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莽夫,真英雄

2021-06-28 10:16杨洁
文理导航 2021年16期
关键词:比较阅读水浒传史记

杨洁

【摘 要】本文在学生课堂疑问的基础上,通过教师不同阶段的不同阅读教学体验,说明教学理念的不断嬗变中会引起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阅读感悟的不断变化,旨在将《水浒传》中塑造的李逵、鲁智深的形象与《史记》中塑造的樊哙形象进行群文比较阅读勾连,突出樊哙忠、勇、忍、智的形象特点,感受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

【关键词】《史记》;《水浒传》;比较阅读;人物形象

《史记·项羽本纪》记述了项羽一生的经历及其成败的关键,歌颂了项羽的英勇善战和他在灭秦过程中的功勋,揭示了他性格上的缺点和政策上的失误,充分地表现了他这个悲剧人物的主要特征。

除此而外,节选部分《鸿门宴》还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自《史记》诞生之日起,分析人物形象的文章就层出不穷,在此笔者主要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樊哙这个卫士的重新认识。

第一次执教《鸿门宴》时,笔者对人物的分析基本上采取贴标签的方式,让学生记住刘邦的善于用人,项羽的刚愎自用,张良的足智多谋,范增的急躁自大,樊哙的粗中有细,项庄的剑术不精等,这是尚未进行语文课程改革的“双基”时代。

到了新课程实施后的三维目标阶段,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以自主阅读、合作交流为主,学生在文中寻找自己的依据,对樊哙的形象认知除了粗中有细,还有勇敢、忠诚等优秀品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凝练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学习任务群等理念,笔者在引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将群文阅读的理念渗透其中,“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学习“樊哙闯帐”这段文字时,一个学生认为这段文字似曾相识,但说不清是描写李逵还是鲁智深,那到底是李逵还是鲁智深呢?

这个问题一经提出,激发了同学探究的兴趣,于是笔者布置学生课后阅读《水浒传》的相关篇章,找出描写李逵和鲁智深的片段比较阅读。

学生呈现的阅读结果如下:

对李逵相关故事的描写,不管是沂岭杀四虎、打死殷天锡、还是斧劈罗真人,都有一句“一怒之下”,再加上他的鲁莽缺乏主见,因而成为直率粗鲁大汉的代名词,下面以《水浒传》第五十二回《李逵打死殷天锡,柴进失陷高唐州》为例:“众人却待动手,原来黑旋风李逵在门缝里都看见,听得喝打柴进,便拽开房门,大吼一声,直抢到马边,早把殷天锡揪下马来,一拳打翻。那二三十人却待抢他,被李逵手起,早打倒五六个,一哄都走了。李逵拿殷天锡提起来,拳头脚尖一发上。柴进那里劝得住。看那殷天锡时,呜呼哀哉,伏惟尚飨。”李逵一时性起,打是打痛快了,却把麻烦留给了柴进。这就是《水浒传》中塑造的鲁莽不计后果的胆大无谋的李逵形象。

对鲁智深相关故事的描写,学生印象最深的就是选入初中教材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其中鲁提辖打镇关西的动作“按、踢、踏、打”和心理描写,精当传神:鲁达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有了入的气,动掸不得。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这段文字给后世读者留下了一个嫉恶如仇、胆大心细的鲁智深形象。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司马迁对樊哙的描写。鸿门宴上,范增举所佩玉玦示意项王无果,于是又心生一计让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足智多谋的“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沛公的骖乗,从“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和后面沛公相机而逃时的叙述可以看出,此次共赴鴻门的还有夏侯婴、靳强,纪信等人,那为什么张良单找樊哙商量?仔细分析那就是源于对樊哙实力的信任。

樊哙尽管地位低微到没资格进入宴会,只在门口等待,但他仍时刻关心沛公的安危,“今日之事何如”脱口而出足见其对沛公的担忧,当得知沛公所处形势紧急时,他主动要求“请入,与之同命”,这时一个忠诚的、机警的卫士形象便出现在我们面前,充分显示了樊哙与刘邦生死与共的手足连襟之情、君臣之谊,这份情谊让项伯之流汗颜无比。

