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入馆教育初探

2021-06-25 11:02闫俊午蒋夏鸣
文教资料 2021年7期
关键词:图书馆大学生

闫俊午 蒋夏鸣

摘   要: 高校图书馆开展入馆教育是发挥教辅职能的集中体现。本文分析了上海杉达学院图书馆入馆教育的现状,探讨了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入馆教育方式方法和机制问题的改进思路,旨在明确高校图书馆在学校的定位,更好地发挥图书馆服务育人的职能。

关键词: 图书馆   入馆教育   大学生

高校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是为读者提供文献服务和情报服务,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力保障机构。作为读者学习、交流的主要场所,其在大学生求学经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图书馆又是广大学子的第二课堂,具有灵活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点,如何向读者推广图书馆的海量文獻资源,使之能够被读者广泛利用,入馆教育尤为重要。入馆教育能够充分体现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不但能使广大学子熟悉和了解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资源,而且能培养和增强大学生利用文献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拉近读者与图书馆的距离。

1上海杉达学院新生入馆教育现状

1.1上海杉达学院图书馆的基本情况。

上海杉达学院是于1992年6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部分教授发起创办的全日制民办大学。1992年8月,经上海市高等教育局批准筹办,1994年2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正式建校;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置为上海市第一所民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同年,上海杉达学院图书馆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杉达学院图书馆由金海校区图书馆和嘉善校区图书馆两个馆组成,分别在2013年和2014年先后进行了改建,图书馆逐渐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过渡,不同于传统图书馆“重藏轻用”的状况,改建后的图书馆集藏、借、阅、网于一体,不仅收藏了海量的文献资源,还注重打造舒适的阅读空间。至2020年10月,上海杉达学院图书馆的实际使用面积达到2.24万平方米,收藏的纸质图书有158余万册,中外文全文数据库17个。

1.2入馆教育的必要性。

上海杉达学院实行“2+2”和“1+3”的教学模式,即所有大一新生都将在浙江省嘉善校区学习生活一年,部分专业学习生活两年,之后再前往上海浦东校区继续学习深造,因此,嘉善校区作为大一新生大学生涯的始发站,图书馆自然而然地承担起每年约4000名大一新生的入馆教育工作,使大学生会用图书馆、勤用图书馆,将图书馆变成大学生求学生涯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因为学校教学模式的特殊性,学生们必须逐渐适应往返嘉善和上海两校区,为此,两个校区的图书馆在装修风格上尽可能保证一致,两馆在文献资源的选择和读者服务方面都尽可能相一致,所以,入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是为了让学生消除因为转移校区而带来的陌生感。

高校学生来自全国不同的地区,许多欠发达地区的中学并没有设置图书馆,这一现象会导致大一新生对学校图书馆所提供的各项服务知之甚少。即便在一些发达地区的中学设有图书馆,也会因为中学时期学业繁重,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堂教育已经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的知识需求,导致学生对图书馆并无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组织集中的入馆教育有利于培养图书馆读者群,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1.3目前上海杉达学院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的方式。

1.3.1线上推广

通过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交互平台开展线上入馆教育,注重向大学生宣讲图书馆的义务和读者权益,让大学生了解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和举办的主题活动,诸如“教师荐书——大一必备学习宝典”“大学生必读好书推荐”等,同时将大学生在使用图书馆时可能遇到的问题,用短视频的形式在交互平台上滚动,以此向读者展示上海杉达学院图书馆的馆舍环境和收藏的文献资源。定时利用“问卷星”投票平台制作有奖问卷,收集大学生使用图书馆时最关注的问题,使图书馆能够及时掌握读者的需求,在为读者解惑的同时,进一步帮助图书馆完善读者服务工作和文献服务工作。

1.3.2线下体验

在大一新生刚刚到校时,线下入馆教育主要由工作人员组织读者分批分次参观图书馆,使之进一步了解馆舍的布局、馆藏资源分布、可供使用的设备等。学生对于图书馆文献的依赖度随着上课和作业任务明显提高,因此,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如何从图书馆海量文献中检索所需的文献就是入馆教育的目的之一。针对此情况,嘉善校区图书馆制作了图书查询指南的宣传卡供读者取阅,按宣传卡内的操作提示,能利用图书馆配备的图书定位系统找到所需文献。

1.3.3组织讲座

在入馆教育阶段,图书馆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也很难在短时间内使每一位读者掌握使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技巧,需要利用讲座形式对一些读者进行补充教育。目前杉达学院图书馆的做法是利用每学期初的行政部门见面会,以此为契机,将入馆教育融入其中,准确地向读者介绍馆舍设施和布局、文献资源建设和利用及图书馆的特色。同时,图书馆在学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帮助下,为每个班级举办一次入馆教育讲座,介绍图书馆的情况。

1.4上海杉达学院图书馆新生入学教育取得的实际成效。

1.4.1成为大一新生自主学习的首选场所

经过改造的现代图书馆为读者创造了舒适的阅读环境,上海杉达学院图书馆已实现校园网全覆盖,并且面向师生免费使用,馆内现有公用电脑近200台,同样免费使用。在带领新生读者参观图书馆后,日均入馆人数维持在1200人左右,尤其在课余时间,图书馆经常座无虚席。成为新生们学习、讨论的首选场所及除了教室以外的第二课堂。

