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渗透、三方融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探讨

2021-06-28 00:52唐新梅苗丽林震廖哲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体系

唐新梅 苗丽 林震 廖哲

【摘 要】本文针对广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校内创新创业实践空间不足、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提出“双向渗透、三方融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思路,并论述具体的构建路径:设置“通—专—选”三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多链条演练”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营造“思创融合、以文化人”的校园文化氛围;完善“校—院”两级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内修外引”提升创新创业团队师资水平。

【关键词】双向渗透 三方融通 创新创业教育 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7-0040-04

高校是培养知识密集型人才和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重要力量,担负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主动面向广西“14+10”千亿元重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广西创新发展“九张名片”等重大战略与工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把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创新创业技能提升贯穿于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构建了“双向渗透、三方融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创新创业人才,为服务广西供销合作联社综合改革、助力脱贫攻坚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拟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广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广西部分高校如广西师范大学、河池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等成立了“创业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率先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就广西高校整体水平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仍不够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如下问题。

(一)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

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广西高校纷纷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规划中,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考虑并开设了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创新创业课程,有些高校在学生实习前的大三或者大四开设,也有些学校在大二或大一开设。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广西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仍不健全,存在课程不够全面、与专业教育融合不畅等问题,未能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二)校内创新创业实践空间不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搬迁至郊区,距离合作办学的“企中校”“园中校”越来越远,导致学生在企业或在园区实践机会减少。很多高校尽管加强了配套实训场所建设,新建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等,但在创新创业教育上配置的实践条件和资源依然相对滞后,校内的创新创业实践条件难以满足越来越多有创新创业需求的学生的需要。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广西高校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大都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尤其是职业院校。相关数据显示,创新创业教育高级人才匮乏,“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偏低,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践及创新创业的经历,产品(技术)创新引导能力和创业指导能力较为薄弱。

二、“双向渗透、三方融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思路

为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办学实际,于2016年9月开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双向渗透、三方融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双向渗透”即在专业教育和德育两个方面都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整合校内外人力资源和创客(孵化)中心实践资源等,把教学项目和真实创新创业项目融为一体。在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过程中,配置校内外“双导师”协同指导学生运行创新创业项目,更大范圍地培育和发挥学生专长,让学生能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服务社会,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德育工作中,强调文化熏陶育人功能,发挥文化涵养创新创业精神的作用。“双向渗透”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

“三方融通”即把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创新创业实践,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发挥创新创业服务管理效能,为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活动及竞赛的开展提供支持,使得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相互促进并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三方融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如图2所示。

三、“双向渗透、三方融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设置“通—专—选”三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潜在的创新元素、创业元素,构建专业探索与实践体验并举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确保“通识课—专业课—选修课”三级课程都涵盖创新创业课程。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依托专业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孵化“新技术”“新服务”“新成果”“新机遇”“新企业”等,把专业教育中的“新”“创”走深走实。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有商贸流通专业群、电子商务专业群、服装服饰专业群、旅游服务专业群、财会金融专业群等五个专业群,由此,学校将创业学、营销学、商品学等课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在各个专业群统一部署。同时,在不同专业群设置与创新创业紧密联系的“专业+创新创业”核心课程。例如,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网络营销课程,服装专业开设图形设计课程和服装销售课程,烹饪专业开设中餐设计课程等,强化学生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上,为开阔学生视野、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开设商务谈判、新媒体运营等课程供学生选修。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在教学资源方面,结合专业特色,与企业协同,设法将企业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注重运用移动互联网、App等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性、参与性,多渠道提高课程资源开放度。此外,选取部分特色课程录制微课,建立线上教学资源库,拓展学习空间。

(二)构建“多链条演练”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一是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打造校级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等。建立大学生创客(孵化)中心,下设“农产品流通服务中心”“桂菜基地”“少数民族服饰基地”等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注重与人工智能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深度学习、自主研发、协同创作、将科研产品转换为商品(服务)的需求。此外,在图书馆走廊开辟阅读区,放置大量创新创业读本,方便师生阅读。