樊哙当然不是为沽名钓誉而做秀的政治投机者,他是言必出行必果的坦荡君子,有他的行动为证,他孤身带剑拥盾闯军门、侧盾撞卫士,以致“卫士仆地”,接下来的描写更是让人目瞪口呆,“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瞠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就连以“力拔山兮气盖世”自夸的项王,乍见樊哙金刚怒目之势也不禁高度戒备“按剑而跽”,这一微妙的动作,是项王内心惶恐、惊慌的不经意流露,同时也是对樊哙威猛形象的有力衬托,这时我们很容易想到李逵或鲁智深,但这种联想仅仅是因为其外在表现的相似,如果继续阅读,我们定会为樊哙的智慧叫好,而这种智慧,是鲁智深远不及的,更别说李逵了。

项王赐卮酒,赏彘肩,赞其壮举,当部下呈上“斗卮酒”“生彘肩”时,有研究者认为这是项氏集团内部矛盾的表现,可我觉得这也可以看作是项羽部下对樊哙的试探及激怒,换做李逵,面对如此具有羞辱性的行为,一定会抡起大板斧,杀他个天昏地暗,就是鲁智深,恐怕也会有愠怒的表现,可是樊哙因救沛公心切,他忍辱负重,看穿阴谋而不揭穿,镇定自若,坦然处之,“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虽然也有研究者认为“生”是“全”的误写,但我更愿意接受“生”字,常人看着难以接受的生猪腿,屠夫出身的樊哙却等闲视之,全部接纳,这在项羽眼里全被看成是英雄胆色、豪勇气概的表现。因为项羽是军人出身,属于不爱读书的一介武夫,而对樊哙的这股狠劲和胆色很难说不英雄相惜。

行文至此,太史公笔下的忠、勇、忍的樊哙形象已初具雏形,但这绝不是樊哙的全部。

当樊哙赢得项王的惺惺相惜时,他瞅准机会,说了一段与沛公对项伯的说辞相似度高达95%的话,虽是先前沛公语言的重复和补充,却使在乎别人看法、秉“义”行事的项羽因内疚而放松警惕。他先数暴秦之残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接着夸沛公之功劳,“先破秦入咸阳”;再表沛公之大德,“封闭宫室,还军灞上,以待大王”,后责项羽之蒙蔽,且不论樊哙说词中的真假,单是从项王竟“未有以应”来看,足见樊哙这一粗犷外表下隐藏的睿智和善辩。在沛公攻破函谷关进入咸阳,面对无数美女和珍宝“意欲留居之”,樊哙首先劝谏,张良再次劝谏才使他很快清醒过来,还驻霸上等待项王,最终沛公在鸿门宴上没有授人以柄,此等种种足以证明樊哙不是庸碌之辈,具有政治家的谋略,和李逵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在沛公借口如厕伺机逃跑之际,为了不落人口实,他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是刘邦真的不知怎么办呢还是另有隐情,聪明智慧的樊哙怎能看不出其内心深处的真实意图呢?他当机立断,说出了“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样正中沛公下怀的体面话,解开了刘邦思想上的包袱。《鸿门宴》中沛公共3次说到“为之奈何”,前两次说这话时,我们感受到他在处于劣势时虚心讨问对策的真诚,可在第三次说这句话时,沛公狡诈、想将罪责推给别人让别人买单的心态似乎暴露无遗,逃跑时他让诸将步行,自己独骑,最终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这一切都因为樊哙舍生忘死的斗争,隐忍不发、机智巧妙的应变。

尽管沛公考虑自己更多一些,樊哙仍对他死心塌地,忠心耿耿,最终位极人臣,虽差点因高祖听信谗言而被杀,但最终侥幸躲过一劫,这也是对这位集忠、勇、智、辩于一身的臣子的最佳褒奖。

结合上面的比较评析,我们可以看到樊哙的形象和李逵、鲁智深形象的差别。《史记》用较短篇幅叙写“樊哙闯帐”这一片断,用精炼笔墨叙其言行举止。然而,在这短而精的笔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樊哙,他竭忠尽智,忍辱负重,能言善辩,勇而有谋,是伪莽夫,是真英雄,为后世的人臣树立了典范。即使在今天,樊哙身上的一些优秀品质也能给我们很大启示 ,经典作品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委会编.史记[M].中华书局

[2](明)施耐庵.水浒传[M].岳麓出版社,1970

[3]《中学语文教学》1990年第9期

[4]《咬文嚼字》2016年第2期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比较阅读水浒传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明清两朝为何查禁不了《水浒传》
漫画史记
半斤八两
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四大名著,如此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