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文学史的创造社成立时间书写问题摭谈*

2021-06-30 05:25凌孟华周心怡
郭沫若学刊 2021年2期

凌孟华 周心怡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2020 年9 月,友人传来《“创造社与现代中国文化——纪念创造社成立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预备邀请函》,愚钝之人,才惊觉2021 年就是创造社成立一百周年了!近年来,每年9 月都会给新一届学生讲授“中国现代文学”课程,都要讲述重要的文学史事件:创造社成立,手边积累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也越来越多。不同的文学史自然有不同的书写方式,呈现出不同的面目,但一些基本的史实,按理应当一致。然而,关于创造社的成立时间,却众说纷纭。有说1920 年的,有说1921 年的,有说1922 年的;有对月份避而不谈的,有称1921年7 月的,有写1921 年6 月的;甚至还有说1921年4 月或1921 年5 月的。何以如此呢?其具体情况如何?反映了现代文学史书写的什么问题?和学术史有什么关系?这些问号都曾经在脑海中闪现过,却未能进一步查证思考。值此创造社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下一点笨功夫,做一番文学史书写回顾,谈点个人观感,以志纪念,也许就不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为了查证中国现代文学史关于创造社成立时间的不同书写,笔者初步收集到不同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一百余种。如果从目前所见最早的谭正璧先生《中国文学史大纲》(泰东书局1925 年9月初版)算起,已经九十年有余。谭著是典型的“附骥式”(黄修己语)新文学史,其第十一章“现代文学与将来的趋势”第一节“现代文学”明确论及“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但并未交代具体成立时间。以下将这些文学史及其对创造社成立时间的不同书写大致分为五类(前三类以开始出现的时间先后为顺序,第四类为特殊处理类,第五类为其它类)略作介绍。

一、1922 年类

此类书写将创造社的成立时间定于1922 年,虽然较之1920 年或1921 年是最晚的年份,但在学术史上出现的时间却是最早。文学史家包括朱自清、王哲甫、谭正璧、李何林等著名人物。兹列五种:

1.朱自清著《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文艺论丛》第14 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2 月版

此为朱自清遗著,系先生1929-1933 年在清华大学开始“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所用的讲义,1980 年11 月由赵园完成整理。

《文艺论丛》刊出内容第10 页所列之表关于创造社成立时间的内容为:

可见朱自清先生就是将创造社的成立时间厘定为“民十一”,在文学研究会成立后一年,即1922年。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亲历者和早期作家,也是最早在中国的大学课堂开设专门的中国新文学课程并留下讲义的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开创者,此说的流布与影响,不言而喻。因此,《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虽然不是严格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也有必要纳入考察范围。遗憾的是,朱自清作此判断的依据,已不可考。

2.王哲甫著《中国新文学运动史》,杰成印书局1933 年9 月版

文学研究会是继《新青年》而起的一个文学团体,于一九二一年一月四日正式成立……过了一年多又一异军突起的创造社成立起来与文学研究会南北对峙……(第60-61 页)

在一九二○年,成仿吾,郁达夫,田汉,在东京郁达夫的宿舍,开了三次筹备会,并举定田汉担任在国内接洽出版的书局,但因种种困难,没有接洽成功。一九二一年四月,郭沫若,成仿吾相随回上海在泰东书局住了些时候,然对于办纯文艺杂志的事仍没有头绪。后来经过许多的波折一直到了一九二二年五月一号第一期《创造季刊》才能出版。

创造社团体的文学活动,应该以一九二二年五月一号《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为纪元。(第382页)

《中国新文学运动史》曾被史家誉为“第一部具有系统规模的中国新文学史专著”,其意义也不可小视。此著明确以《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时间为创造社成立时间,自有其道理。

3.谭正璧著《新编中国文学史》,光明书局1936 年2 月再版本

文学研究会是继《新青年》而起的一个著名的文学团体,成立于民国十年一月……创造社的成立,约在文学研究会成立一年之后。他们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于民国十一年五月……(第432 页)