二是依托创客(孵化)中心,设计“递进式”项目,充分发挥各级创新创业竞赛促进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效能。过去的创新创业教育过于注重创业能力和创业机遇的挖掘,忽略了创新思维的训练,此次改革更注重创新、创业思维的训练,构建了“多链条演练”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如图4所示),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互联网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竞争意识提供有利环境。同时,设置“课程学习—文化浸润—实践锻炼—竞赛展示—项目实战—办企业”学习路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立“产业学院”,将创新思维、创新创业能力融入技术技能培养全过程,设置“方向班”“项目班”“创业班”等不同班级,开展社区电商项目、文化创意项目、跨境电商项目等。校内外“双导师”以项目为载体,把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基本导向,将以师带徒式的指导方法和问题教学法相结合进行因材施教。按照任务实施流程给各项目组布置任务,发布评判标准及参考案例,并在实施过程中提供指导及帮助,有序推进教学过程。

(三)营造“思创融合、以文化人”的校园文化氛围

首先,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才能顺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因此,将大学生德育渗透在学生培育的各个环节。一方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强调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都是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取得的重大成果。另一方面,在所有课程中融入德育元素,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等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此外,设计一套“思创融合”的主题班会课,将“家国天下”的情怀、勇于创新的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诚信做人诚信经商的信念等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传达给全体学生。

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重视文化熏陶、陶冶功能,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环境和氛围中获得进步。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和社团,协会和社团的成员在导师的指导下,依托创客(孵化)中心、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施项目。通过校园广播、校园融媒体、校园宣传长廊等媒介宣传“创新创业明星”,树立典型,助燃全校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此外,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将创新创业知识辐射到班级、社团,全面激活学生创新创业的因子。

(四)完善“校—院”两级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健全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机制,确保“制度、机构、人员、场地、经费”五到位。一方面,设立校级和二级学院(系部)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并真正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建设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服务,为创新创业教育向创业实践转化提供便利。当前各级各地举办的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活动越来越多,师生创业实践、创业项目也逐渐增加,运用信息服务平台能对这些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把握项目“设计—孵化—比赛—实践”各阶段情况,以便进行科学引导和评价。

(五)“内修外引”提升创新创业团队师资水平

探索“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渠道,面向更多企业单位,选拔人才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通过协同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情况等提升创新创业师资团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一方面,鼓励校内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和各类培训,修炼内功。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如SYB创业导师资格证等;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并为之提供资源;支持教师参与国外学历及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项目,全方位提高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依托合作企业、优秀校友库等资源,甄選部分专业知识扎实、创新开拓能力突出、管理及沟通交流能力优秀的人才,兼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打造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不断丰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构成,构建全方位、全通道、层级递进的人才资源库,定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交流和研究,将研究成果反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融合创新”为重点,以“实践育人”为抓手,以优质信息平台服务创业实践,孵化一系列有特色、有亮点、有生命力、有市场效应、能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项目,构建并实践“双向渗透、三方融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丰富了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教学和研究成果,能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文彪,龚芳海,叶亚芳,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融合实施路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3).

[2]蒋梅玲.广西高职院校面向东盟地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福建茶叶,2019(5).

[3]武毅英,杨冬.近20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J].现代大学教育,2019(4).

[4]游晓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建构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11).

注: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三融通带动一循环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2019KY1482);2016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圈构建与实践”(2016MSZ012);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创客理念的网络广告课程教学改革”(GXHZJG2017B13);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引领创新研究与实践”(20JDSZ3049)

【作者简介】唐新梅(1982— ),女,广西资源人,硕士,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与建筑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技术、创新创业教育;苗 丽(1982— ),女,山东临沂人,硕士,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林 震(1965— ),男,广东梅州人,硕士,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职业教育国际化;廖 哲(1978— ),男,广西凤山人,在职研究生,广西商贸高级技工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德育、体育。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