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心理护理在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06-29 06:35余丹丹
医药前沿 2021年12期
关键词:荨麻疹活动度皮肤

余丹丹,苏 琴

(广安市人民医院综合科 四川 广安 638000)

荨麻疹属于临床最为常见的慢性皮肤相关疾病,其中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最常见,目前针对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1],进而引起病情的迁延不愈,且治疗后容易复发,对患者及其家庭均带来严重负面影响[2]。慢性荨麻疹典型的皮损主要以皮肤的隆起样红斑疹为多见,伴有明显的瘙痒症状,多数患者皮疹在发病后48 h内消退,如皮疹发展超过数月,每周发作次数超过2次者归为慢性荨麻疹范畴,其对患者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更为明显[3],同时因皮肤瘙痒后抓挠等而引起皮肤破损,进而合并感染,迁延不愈而瘢痕形成,对患者的皮肤完整性等美观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心理功能障碍[4]。故本研究选择2018年1月—2020年8月广安市人民医院综合科的慢性荨麻疹患者80例,行强化心理护理,旨在探讨强化心理护理在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8月广安市人民医院综合科收治慢性荨麻疹患者80例。纳入标准:诊断明确,荨麻疹病程在2年及以上,签署入组同意书;排除标准:诊断为其他类型皮肤疾病、免疫系统原发性疾病、恶性肿瘤、语言和(或)听力障碍、精神疾病、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18~40岁,平均(23.2±1.1)岁,病程2~10年,平均(5.1±0.3)年,合并皮肤破损者15例;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18~40岁,平均(23.3±1.2)岁,病程2~10年,平均(5.0±0.3)年,合并皮肤破损者16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合并皮肤破损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理护理,主要为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进行心理护理,及时发现异常心理状况并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具体皮肤护理干预上主要在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根据瘙痒程度,给与心理护理,药物治疗等,并告知患者避免抓挠而导致皮肤破损所致感染发生,建议患者在洗澡过程中应用碱性药肥皂,避免加重病情,治疗过程中注意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的发生并针对明确心理障碍者实施针对性处理。观察组则实施本研究强化心理护理干预,首先大量查阅相关资料,总结目前国内外关于慢性荨麻疹心理护理的相关知识更新,并将其指定呈宣传手册、录制抖音等形式,并建立微信群,进行健康教育宣教,促使患者及其技术对慢性荨麻疹做到充分了解,提高治疗信心,减轻患者心理负担。随后由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时对患者进行荨麻疹活动度评分及患者心理状况评估,并在此过程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交流,结合患者的文化程度、了解能力、家庭背景、医疗费用来源、性格特征等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并针对患者存在的特征性护理问题,进行全科护士交班讨论,针对处于皮损、瘙痒状态患者,通过转移、暗示、鼓励等多种心理护理干预方法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减少并发症发生。针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休克者,首选告知出现神经源性休克与感染性休克的可能性,在积极做好心理护理干预同时,减少患者原发疾病的治疗,缓解其临床症状,减少和避免可能发生的感染性休克出现,对于发热及面色潮红者,则积极配合医师治疗,及时发现不适,早期就诊提高治疗效果。最后可为患者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促使其相互之间留取联系方式,交换相互的治疗心得,分享相关治疗经验,更好的减少疾病诱因,提高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变化,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7 d荨麻疹活动度评分变化,统计两组干预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

1.4 评定标准

焦虑、抑郁评分通过汉密顿焦虑(抑郁)量表进行,其中焦虑量表总分最高27分,≥7分临床诊断为焦虑状态,抑郁量表总分最高29分,≥14分临床诊断为抑郁状态;7 d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SA 7)总分最高42分为荨麻疹最严重危及生命状态,总分低于7分提示正常,总分高于28分提示荨麻疹病情严重,以上评分在患者获得相关干预4周后,连续7 d对其每天病灶的风团数、瘙痒情况进行统计。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皮损消退时间和瘙痒消失,7 d荨麻疹活动度评分等计量资料用(± s)表示,检验方法为t检验,干预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和护理满意度等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不良心理指标比较

干预前不良心理状况中的焦虑指标及抑郁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不良心理状况中的焦虑指标及抑郁指标得分均低于干预前(P<0.001),且干预后不良心理状况中的焦虑指标及抑郁指标得分低于对照组(P<0.001),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心理指标比较(± s,分)

表1 两组不良心理指标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焦虑 抑郁观察组 干预前 40 21.1±1.1 26.2±1.1干预后 40 6.3±0.2 12.1±0.3对照组 干预前 40 21.0±1.1 26.3±1.0干预后 40 15.2±0.8 17.9±0.8

2.2 干预4周后患者7 d荨麻疹活动度评分比较

干预4周后,观察组7 d荨麻疹活动度评分为(11.8±1.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1±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50,P<0.001)。

2.3 两组干预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比较

干预期间观察组出现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休克出现、发热出现和面色潮红出现的总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比较(例)

3.讨论

慢性荨麻疹属于皮肤科较为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与体内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反应[5],进而导致大量组胺释放为基础,引起真皮血管的扩张、血浆外渗等而引起皮肤风团出现、瘙痒症状的发生等。在发病过程中IgE所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本人为是慢性荨麻疹发生的重要关键因素,相对于正常人群,患者机体IgE水平显著升高[6]。目前临床上针对慢性荨麻疹治疗的主要方法为西替利嗪等H1受体拮抗剂抑制组胺释放[7]。同时有研究提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机体免疫力显著降低有关,心理护理则被认为对改善患者免疫力有一定促进作用[8]。

本研究慢性荨麻疹患者,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况情况发现干预后两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干预后焦虑和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针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实施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可较快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观察组7 d荨麻疹活动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最后干预期间观察组出现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休克出现、发热出现和面色潮红出现的总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实施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可现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本研究观察组加强心理疏导,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有重要价值,符合当前“生物-心理-社会”新型医学干预模式,更好地发挥护理干预的科学系统作用,促使患者从根本上认知其所患疾病,结合文化程度、了解能力、家庭背景、医疗费用来源、性格特征等进行综合干预,制定并完善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个体化强化心理护理方案。

荨麻疹,尤其是慢性荨麻疹为临床十分常见的慢性皮肤疾病,主要以皮肤及黏膜的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引起皮肤局部的风团形成并水肿等改变,多数慢性荨麻疹均由急性急性荨麻疹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演变而来。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显著负面影响,但目前针对慢性荨麻疹的护理上经验尚有待增加。通过本研究的总结发现:针对慢性荨麻疹行强化心理护理在逆转不良心理,缓解临床症状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荨麻疹活动度皮肤
第二层皮肤
皮肤“出油”或许就能减肥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高频超声在皮肤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我爱洗澡,皮肤好好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39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42例
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对TKA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