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与开放手术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效果对比

2021-06-29 06:35张长青
医药前沿 2021年12期
关键词:根钉椎弓椎体

张长青

(武汉市江夏区中医医院骨科 湖北 武汉 430200)

胸腰椎骨折属于常见骨科类型,在脊柱骨折中占50%左右,是指在外力作用下骨质破坏,椎体压缩影响脊柱生理稳定性[1]。多数患者是由高能量损伤导致,如意外车祸、高空坠落等,老年人因骨质疏松,在跌倒、滑倒后易发生。目前临床治疗主要采取外科手术方式,旨在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开放手术内固定为经典术式,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够恢复并重建脊柱正常序列,但手术需广泛剥离、牵拉椎旁肌,极易损伤软组织及肌肉组织等,出血量大,术后并发症风险高。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以复位满意度、固定良好、安全性高等优势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本次以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评估传统手术及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7年5月—2020年4月收治的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并予以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男女比24:16,年龄最小62岁,最大78岁,平均(69.58±2.62)岁。研究组40例,男女比26:14,年龄最小61岁,最大79岁,平均(69.75±2.79)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纳入对象均临床体格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无神经功能损伤,有明确的手术指征;(2)获取医院伦理委员会支持(批号:20183693);(3)事先告知患者家属研究内容及风险性,获取同意及配合。排除标准:(1)凝血机制异常者;(2)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健全者;(3)合并骨代谢性疾病者;(4)认知、精神、意识障碍者;(5)合并严重骨质疏松者及其他严重并发症者;(6)病理性骨折者;(7)临床资料残缺,无法配合及中途脱离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行开放手术内固定。予以患者全麻,取俯卧位,以正中棘突入路,做手术切口10~13 cm,皮肤逐层切开,将椎体棘突、椎板、横突、关节突充分暴露,于伤椎上下2个椎体椎弓根依次置钉,在C型臂X线透视下确认位置,使用连接棒纵向安置并撑开、固定,复位塌陷伤椎,透视满意后连接棒固定,创面冲洗,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术后给予抗感染。

研究组: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患者全麻,取俯卧位,在C型臂X线透视下,伤椎上下椎体椎弓根在体表做标记,做纵向切口1.5 cm,从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分离,到关节突和横突,于椎弓根投影外缘以内倾10~15°角进行穿刺,到椎体入骨质2 cm,在透视下,针尖在椎弓根投影中未从内侧皮质穿破,将内芯撤出,插入导丝,取出穿刺针,沿导丝置入椎弓根,在C型臂X线透视下确定螺钉位置,连接置棒器,用撑开器进行复位,最后予以固定。术后予以常规抗感染。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

在手术前后测定患者患者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

疼痛程度:以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评估,对比术前、术后1 d、术后1周、出院当天VAS评分[2]。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采纳SPSS 23.0统计予以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

研究组较对照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更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s)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s)

组别 例数 手术用时/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引流量/mL研究组 40 58.21±12.73 105.38±21.38 0±0.00对照组 40 74.23±16.25 286.25±45.17 183.52±39.36 t 4.908 22.891 29.488 P<0.01 <0.01 <0.01

表1(续)

2.2 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

治疗前两组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均显著改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对比(± s)

表2 两组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对比(± s)

组别 例数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研究组 40 59.36±10.43 92.15±3.38 19.26±5.25 4.51±1.53对照组 40 59.21±9.32 91.78±2.86 18.72±4.13 4.05±1.33 t 0.067 0.528 0.511 1.435 P 0.946 0.586 0.610 0.155

2.3 VAS评分

研究组较对照组术后1 d、术后1周、出院当天VAS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VAS评分对比(± s,分)

表3 两组VAS评分对比(± s,分)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 d 术后1周 出院当天研究组 40 7.25±1.84 7.88±0.64 3.71±0.62 2.81±0.55对照组 40 7.12±1.46 8.16±0.52 4.72±0.76 3.58±0.54 t 0.350 2.147 6.512 6.318 P 0.727 0.034 <0.01 <0.01

3.讨论

胸腰椎骨折为临床多见骨折类型之一,主要致伤因素有高处坠落、交通事故、重物砸伤等。人体脊柱是躯体重要支撑结构,发生胸腰椎骨折后脊柱结构完整性遭到破坏,因此临床主要治疗原则是解除脊髓压迫,修复并重建脊柱正常生理结构并恢复稳定性,改善椎管容量,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3]。以往临床多采取开放手术内固定治疗,中后入路,可以改善患者脊柱生理弯曲度、椎体高度,但术中需广泛剥离、牵拉椎旁肌,肌肉、组织造成缺血性损伤,且容易损伤患者脊神经后支及周围血管网等,使肌肉韧带复合体稳定性遭到破坏,因此术后出现肌损伤、肌无力等并发症风险大,且术后疼痛明显,进而影响手术治疗效果[4]。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及完善,在外科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得到广泛应用,整个手术过程是在C型臂透视机的引导下进行,可以准确定位,提高手术精准性,降低对患者的损伤;术中无需大量剥离脊柱旁肌肉、关节等,避免关节突、椎旁肌肉、横突过分暴露,可经肌间隙钝性分离皮下肌肉隧道,较为宽松,以免造成椎旁肌及脊神经机械性损伤,且方便置钉,在保护脊柱稳定性的同时,大大节省了手术时间[5]。此外,该术式减少对椎旁肌黏附在棘突的切断及术中牵拉损伤,可最大程度降低对患者的损伤,手术出血量少,疼痛轻,且发生腰背肌黏连等并发症风险小,便于术后患者早期离床活动,促进腰椎功能的早日恢复[6]。研究结果如下:研究组较对照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更优,术后1 d、术后1周、出院当天VAS评分更低(P<0.05);治疗前两组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显著改善,且治疗前后对比(P<0.05)。由此可证明,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相比开放手术内固定治疗,在减轻患者损伤、缩短手术用时、降低疼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可促进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早期恢复[7]。此研究结果与学者张鹏等[8]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由此可证实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具有显著的优势,能提高手术安全性,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其经济压力,获取满意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采取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相比开放手术内固定,可减轻对患者的损伤,降低术后疼痛感,以便于术后腰椎功能早日恢复,故可应用。

猜你喜欢
根钉椎弓椎体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后路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效果观察
探讨经皮微创与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超声检查胎儿半椎体1例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浅议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护理
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联合活血祛瘀汤治疗胸腰椎骨折13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