谭正璧先生声名远播,此著也记述创造社成立于“文学研究会成立一年之后”,自然就是1922年了。作为晚出的文学史,此书或有参考王哲甫之作。

4.霍衣仙著《最近二十年中国文学史纲》,北新书局1936 年8 月版

创造社的发起,是先由爱好文学的私人的讨论,由1922 年《创造季刊》出版了,团体的活动才正式成立,是被人称为异军突起的队伍,在中国文坛有特殊的贡献。(第34 页)

此著在学术史上颇有影响,作者之创作与研究著述颇丰,而生平情况所知甚少。此著也以刊物的出版为团体活动正式成立的开始,自然时间就在1922 年。

5.李何林编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上海书店出版社1938 年9 月版

从一九二○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开始活动起到“五卅”为后期,才算是纯粹的新文学运动时期……(第76 页)

此著在后文谈“浪漫主义的创造社”部分,又征引了郭沫若《创造社的自我批判》,谓:

团体的从事于文学运动的开始,应该以一九二二年五月一号《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为纪元(在其一两年前个人的活动虽然是早已有的)。(第95 页)

此话应该进一步点明了几种持创造社成立于1922 年之说的文学史的重要资料出处:郭沫若的《创造社的自我批判》。郭沫若此作收入黄人影编《创造社论》(上海光华书局1932 年12 月初版),实乃《文艺讲座》第一册(神州国光社1930 年4 月版)所收《文学革命之回顾》的一节,署名麦克昂。引文分别见《文艺讲座》第一册第85 页与《创造社论》第73 页,两种版本均误作“一九二○年”。李何林先生作了可贵的校正,但引文之“创刊号”原文作“的”。

近二十年之后,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 年5 月出版复旦大学中文系1957 级文学组学生集体编著的《中国现代文艺思想斗争史》,仍有“创造社是由几个留日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郑伯奇等发起组成的,一九二二年五月《创造季刊》的出版,才开始参与文学活动”之说。(第117 页)仍然以《创造季刊》的出版为创造社参与文学活动的开始,而模糊了“发起组成”的时间。

二、1921 年7 月类

当事人的回忆,是书写文学史的重要参考资料。重要当事人对重要史实的回忆进行补充和修订,往往会直接影响文学史的书写。郭沫若显然是创造社成立的重要当事人。1932 年9 月20 日,郭沫若自传之《创造十年》在现代书局初版发行,印6000 册,实价九角。史家指出,“无论是就现代文学发生史还是就郭沫若本人的精神史而言,《创造十年》都可以说是一部经典性的著作”。郭沫若在此作中回忆创造社成立的情形颇详,与本文直接相关的一句话应该是“这个会议或者可以说是创造社的正式成立,时候是1921 年七月初旬,日期是那一天我不记得了。”此后的文学史,采信郭沫若此说的不少,据此将创造社的正式成立时间定在1921 年7 月。在笔者目前收集到的现代文学史中,持此说者多达六十余部,占比超过50%。兹再列10 种:

1.李一鸣著《中国新文学史讲话》,世界书局1943 年11 月版

创造社的基本成员是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几个人,他们大多是留日的青年学生……据郭沫若说:“创造社的正式成立,大概在民国十年(一九二一)七月初旬,日期已经记不得了”。(第34 页)

此著是所见文学史中最早明确引述郭沫若之回忆原文以确定创造社的成立时间者,值得致敬。此著在学术史上颇有影响,时见同行引述,然著者李一鸣的情况,所知不多。据徐迺翔、钦鸿编《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叶青”条,李一鸣应为四川南充人任卓宣之笔名。

2.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6 月版

紧接着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一九二一年七月,留学在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成仿吾、郑伯奇、张资平等组成了创造社。(第48 页)

唐弢此著在学术史上的地位毋庸讳言,明确主张组成创造社的时间在“一九二一年七月”,自然是对李一鸣著《中国新文学史讲话》的沿用续接,更是后面诸多“七月”说的重要参照。后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年12 月版),唐弢持同样观点。

