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政教育如何应对互联网文化带来的冲击

2021-06-29 03:48刘海先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1年52期
关键词:网络文化思政教育挑战

刘海先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每个普通人可以更便捷的获得各种文化产品。自媒体的兴起,使得个人能更好地表达自我。但同时,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在形成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产品、思想观点,未成年人很难理性的思考进而做出正确的取舍,这些都给我们的思政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关键词: 思政教育      挑战    网络文化

互联网文化给青少年带来的不良影响

1.互联网的“知识快餐”导致青少年的低智化

在互联网不这么盛行的时代,学生的知识主要来自于书本阅读和老师的讲授。书本阅读具有连贯性而非碎片式,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和做事的专注度。对于书本的知识你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才可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而老师是经过选拔的专业的教育人员,在给学生教授课程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也在无形中传授基本的价值观。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快餐”具有碎片化的特征,很多的“互联网知识”其实更多的是事实,而非知识。“事实不等于知识或能力,且互联网上的“事实”有时甚至不是事实。在围绕已确立知识的争论中,互联网如同炮火支援,不断投掷随机的、不连续的信息,“震聋”了所有参与讨论的人并使理性讨论灰飞烟灭。”未成年人价值观尚在形成中,在互联网大数据的“精准定位”和“疯狂投喂”之下,未成年人“吃到”的更多是信息垃圾,而非有用的知识。

此外,“互联网语言”逻辑简单,缺乏深度。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汉语的源远流长,诗经的古韵,唐诗宋词的风骨,在互联网时代,被年轻人抛诸脑后,只剩几句用谐音和字母各种拼凑起来的简单词汇和句子。被互联网“喂”大的年轻人,正逐渐丧失深度学习的能力,并且呈现出认知的低智化和单一化。

2.“网络偶像”带来的扭曲价值观

2021开年,某公司出品的一档男性选秀节目成为热点话题。该节目几位选手手持自己书写的新年祝福向观众问好,但由于书法拙劣,引起广大网友的强烈质疑。这样水平的选手居然要成为“偶像”,那我们对于“偶像”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不仅如此,参加唱歌节目的选手站在台上的只会嘟嘴卖萌,而对于音乐的基本常识都不甚了解,参加表演比赛节目的演员对于比赛所作的唯一准备就是给自己加油打气。这些只有初中学历的所谓“偶像”仅仅因为有着不错的外貌就被我们的未成年人狂热追捧。马克思指出: “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作是伟大的人; 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但是,在浮华的互联网风气之下,金钱、容貌成为年轻人的价值取向,而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勤劳、节俭、为公、为民等观念正逐步被侵蚀,我们的价值观层面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自媒体又被某些人称为“草根媒体”。“草根媒体”给每个人提供了表达自己的渠道,同时也被当作一些人的获利手段。为了博取关注,一些自媒体人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重油重盐等垃圾食品,吃的多、吃的怪成为这些人的流量密码。

自媒体文化的兴起,使得往日的“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变为“点对点”的传播方式,传播更迅速,更多样,但是传播主体素质的参差不齐,造成很多社会乱象。不论是牺牲身体健康来博眼球的主播还是发表不良言论的主播,无一不传达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

二、思政课堂如何应对不良网络文化带来的冲击

1.要用“接地气”的方式去弘扬“高大上”的內核

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由于中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学生很难把自己生活实际和课本理论进行有机结合,而互联网上的“段子”“小视频”等大都是一些“接地气”的生活片段,内容浅显易懂。两相比较,学生难免更倾向于娱乐化更多的网络而非一本正经的课堂。所以思政课堂也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转型,用“接地气”的手段去弘扬“高大上”的内核。

在这个“直播带货”、“短视频”、等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的时代,思政课堂也可以利用这些新媒体让思政老师不再是一个“政治宣传员”,而化身为一个“短视频”博主,充分发挥网络时代信息的便捷性和可获取性,为学生“带货”最新最有趣的案例。例如,一个人的表情被做成表情包在社交网络上大量转发,普通人可能只是基于好玩有趣的心理去传播这样的图片,但是回到我们的思政课堂上,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的则是整件事情中的法律问题,看似喜感的表情包在网上大量转发是否侵犯到当事人的权益?如果构成侵权的话,那是否每个转发的人都要承担责任?法不责众是否正确?中国人的权利意识还有哪些路要走等等。这样一个看似有些戏剧性的热点话题,经过我们思政课堂的升华,就解读出了不一样的“高大上”内核。所以如何打破传统思政课在学生心中的刻板印象,让学生燃起对这门课的兴趣,在不放弃思想教育这个主旨之下,我们的教学手段要紧跟时代潮流,做到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扎实的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帮助学生有更好的课堂体验,从而达到更好的思想教育的目的。

2.思政课堂可以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形成对不良网络文化的“降维打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历史发展中走过来的,如果没有对历史的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没有根基。” 我们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相适应,与当下思政课堂相适应,既保留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又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其时代性,使我们的中学生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优秀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我国的古典服饰,从汉唐到明清,中国传统服饰历经千年,几经变迁,汉唐的雍容大气,宋元的清新淡雅,明清的精美华贵,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都可以作为我们的思政教育素材。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老师还可以结合如今中外社交网站兴起的“汉服热”来分析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原因,从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关系来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热”的背后本质上是我国国力的强盛,国家的富强带动了文化的繁荣。

胡政阳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思政课亲和力»一文中说“在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过程中要坚持内容为王、理论为本。”对于传统文化的取材,我们应当坚持内容为王,用优质的、高尚的内容去回应拜金的、低俗的网络文化,形成用优秀传统文化对劣质网络文化的“降维打击”。

3.思政课堂要注重实践性。

思政课堂要注重实践性,切忌过于理论化,要以理论指导实践,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很多时候,学生排斥和抗拒的并不是理论本身,而是教师说理的方式以及这种理论在与现实碰撞时产生的某种不适应性。” 所以,思政课要用事实说话。例如,在讲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深入农村去实地调研,切实感受农民生活的变化,可以采用个案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国家对于农民农村的扶贫政策,把课本上的抽象理论对应到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一件件实在的事件中,从而做到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当然,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避免形式主义,防止“去理论性”与“泛实践性”倾向”。

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快速转型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观点在激烈的碰撞。不同的文化、价值观随着全球的人口流动而正面交锋,旧的秩序在瓦解,新的秩序正在形成,如何守好我们的意识形态阵地,如何在急剧变革的社会中重建我们的价值观,是全社会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兴则国家兴,培养拥有优秀品德的青少年既关乎青少年个人的成长,也关乎民族兴衰,所以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我们的思政课堂一定要紧跟时代潮流,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德行兼备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网络文化思政教育挑战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浅议网络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