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神经内镜手术与传统开颅手术的效果比较分析

2021-06-29 06:35沈锦明
医药前沿 2021年12期
关键词:开颅血肿脑出血

沈锦明

(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 泰州 225500)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具有起病较急、病情严重、进展迅速和预后差等特点,在所有急性脑血管中发病率较高,常由于脑实质突发性出血,使得大量血肿块集聚于脑内,使得患者颅内压升高,进而对其他神经组织造成压迫,导致不同程度的脑损伤[1]。高血压脑出血好发于基底节区,以中老年人为高发人群,患者多表现为病变对侧偏盲、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等症状,如无法得到及时治疗,可致死。目前,临床多采取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获得确切疗效[2]。本次选取4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高血压脑出血应用神经内镜手术与传统开颅手术的临床效果报道见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4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纳入标准:(1)均有高血压病史;(2)均经头颅CT确诊为脑出血;(3)发病后48 h内入院;(4)临床资料均完整;(5)均知情,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疾病者;(2)中途退出者;(3)合并脑干功能衰竭者;(4)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5)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6)合并颅内多发性出血者;(7)动脉畸形或动脉瘤引起出血者;(8)存在手术禁忌证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24例。入组病例中,对照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55.29±4.18)岁。观察组男15例,女9例,年龄38~77岁,平均年龄(55.87±4.01)岁。对比两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开颅手术治疗,于CT下对血肿部位进行准确定位,选取近血肿处作切口,骨瓣开路后采用吸引器,对血肿块进行彻底清除;针对活动性出血者,采取电凝止血,并依据患者实际病情,行骨瓣减压治疗,缝合切口后放置引流管。

观察组行神经内镜手术,于CT下定位血肿部位,于血肿最厚处作为穿刺点,作以小切口,切开头皮后行颅骨钻孔,应用铣刀铣开形成骨窗,再将硬脑膜剪开,对血肿腔进行穿刺,拔出内芯,将观察镜插入,若内镜下观察血肿块呈现胶冻样,采用吸引器将血肿块彻底清除;若内镜下观察血肿块呈现固态,先采用活检钳将其夹碎,后采用吸引器对血肿进行彻底清除;应用止血纱布覆盖于血肿腔壁,固定骨瓣后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情况、并发症、预后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治疗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和住院时间。

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颅内感染、消化道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后:随访3个月,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短期预后:(1)Ⅰ级:死亡;(2)Ⅱ级:卧床昏迷,大小便失禁;(3)Ⅲ级:重度残疾,需他人照料日常生活;(4)Ⅳ级:轻度残疾,可自我照料;(5)Ⅴ级:生活完全自理,学习及工作能力恢复良好。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前后,依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分42分,评分高低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比[3]。

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前后,依据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共计10个项目,总分100分,评分≤20分为完全依赖,评分介于21~40分为重度依赖,评分介于41~60分为中度依赖,评分介于61~99分为轻度依赖,评分100分为生活自理,评分高低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比[4]。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情况对比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更短,血肿清除率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情况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情况比较(± 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h 术中出血量/mL 血肿清除率/% 住院时间/d观察组 24 1.64±0.78 116.25±86.54 89.67±7.25 12.11±5.16对照组 24 3.75±0.85 478.64±175.15 80.41±7.24 16.34±7.12 t 8.960 9.087 4.427 2.356 P 0.000 0.000 0.000 0.022

2.2 两组短期预后对比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短期预后效果较好,Ⅳ级17例(70.8%),对照组仅10例(41.7%),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短期预后比较[n(%)]

2.3 两组并发症对比

与对照组比较(33.33%),观察组(4.17%)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n(%)]

2.4 两组各项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和BI评分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更低,BI评分均更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更低,BI评分更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各项评分比较(± s,分)

表4 两组各项评分比较(± s,分)

BI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4 25.03±3.5810.01±1.1247.99±5.1581.52±7.95对照组 24 25.28±3.4216.78±2.0748.05±5.0465.34±6.12 t 0.247 14.091 0.040 7.900 P 0.805 0.000 0.967 0.000组别 例数NIHSS评分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较高,基底节区是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占比高达60%~70%。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一旦发病,脑实质内血液将产生毒性反应,出血后1 h内就可出现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机械损坏,且占位效应导致的颅内压升高会引起脑血肿和脑疝,进而造成继发性损伤,致残致死率极高。因此,早期彻底清除血肿,减轻继发脑损伤,是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关键。以往,临床多用传统开颅手术,可有效清除血肿、抑制出血并降低颅内压,适用于已存在脑疝或血肿较大患者。但该种术式创伤性较大、术后恢复期长,且并发症较多,易并发感染,诱发重要脏器血容量不足,而术中过多牵拉对正常血管组织可造成鼻塞,进而加重患者神经功能损害,不利于患者预后改善[5]。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神经内镜被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可弥补传统开颅手术不足。

本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更短,血肿清除率更高,观察组短期预后更好,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治疗后NIHSS评分更低,BI评分更高,提示高血压脑出血接受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提高血肿清除率,改善患者预后。究其原因,神经内镜可提供广阔视野,利于深部暴露,以减少观察死角,同时建立起微创手术通道,可快速清除血肿,且创伤小,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此外对血肿周边组织无牵拉、反复压迫等损害,可减少并发症情况[6]。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可有效清除血肿,减少并发症。

猜你喜欢
开颅血肿脑出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