3.田仲济、孙昌熙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 年8 月版

创造社是一九二一年七月成立的一个进步文学团体,一九二二年开始实际活动,是当时我国文艺界一支很有声望的“新军”。该社发起者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人。这些人当时还都是留学日本的青年学生。(第62 页)

1907 年出生的田仲济先生,是现代文学学科和现代文学研究的奠基者与开拓者之一。此作为其在共和国时代出版的第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也从“七月”之说。

4.黄修己著《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年6 月版

一九二一年七月,另一个重要新文学社团创造社宣告成立,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当时留学日本的学生。一九二二年五月,他们出版了《创造季刊》,接着又出版了《创造周报》(1923 年出版)、《创造日》(1923 年出版)、《洪水》(1924 年出版)、《创造月刊》(1926 年出版)等刊物。(第96 页)

此著是“黄修己先生凭一人之力,赓续现代文学研究界中断多年的个人著史传统”写出的力作,其开创性与影响力,在几十年学术史上都有重要反响。但在创造社成立时间问题上,也是持“七月”说。

5.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年8 月版

这个社团一九二一年七月于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第35 页)

此著是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等现代文学研究大家合作完成的后世广有影响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初版本。介绍创造社成立时间,也定于1921 年7 月。

6.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86),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年2 月版

1921 年7 月,创造社正式成立于日本,这是继文学研究会之后的我国又一重要新文学社团。郭沫若是这个社团的发起者和核心人物,被推为“督理”该社“一切事物”的“总务委员”。(第75-76 页)

此著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由出生西南联大,偏重雅文学的吴宏聪与小十余岁,后来转向俗文学的范伯群合作完成,颇具特色,注意突出郭沫若之于创造社的核心地位。但成立时间,也定于七月。

7.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8 月版

创造社1921 年7 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是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他们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第24 页)

此著是朱栋霖领衔的系列《中国现代文学史》首次与高校师生和普通读者见面,其意义非同小可。将创造社成立时间定为“1921 年7 月”,可能就埋下了后续2020 年5 月第四版仍旧没能修改的隐患。

8.郭志刚、孙中田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修订版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6 月版

文学研究会成立不久,1921 年7 月,另一个重要的新文学社团创造社也宣告成立,成员有当时正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他们先是出版《创造社丛书》,次年起又接连创办了《创造》季刊(1922 年5 月至1924 年2 月,共出6 期)、《创造周报》(1923 年5月至1924 年5 月,共出52 期)、《创造日》(作为《中华新报》副刊发行,1923 年7 月至11 月,共出101 期)、《洪水》(1924 年至1927 年两次刊行,包括增刊共出38 期)、《创造月刊》(1926 年3 月至1929 年1 月,共出18 期)等十余种刊物。(第71-72 页)

此著是郭志刚与孙中田两位名家合作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修订版,但上引内容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年5 月版相同。此书还是所见中国现代文学史里面介绍创造社的刊物出版情况最为详细者,但成立时间仍然保持为1921 年7 月。

9.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4 月版

新的文学社团和纯文艺性刊物是从1921 年才开始出现的……同年七月,留学在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陶晶孙、张凤举、何畏等组成了创造社。他们先在国内(上海)出版丛书(共计60 余种),次年起,又先后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附发)、《洪水》、《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刊物十余种,已知入社成员为68 人。(第163 页)

严家炎此著编撰队伍豪华,内容提要谓“集国内近代和现当代研究界之大成”,可以说并非溢美。介绍创造社时写入已知入社成员数量,为他著所无,值得称道。但成立时间,仍是七月。

10.张鸿声、秦方奇、袁桂娥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8 月版

创造社是继文学研究会之后出现的又一影响较大的文学社团。创造社1921 年7 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成仿吾、张资平等人,主要是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他们的文学主张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创造社的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洪水》、《文化批判》等。创造社以1925 年五卅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第21 页)

此著是高等教育社出版的由另一拨更年轻的1960 后学者完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呈现出求新求变的努力,但关于创造社的成立时间,还是沿用“1921 年7 月”之陈说。

