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佛渡壶”的造型设计与佛学意境*

2021-06-29 08:07王香勤
陶瓷 2021年5期
关键词:佛学佛教文化茶道

王香勤

(王香勤紫砂工作室 江苏 宜兴 214221)

紫砂壶文化相传至今已有久远的历史,技艺工作者们紧跟时代的潮流精益求精,创作出风格迥异的紫砂壶。紫砂壶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载体,可包容多元文化于一体,以小巧的壶体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凸显出别样的高雅与别致。“佛渡壶”(见图1)是紫砂壶中独有文化意境的呈现,以其独有的造型彰显其深厚的文化意境,因其作为文化的纽扣将紫砂壶工艺文化、茶道文化与佛教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爱壶人士爱不释手。

图1 佛渡壶

1 紫砂壶与佛学文化

紫砂壶的经久不衰离不开文人雅士的宠爱和其真实的实用性、鉴赏性功能,紫砂壶烧制的泥料主要分为三种:紫泥、绿泥和红泥,江苏宜兴因为盛产紫砂泥原料,其紫砂壶的制品最为出名。从表象来看,紫砂壶的制作工艺远没有表面上表现得那么简单,制作前需要准备泥料、工具以及造型,然后依照壶身的构造制造出各个部件并进行一定的精加工,再经过几天的烧制流程,最后在烧制的基础上做好后续的工序。可见,一件完美的紫砂壶需要工艺的打磨以及时间的沉淀。

紫砂壶成为一种文化的潮流,离不开其印刻的文化底蕴。紫砂壶种类繁多,紫砂壶工艺者们一直都不拘泥于壶体的制作,在扎实的工艺技术上赋予紫砂壶多种表现形式,不管是将壶身改造成花、果等动植物自然形态,还是在壶身上增添书法、描金、雕刻等艺术色彩,都呈现出紫砂壶精彩纷呈的模样。最为重要的是,紫砂壶展现出来的气质尤为突出,高雅、淳朴之风经工艺者修饰而出,如“莲子壶”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尚君子之隐喻,紫砂壶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化无不是在向世人宣示着什么。可见,紫砂壶备受宠爱必有其缘由。

紫砂壶与佛学的结合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论起佛学是如何与紫砂壶结合的必然要谈起吴越佛教,中国很多佛教思想、文化与吴越佛教有着一定的联系,吴越佛教对紫砂壶的影响尤为突出。宜兴金沙寺曾诞生有“天下第一壶”之美称的紫砂壶——“供春壶”,可见宜兴紫砂壶与佛学文化的渊源颇有巧妙之处。佛教文化影响着一代代的世人,佛教文化的结合赋予紫砂壶高度的文化价值。佛教文化之所以能够与茶道文化相融合,是因为佛学文化与茶道文化中有不谋而合之意,都主张清心静意、回归自然本心又超脱于自然,讲究自然和谐相生。随着紫砂壶文化鉴赏价值越来越高,工艺者追求文化创新以紫砂壶为依托,实现茶道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巧妙融合,诞生出许多与佛学文化相关的紫砂壶作品如“佛手壶”、“济公壶”、“佛渡壶”等。

2 紫砂“佛渡壶”的造型设计

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不需要冗长繁复,讲究简约自然,不管是壶本身的部件构造还是壶身的装饰,都需要得到巧妙的糅合,不能过于突兀,从而能不夺紫砂壶本来的气质之美,“佛渡壶”就在这基础之上构造出一种别样的佛和壶的结合。

整体造型上来看,“佛渡壶”颇有佛学文化的意境,整体比例匀称,线条衔接顺畅,胎质相当细腻光滑,彰显出佛教文化的安静、祥和之感,仿佛要将世俗之烦恼抛于脑后,回归本原的宁静。壶身为圆鼓鼓的肚子,端庄中不失可爱,圆融中附有包容万罗之象,似乎在以圆融的壶身将世间万物凝聚于此;考虑到圆融的壶身比例,壶耳视觉上相对大一些,与壶身相呼应,壶耳采用河流的元素,壶耳上半部与底部呈现出流水向上扬起的形状,仿佛茶水激起小浪花沿着曲线顺畅地衔接至壶身底部偏上一部分,壶耳采用佛教中的流水元素也是在昭示着不断涌出的杂念随着流水而去;壶盖呈佛教宝塔状静置于壶身上方,以可爱的宝塔形状致敬于佛教文化,更加加重佛渡塔的佛教含义,壶盖与壶身衔接处的曲线相对比较饱满,壶盖底部的曲线顺畅地流到壶肩处,侧面衬托出佛教文化的圆满、融合;壶嘴的曲线弯曲向上,壶嘴上点缀以小圆珠,小圆珠与壶耳的流水相互映衬,既呈现出流水自然的状态,又暗喻流水生生不息之意。佛教文化相对抽象,宝塔置于流水之上,将佛教的抽象文化以具象呈现出来,一定程度上凸显佛渡的真实含义。

