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职业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21-06-24 18:14刘青
考试与评价 2021年5期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企合作课程体系

【摘 要】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职业学校要主动对接企业,转变教学内容、教学场景、教学形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主动适应企业岗位需要。本文研究校企合作模式的职业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旨在提升新时代职业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职业学校  校企合作  课程体系

一、当前职业学校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 当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无法真正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新时期的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当前专业课程体系多为学科课程体系,辅以部分单项技能训练,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简单实践技能的掌握,忽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新时期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迫切要求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过程主要体现为“做事”的过程, 是完成职业实践任务的过程。能力本位观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门类、结构、内容及其组织、实施和评价的确立,决定着课程开发的程序和方法;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职业性。因此,应该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技术实践知识,并通过设计实践性问题, 从中引申出理论知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培养学习者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为学习者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主要反映在课程内容及其组织上。在职业教育中,项目课程是一个案例化的学习单元,它把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情境结合在一起,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模块化是基于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形成的,是通过相对较大和完整的项目实现的。它的基本思想是综合,即以典型的产品或服务为载体来获得对知识、技能和态度关系的综合化理解。

2. 目前课程研究脱离生产实践一线,未能做到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开发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我们发现:用人单位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有课程设计无法适应企业和用人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要摒弃理论性过强、不能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部分,要着重培养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知识与技能点。邀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开发建设,真正做到校企合作,构建以“岗位实境,学做合一”为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开发研究,从而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校企合作共同建設课程体系的策略

职业教育的办学初衷,就是为企业培养好用的人,企业的参与,是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企业的用人需求只有企业自己最清楚。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要按照“企业说了算,学校来执笔”的原则来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构建,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一定要有来自企业一线的行业专家参与制订,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讨论、制订以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牢牢把握下面三个关键流程,以确保课程体系来源于企业,对接岗位标准,符合企业需要。

1. 严格按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流程实施,充分发挥企业和第三方的作用

学校评估企业确定可合作,评估企业工作人员能合作之后,由学校、企业共同提出要求和需求,并报专指委审核其合理性。经专指委审核合格,则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公共基础课课时计划并报审核,再确定专业核心课课时计划并报审核,再确定岗位课程课时计划并报审核,最后形成课时计划草案并报审核。专指委审核合格的进入下一个流程,不合格一律退回再次研究。课时计划草案交学校、企业独立进行一审,合格的由学校企业联合审核,合格的再交专指委终结性审核,形成定案,上报备案并组织实施,在流程中不合格的均应返回上一组继续审订修改。实施中进行评价,合格的可继续实施,不合格的应交由学校、企业联合再审再改。

2. 课程体系开发要以岗位用工标准为依据,发挥行业专家的实践经验优势

由企业提出用工标准、基础岗位和发展岗位,确定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分解完成每个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最后将所有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合并成学习模块,从而最终形成课程体系中的校企合作核心课程。 将形成的课程体系交由行业协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估解读的准确性与可行性。对符合国家要求、行业标准和企业需要的方案开始实施课程综合化,对不符合的则要求重新研究分析。

3. 课程项目化要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对接企业岗位要求

课程项目化是指在开发方案形成后,企业师傅和学校老师共同对企业岗位和课程内容作出分析,形成以岗位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化课程,并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核合格的可以实施,不合格的重新进行分析。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对不合格的重新分析,对达标的可继续实施。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论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属性[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2):9-10.

[2] 李朝军.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 模式对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启示[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133-135.

作者简介:刘青(1969—),男,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

猜你喜欢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关于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及教学方法探讨
让管理更有效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疏与堵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