后了。

收在本书的三十九篇习作,大多采自我近十年来发表在《书屋》、《寻根》、《书城》、《藏书报》、《厦门文艺》等报刊和新媒体上的文字。这些习作内容驳杂,写作跨越时间也不短,能将这些散乱的文字结集在一书的唯一理由或许就是主题都与日本有关,大略从阅读、行走、史事钩沉和园艺趣味几个方面談论日本的历史文化与当下。应该指出的是,无论是读书行走或观察求索,不仅带有浓厚的“私家”性质,最终也都以文字的形式传达出来,所以展示在读者面前的,也许是一种纸上的日本风景。

第一辑的“闲读的余墨”,是一组十来篇与日本“书事”有关的随笔文字。我喜欢阅读,无论是在漂流岁月还是归国至今,阅读已经深深嵌入我的日常。无论境遇如何,只要身边有本称心的读物,有一个能安心静读的角落,总能令人找回心如止水的感觉,眼前的一切也随之变得赏心悦目起来。说来在日本生活,阅读可以算得上成本最低的爱好,但这种读书生活在身上留下的印记之深,甚至与今天的趣味和表达依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我记忆中日本的书事,无论是居处附近的掩映在古木中的大宫市立图书馆,社区书店里物美价廉又唾手可得的文库本,还是文京区神田神保町的旧书店一条街等这类令人流连的阅读环境,应该算得上客居中最令人心旷神怡的片段之一。收在本辑中的文字中浮光掠影写了日本的书事,个中既有当下日本读书实况的观察扫描并试图对背后某种因素进行推究,也有我之后某个文本或作家的体验和感受。日本是公认的读书大国和出版大国。这种现象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源于一种非常久远的传统和人文积淀,这或许可以用“书香社会”这一近年来频繁出现在我国社会文化领域中的名词来描述。书香社会,最终指向的是“富而有礼”的理想社会,对于当今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的中国人民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虽然目前依然任重道远,但仍然值得我们为之付出努力。“由大量爱读书的读者构成书香社会的深厚土壤,读者——出版业——市场——作家等几个环节才能实现良性循环,也才能支撑起一个读书大国。这是个漫长的渐进过程,非几代人不间断的递进累积无法奏效”。一个书香郁馥的日本,也许能给予我们参考和借鉴。读,然后知不足,具体到个人的阅读,完全是一种“野狐禅”式的读法,非常驳杂,既谈不上系统,也没有明确的领域方向,所以在学问上至今没有什么长进。只是这个过程实在是非常自由舒畅,一切都由着喜好趣味来。有时,随便翻翻中被书里某个无关紧要的人或事,引发求索兴味,凭着几缕线索求诸与之有关的文献资料或事迹,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牵扯出一连串的故事,就像晋太元中的武陵渔户一样,从一个小小的入口进去,看到一个别有洞天的世界。

第二辑“纸上的风景”,记录的是在日本行走的一些游踪片段,只是这些文字,我本意不想将它们归入纯粹游记或纪行类文字。我在日本居停时间不短,归国后因为工作的关联性,也曾频繁往来日本,拜大公司平台所赐,活动半径大大超过我在日本的范围,到过的地方确实有不少,但我很少写过纯粹意义上的游记,主要是我觉得在影视纪实手段、网络资讯和图文传输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游记文字在传达体验上已经很难获得优势,起码在我是这样。我所记录的风景,其实更多的是某种阅读的延续。我想以多年文本的阅读和多年在日本各地行走踏查的体验为基础,对我多游历过的日本风景做一番历史文化上的考察。在阅读某书的过程中,被故事的舞台或者留过作家踪迹的地方所吸引,而前往踏查体验。有些纯属于个人的情感所系。这些文字,其实也是一种叠立在纸上的风景,因为交融着文本、作家的故事与情感,而与纯然的地理风景在意义上关联已经不大了,是一种心头山水。其实所谓的风景也是相对的。它固然是一种自然地理的客观存在,是以山水景物或自然界某些元素与人文社会的景观所构成的景象,因此成为人们欣赏与观照的对象。但,如何看待山水风光,也就是所谓风景观,则是人类独特的认识自然的结果,是人对自然景物进行体察、鉴别和感受的能力。因此,风景也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还包含人们对它的诠释与运用,由此获得了一种文化上的意义。当今美国艺术学者W·J·T·米切尔对风景的定义是:“风景不是一种艺术类型而是一种媒介,风景是以文化为媒介的自然景色。”这句话,也在暗示人们在观赏、诠释风景时所应有的心态。风景属于可见的事物,也属于不可见的事物。它既是地理的,自然的,是属于客观存在的物质层面;但同时也是记忆的,文化的,也和精神层面相交集。自然存在和精神文化交集的地方,或许才是风景的核心并构成了风景的另一种现实。这个风景观,或许也可以作为观照日本的一种方式。

第三辑的“私家日本史”是读史随笔札记,试图从一些零碎琐屑的边角料,去追寻、再现某段历史中的人和事,或阐发事件背后的文化意味。我喜欢读史,九十年代东渡扶桑,赶上兴起于八十年代的历史文化寻根潮流——“江户热”的余波。生动活泼的历史书写与展示,挽救了我因生硬呆板的教科书所败坏的历史阅读胃口。我第一次知道被斥为“日本封建社会最后阶段”的江户德川幕府时代这么生动有趣,十几年前在写作琉球历史文化的系列文字时,我有意试验一种历史现场与史料钩沉梳理相结合的历史随笔写作方式。承蒙《澎湃新闻·私家历史》栏目责编于淑娟老师的谬赏,邀请我为栏目撰稿。每篇四五千字,几年来大概刊发了二三十篇。读了一些书,又有机会亲临某个历史现场,踏查观览之余,产生一些联想或感慨,或针对某一个问题,有了另一角度的发现,就随性写下来,东鳞西爪,不成体系,类似一些历史边角料或碎片。更由于纯属于个人兴之所至的随笔,本人又并非出身日本史研究领域,所以是不折不扣的“私家日本史”。

第四辑“草木皆文章”写我在日本观察的花草树木,旁及日本人的草木情结。我小时候就爱栽花种草,热衷于购读莳花种树之书,或许得自读农大的母亲的熏染。后来到了日本,见到了很多孩提稔熟的花木,也能见识到了很多日本特有的植物和相关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日本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下的岛国,四季分明,是以植物的生长,不同季节都有长得非常繁茂美丽的花草。因为湿气重,空气中弥漫着蕴氲水汽,所以花卉草木看起来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之美,这形成了日本人喜欢含蓄、暧昧、余情缭绕,不喜欢直露的审美倾向。在日本生活期间,一方面惊叹园艺花草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另一方面感受到植物花草在生活文化中的水乳交融。花草树木,原本是没有情感和社会学意义的,但它们一旦与社会历史以及文艺创造主体的人生经历相融合,就会被赋予情感色彩与时代变迁的含义,因而具有了审美的功能与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草木也可以作为了解一种文化,一种民族性格的媒介。

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了解一种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观照角度。了解日本也不例外,知晓的途径有无数种。我书中所写,只是从个人出发的“解读”,限于水平和视域,难免浮光掠影,甚至由于术业不精出现错谬,结集成书问世,求其友声的期待之外,更有求教于读者方家的用心。

猜你喜欢
风景文字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黄金时代》日本版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