其余五十余种在创造社成立时间问题上也持“七月”说的现代文学史,涉及到一个庞大的现代文学研究者群体,本文限于篇幅,就不再一一列出。以后如有机会,或可专门呈现分析。

三、1921 年6 月类

随着创造社研究的深入和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学界对创造社的成立时间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拘泥于当事人不太确定的个人回忆,而是回到当年出版发行的报纸,乃至依据相关人士遗留的日记,得出新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节点几项成果值得特别注意。一是1985 年1 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饶鸿競、陈颂声、李伟江、吴宏聪、张正吾、董修智、王佩娟编著的《创造社资料》。所附录的《创造社大事记》,已将“创造社正式成立的会议”时间确定在“六月下旬”。有注释称“引文均见郭沫若《创造十年》,郭沫若在书中提到他从日本回到上海的第二天曾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刊登过一个‘启事’,现已发现此即该报七月三日和四日刊登的《郭沫若启事》,署‘七月二日’,可知郭沫若于七月二日已回到上海。又据书中所叙到日本后的行程,可推知东京聚会应在六月下旬”。二是1988 年2 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龚济民、方仁念著《郭沫若传》,在《郭沫若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的“六月下旬”说基础上,进一步确定时间为“六月八日”,后文将有注释。三是1990 年6 月百家出版社出版《中华文学史料》第1 辑,刊出陈福康《创造社元老与泰东图书局——关于赵南公1921 年日记的研究报告》,首次依据赵南公1921 年日记手稿,进一步将创造社的时间确定在6 月8 日。四是1995年第3 期《新文学史料》刊出《郑伯奇日记选载(1921 年6 月1 日-6 月30 日)》,可以进一步确定郭沫若6 月初在日本的行踪,郑延顺据以在同期发表《创造社成立的准确时间》,主张“推算一下,郭老在东京的第四天,正是六月八日”。对照赵南公日记、郑伯奇日记、《时事新报》的《郭沫若启事》、以及郭沫若回忆录《创造十年》,创造社成立时间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已经解决,而作为学术史问题,却依然在路上。

在笔者收集到的现代文学史中,持“六月”说者已有近30 部。兹也列10 种:

1.许志英、陈金淦、顾明道、黄修己、曾华鹏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年10 月版

“五四”时期出现的另一个著名的新文学团体是创造社。创造社经过几年酝酿,一九二一年六月成立于日本。其主要成员是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成仿吾、郑伯奇、张资平等。创造社先后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十余种刊物。(第41 页)

此著封面标注“初中教师进修用书”,可知其面向的读者与预期的用途,《后记》进一步交代“已有的多种现代文学史著作都是作为大学本科教材而编写的,内容分量一般偏重偏繁,不太适合大专课程的要求,为此我们编写了这本书”。因而在学术史上并不太引人瞩目。但对于本文讨论的文学史之创造社成立时间书写问题,却相当重要。因为这是所见诸多文学史中,最早将创造社的成立时间定在“一九二一年六月”者,值得向执笔者致敬。只是《出版说明》和《后记》均未明确具体章节编写之分工,不知第一章作者为谁。或为许志英先生乎?当然,此书在编校方面也有一些瑕疵,比如引文第一句之“新文学团体”,就误植为“新文学面体”。

2.魏绍馨著《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 年7 月版

创造社正式成立于1921 年6 月,主要成员都是留学日本的青年学生,如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等。他们并没有直接参加《新青年》时代的新文学运动,但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五四爱国运动,都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他们都是五四时代的新人。(第115 页)

魏绍馨此著是所见文学史中,第二本将创造社的成立时间定在“一九二一年六月”者,同样值得高度肯定。若是放在“以一己之力”完成的文学史序列里面,就是第一本持“六月”说的个人独立编写的文学史。

3.中南五省(区)师专《中国现代文学》教材编写组《中国现代文学》上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年7 月版