“佛渡壶”紫砂泥的颜料没有选取比较艳丽的颜色,而是选取相对比较暗红的质地,佛教中多数的颜色都是以暗红色为主,暗红色喻有吉祥挡灾的含义。另外,壶身上还刻着佛教的经文,成为“佛渡壶”又一点睛之笔,摘取的经文还可以供赏壶者阅读思考,以直接的形式解开神秘的面纱表现出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3 紫砂“佛渡壶”蕴涵的佛学意境

佛学文化与茶道文化的结合给予紫砂壶一定的文化意境,佛渡意为轮回转世、佛渡众生。“渡”在佛教里有出和离的含义,脱离生死的束缚,抛开世俗的纠缠。佛学中关于渡人的语句比比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众生皆平等”、“厚德载物,有容乃大”……这一句句经典无不是佛学之人的智慧结晶。不管我们身处在怎样的时代,都逃不过渡人、渡己、渡身、渡心,我们无不是用一生在学习渡。

渡是佛学文化指引世人方向的明灯,提醒世人现在所接触的苦难不是永久的苦难,落入低谷之时不必畏怯,终要抱有光明即在前方的信念,也许渡己之人下一站路口处。同时渡己意味着在世俗中保有纯善、仁良之心,生活在世俗之中难免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事情的好与坏,人身上的善与恶,存在即合理,莫要紧盯着坏与恶不放,不如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周遭事件,或许那所谓的恶非极恶,深究其缘由或许发现恶从悲中来。渡人之人要拥有生活的智慧,要不然怎么帮助别人看透生活中的本质,从悲苦中解脱出来;渡人之人需要温暖善良,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伸出援手,给予他人温暖与光明。

生命是有限的,生死不由人,渡身意味着要学会珍惜,珍惜生命、珍惜现有的生活与条件、珍惜周边的人和事,不要过分透支自己的身体,不要过分透支人情,学会适可而止。其次,学会感恩,他人施以援手的时候,我们要将他人的善行铭记在心,若他人身处困境时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渡心则为不被世俗所诱惑,身处诱惑之中能坚定意志与方向,时刻清醒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活成什么样。

“渡”亦可是度,意为教化,教化那些正在行恶之人,改过自新方为福,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佛教文化认为人是轮回转世的,莫要执迷不悟,本心向善才能在转世获得好的轮回。莫要追究轮回转世是否为真,世人要记得善恶终有报,不能抱有心存侥幸的心态。这无不是教化众人要心存善良,不能作恶,世道有轮回,报应一定会在不经意时找上门来。

“佛渡壶”将教化与茶道相结合,佛学中的渡虽为简单的一个字,但其中隐藏的含义实在是不让人赞叹佛学文化的智慧。工艺者之所以选择这一主题是让品茶者或赏壶者身心愉悦之时,品悟其中的道理,得以佛学文化与茶道文化的熏陶,能在生活中予以真实。

总而言之,“佛渡壶”以具体的渡河景象巧妙地渲染出渡人、渡己、渡身、渡心这一佛学主题,既表现出工艺者的美好愿景,也引发爱壶人士者的思考,世俗中追求真我,回归自然本心,用身心去体会与感受紫砂文化、茶道文化与佛教文化的高深。如今来看,紫砂壶工艺远非制造工艺表现得那么简单,它的制作工艺成为一场修行,这既是工艺者的修行,也是世人的修行。

猜你喜欢
佛学佛教文化茶道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寻迹万里茶道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慈云禅寺国师塔与大运河佛教文化
浅析《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的佛教文化
首届中国佛教文化书画艺术作品展在河北承德隆重举行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茶道六百年》
苦厄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