1.4.2图书馆资源得到广泛利用

通过对图书查询指南的普及,借阅量在短期内出现剧烈增长,图书流通量变大。借阅量最大的图书主要集中在与公共课程相关的H语言文字类、O数理科学与化学类及休闲阅读方面的I文学类、K历史和地理类。

1.4.3建立了人数庞大的读者群

在移动阅读普及化的背景下,上海杉达学院图书馆读者服务平台上线,将检索、续借、挂失等服务,包括借阅规则、开放时间等入馆教育内容等都集中在微信公众号中。通过公众号,信息可以直接传达到每个用户的手机终端,极大地提高传播效率,降低了传播成本。这种近乎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既帮助图书馆了解读者的想法和需求,又让读者了解并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吸引了一大批读者成为公众号用户,为图书馆建立起人数庞大的读者群。

2.上海杉达学院新生入馆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模式单一,趋于形式化。

上海杉达学院图书馆曾定制了印有文献检索指南的圆珠笔及宣传卡,在新生报到日发放,在前期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到后期會发现仍然有许多读者不知道如何查找使用。这样的模式偏向于消极式的等待服务,趋于形式化。形式缺乏亮点难以吸引读者眼球,导致普及性不够。短期内虽然借阅量明显增长,但是这些图书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归还图书馆,读者虽然掌握查询资源的方法,但是缺乏筛选和甄别技能,不能精准找到真正需要的资源,授人以鱼但没有授人以渔。

2.2周期短,未能常态化。

新生报到初期,由图书馆馆员开展信息素养课程等入馆教育活动,但是因为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对于专业尚未有清楚的认识,再加上不懂如何主动获取所需知识,短短一次教育并不能给大部分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入馆教育活动未能成系列化、常态化。类似活动主要集中在新生报到的九月至十月期间,往往到了第二学期入馆教育就没有了完善的长期计划,稍显停滞。

2.3缺乏多部门联动机制。

缺少与学校兄弟部门,如团委、学生处等的联系,入馆教育和推广出口少。如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活动由各部门各自开展,各成一派。尽管这些活动有各自侧重的主题和特色,但由于各主办部门的专业性不同,活动的影响力比较局限又互相交叉,如图书馆与团委同时开展“微书评”大赛,图书馆更注重专业性,团委更注重趣味性。

3.完善上海杉达学院新生入馆教育的几点建议

3.1创新教育模式。

“填鸭式”教育对于读者来说是索然无味的,教育内容很快就会被遗忘。一些荐书活动中的内容是馆员自认为读者需要的,读者看不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导致荐书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入馆教育模式应该更具趣味性,尽管传统的实地教育、讲座等效果不尽如人意,但并不能完全放弃,在此基础上可以多利用科技手段和网络优势,比如图书馆公众号、手机图书馆等,丰富入馆教育的途径。也可设计网上问卷测评,听取读者对入馆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开展主题月活动、主题书展,如红色书籍展、地方特色文献书展等。设立奖项,评选榜样,激励读者进入图书馆、使用图书馆,如阅读之星评选、微书评评比等。线上线下结合,以图书馆特色为切入点,形成特点鲜明的入馆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使用图书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教育模式要随读者的变化不断更新,更多地倾听读者的需求,了解读者的特点。

3.2时刻与读者沟通,形成常态化工作。

按照往常在新生报到后短期内完成入馆教育的工作,很容易造成未来工作的重复性。通过对往年入馆教育工作的总结,我们发现在新生报到初期,读者最关心的是馆藏资源的分布和开放时间等基础问题,在报道后的两个月左右,读者会向馆员提出更多的检索需求及关于电子资源的咨询。入馆教育不应仅在新生入学最初的阶段,而应作为一项长期工作,贯穿学生整个大学求学时期。明确并丰富入馆教育内容,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合理层次化教育内容,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用多种手段始终与读者保持沟通,线下面对面,线上公众号,将入馆教育工作纳入常态化工作。

3.3多部门联动,研究读者所需,满足读者所求。

与兄弟部门联系,寻求他们的帮助,有效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与团委或学生社团合作举办读书节活动,更清楚地了解读者的喜好,举办读者喜闻乐见的活动,知识性得以满足的同时更具趣味性,使活动更受读者欢迎。寻求学生处的帮助,招募一定数量的志愿者,参与到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中,经过馆员的专业培训后上岗,可以在公共场合向来访人员介绍图书馆,或在个人生活中为身边的读者答疑解惑,为图书馆反馈来自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使图书馆与读者联系更紧密,进一步增设学生与图书馆联系的渠道。

4.结语

入馆教育要与时俱进,找准当代大学生对图书馆的需求,及时调整入馆教育形式,加大入馆教育力度,发挥好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承担服务育人的职责,利用图书馆海量的文献资源,帮助大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进一步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吴惠茹.基于体验式学习的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新模式[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21(02):74-78.

[2]王倩,刘翔,黄志强.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平台的研究和建设[J].图书馆学研究,2010(04):18-21.

[3]陈靖,郑宏.普通高校新生入馆教育方法新探[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3):95-98+52.

[4]廖丽艳.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J].晋图学刊,2009(04):39-41+52.

[5]刘湘雯.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高校图书馆的作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2(02):85-88.

[6]宋迎瑞.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的现状与改进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40(09):66-67+82.

[7]陈爱秋.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的设计与实践[J].科技资讯,2020,18(14):178-179.

[8]马花如.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模式探析——以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0,38(03):101-105.

猜你喜欢
图书馆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图书馆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