创造社于1921 年6 月8 日在日本东京成立。主要成员有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郑伯奇、田汉、张资平等。该社先后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并且出版了《创造社丛书》。创造社自成立到1929 年2 月被国民党当局封闭,将近10 年,以其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对新文学运动影响的深入,大体可以分成前后两期。(第12 页)

此书封面标明系“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通用教材”。从署名“中南五省(区)师专协作教材编委会”的《前言》看,执行主编是当时供职广西河池师专的韦启良先生,但也不知第一章何人执笔。此著不仅是较早持“六月”说的文学史,而且是唯一精确到具体日期的文学史,还在引文之第一句末尾加有脚注,注明“参阅龚济民、方仁念《郭沫若传》”,这是相当规范的。交代资料出处,归功于龚济民、方仁念的《郭沫若传》,既是不掠人之美的古风,也是提供读者查考线索的雅事。查《郭沫若传》,果然有“一个日后蜚声海内外的中国新文学团体创造社,就这样在一次平平常常的几个年轻人的集会上诞生了,时为一九二一年六月八日下午”之记载。

4.冯光廉、刘增人编《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年8 月版

1921 年1 月4 日,文学研究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同年6 月底,创造社于东京异军突起。这两个文学社团构成巨大的拱门,耸立在新文学的原野上,标志一个遍及全国的文学活动的开始。(第472 页)

冯光廉、刘增人应该是继唐弢先生之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现代文学史的学者,此著1992年即“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所瞩目并已产生了相当大的反响”,为内容与表达均别开生面之作。将创造社成立时间定为“6 月底”,不知所本何处。但可推测应该没能注意到龚济民、方仁念的《郭沫若传》。

5.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7 月版

这个社团1921 年6 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第17 页)

此版应为钱、温、吴三位先生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版本。著者的修订颇为细致,创造社的成立时间问题也及时进行了修正,可谓闻过则喜、有错必纠的楷模。

6.程光炜、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刘勇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7 月版

1921 年1 月,由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周作人、郭绍虞等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同年6 月,创造社也在日本东京成立,其最早的成员包括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穆木天、陶晶孙、何畏等。(第45 页)

如《前言》所言,此著作者“多在90 年代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各自领域取得一定的成绩”,显示了不俗的实力与成绩。引文内容系中国人民大学孙民乐所撰,从六月之说,所列人员名单及顺序想必参考过《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而又有所区别,不知是何考虑。文学史上的创造社早期成员名单变化问题,或值得继续梳理讨论。

7.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1 月版

直到1921 年4 月郭沫若回国,在上海与成仿吾同泰东书局老板赵南公谈妥,答应创刊一种杂志,于是,郭沫若6 月回转日本,在京都见了郑伯奇、穆木天,到东京在“东大”郁达夫的第二改盛馆“六铺土席”的小房间里,加上张资平、田汉、才讨论了如何共同出版刊物和丛书的问题,就算成立了。(第127-128 页)

此著是2021 年初离开我们的吴福辉先生之个人力作,钱理群誉为“是集大成,又是新的开拓”,可谓得当。其娓娓道来式的简要叙述,不仅讲明了创造社的成立时间,而且提供了不少超过此前诸多文学史的成立细节,堪称1930 辈文学史家之典范。

8.朱寿桐主编《汉语新文学通史》上,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年4 月版

创造社成立于1921 年6 月,以得到上海泰东图书局支持的郭沫若,召集郁达夫、张资平、何畏、徐祖正等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一个会议为标志,这个会上将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等早就开始酝酿成立的纯文学团体以“创造”的名目确定了下来。(第115 页)

此著是朱寿桐贯彻实践其提出的“汉语新文学”理念而主编的文学史,内容广博,特色鲜明。引文关于创造社成立的书写,一方面在时间上取六月之说,另一方面在叙述上也自成一家,不落窠臼。

9.张中良主编《中国文学通史·现代文学》上,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年2 月版

同年六月,创造社在日本东京异军突起。其最初的成员清一色是留学日本的学生,包括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他们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第14 页)

此著为张炯、邓绍基、郎樱总主编之《中国文学通史》的第八卷,引文部分撰稿人系温儒敏先生。有些久违了的郭沫若所谓“异军突起”,与研究者厘定清楚的“六月”之说,均出现在论述之中,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一方面尊重学术界几代人的学术积累,另一方面也尽量反映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新成果”的预期。

10.田建民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科学出版社2017 年6 月版

1921 年6 月,创造社成立于日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还有田寿昌(田汉)、张资平、郑伯奇、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前三人被称为创造社的“三元老”,他们都是留日学生。(第255 页)

这是目前所见唯一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文学史,副主编为阎浩岗、常彬。引文所在的“附录”部分,由阎浩岗撰写。在创造社的成立时间上,选择了学界的考证成果,在人员介绍上,对创造社“三元老”进行突出处理,也是自出心裁。其余的十八种持六月说的文学史,此不赘述。

四、避而不谈月份类

前面三类文学史之创造社成立时间书写,由1922 年而1921 年7 月,而1921 年6 月,时间越来越后移,也越来越精确,显示出创造社研究与文学史书写的深入和发展。但在这三类之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书写方式,那就是囿于史料等原因,对难以确定的准确时间进行模糊处理。当新史料显示创造社实际上成立于1921 年,而具体月份晦暗不明或有一定争议,准确日期无从谈起,史家在书写时避而不谈月份,不失为一种稳妥的办法。也许有些取巧,但不会出错,只是不够精确而已。此类文学史,初步收集到十余种。兹列10 种:

1.王瑶著《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开明书店1951 年9 月版

一九二一年夏天,由留日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等所组织的创造社,先在泰东书局出了创造社丛书,收郭沫若《女神》,郁达夫《沉沦》、郭沫若译《少年维特之烦恼》及郑伯奇译《鲁森堡之一夜》四书。(第43 页)

王先生此著,可谓开模糊处理创造社成立时间,避而不谈月份之先河。查同样1951 年9 月出版的新文艺出版社北京版(标明“根据开明书店1951 年9 月版纸型重印”),以及之后的新文艺出版社1954 年3 月重印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1 月简体横排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1月版等,这段表述完全一致。

2.刘绶松著《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卷,作家出版社1957 年7 月版

在本时期,有着与文学研究会不同的主张,给与当时文艺界和青年知识分子以巨大影响的是创造社。该社在一九二一年夏天成立,主持人是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郑伯奇、陶晶孙、田汉等。(第91 页)

此著承王瑶先生之说,称“一九二一年夏天”,扩大了“夏天”说的影响与传播范围。

3.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组学生集体编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年7 月版

“创造社”成立于一九二一年夏天,是由留日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郑伯奇等人发起组织的。创造社的成立是经历了一段比较曲折的过程的。(第219 页)

随着此著的公开出版,“夏天”说显然会得到进一步放大。

4.李辉英编著《中国现代文学史》,东亚书局1978 年12 月版

创造社是由一九二一年留日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原为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等组成的文学社团,与文学研究会同年组成。(第32 页)

此著直言“一九二一年”,而不涉及创造社成立之月份、季节,模糊化书写更加彻底。

5.中南七院校编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江文艺出版社1979 年10 月版

创造社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郑伯奇等人发起组织,于一九二一年夏成立于上海。先在太东书局出版《创造社丛书》。一九二二年五月一日出版《创造季刊》(一九二四年一月停刊)。(第46 页)

此著又回到了“夏天”说,在所引几句话中淡化了“留日”身份,把成立地点确定在上海,“太东书局”也有误植。

6.邵伯周主编《简明中国现代文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年6 月版

一九二一年四月,郭沫若回国,出版问题因他努力而顺利解决……夏天,在东京郁达夫寓所开会,确定了刊物的名称、创刊时间、刊期,讨论了文稿的准备。这个会标志着创造社的成立。后来正式列名为创造社同人的有:田汉、郁达夫、张资平、穆木天、成仿吾、郭沫若、郑伯奇。(第104 页)

此著沿用“夏天”说,基本讲明了成立的地点和成立会议的主要内容,自有其贡献。

7.苏光文、胡国强主编《20 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8 月版

1921 年创造社正式成立于日本东京,它的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郑伯奇、张资平等,大都是留学日本的学生,接受过西方文学思潮的洗礼,加之身处异国他乡,倍感孤独与寂寞,浪漫的情绪发酵为“艺术之美”。(第69-70 页)

此著也对创造社成立的具体月份进行了模糊处理,绕开已有成果在月份问题上的分歧,甚至连“夏天”也一并省略,转而关注主事者的心态问题,不失其特点。

8.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7 月版

创造社是1921 年夏天由一群留日的中国学生成立的。一开始是一批密友的团体,过了若干年,跟共产主义打了交道,于是这批人成了献身革命宣传的斗士了。(第68 页)

此著可谓华裔汉学家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之代表。引文虽为简体增删版,但对应的原文正是“in the summer of 1921”。仅从这两句,就可知夏先生一方面采用了“夏天”之陈说,一方面又展示了论述的新角度。

9.[德]顾彬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范劲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9 月版

在当时众多的文学社团中,这里只能提到两个代表性的:文学研究会(1920-1932)和创造社(1921-1929)。从外表上看,这两者差别非常大。(第72 页)

此著可作非华裔汉学家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成果之典型,括注标明起讫年份的做法,也有其简明之便。当然,其部分史实明显不够准确,已有多位同行指出,此不赘述。

10.高旭东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年6 月版

创造社是文学革命后继文学研究会之后涌现出来的另一个大的文学社团,并且在最初是以打破文学研究会垄断文坛的面目出现的。1921 年中旬成立于日本,骨干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郑伯奇等。(第100 页)

此著乃所见此类文学史中出版最近者,当然有其创新与贡献。但年份1921 后即接“中旬”,读起来显然有些不太习惯。是遗漏了月份么?或是模糊处理不彻底所致?

以上十例,年代不同,穿越六十年时空,作者各异,横跨中外籍人士,但在创造社成立时间书写问题上,客观上显示出比较趋近的模糊化处理倾向。其背后原因,当然可能各有不同,甚至难以考证,不足为外人道矣。但文学史之重要史实书写,应该力求精确(不惜试错),还是确保正确(不惮模糊),确乎是两种不同的观念取向。孰是孰非,自不能一概而论。是学术专著,还是文学史教材,也可以有不同的学术标准与尺度。即便如此,在回顾学术史之际,作为一个问题予以点明,应当也是不无必要的。

五、其他说法类

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把在前述1922 年类、点明七月类、明确六月类、模糊1921 年之月份类四种类型之外的其他关于创造社成立时间的书写,均归入其它说法类。涉及文学史数种,最后再随手列出五种。

1.吴文祺著《新文学概要》,亚细亚书局1936年4 月版

创造社是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几个留日学生组织的。民国九年才正式成立,至十一年才出版了《创造季刊》。(第51 页)

2.丁易著《中国现代文学史略》,作家出版社1955 年7 月版

创造社是一九二○年左右几个留日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郑伯奇等发起的,正式与社会相见,则是在一九二二年《创造季刊》出版的时候。(第46 页)

这两种文学史是持创造社成立、发起于1920年者。二位先生想必有其根据,哪怕是今天看来不准确的根据。只是当年的缺乏交代,也就成为今朝的历史迷案。

3.周锦著《中国新文学大事记》,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 年5 月版

民国十年(1921)之条目中,有:

创造社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的筹划,于五月草草成立。他们主张“为艺术的艺术”。(第18 页)

这是所见文学史中,唯一将创造社成立时间确定在1921 年5 月者。

4.周锦著《中国新文学史》,逸群图书有限公司1983 年11 月版

民国十年四月,创造社经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的筹备,草草成立……他们的正式活动和成就,要到第二年出版刊物以后。(第126页)

三年后,周锦先生在新著中将创造社时间修正为四月,也是所见之唯一持“四月”说者。如果不是另有所本,就应当是著者一时笔误。

5.张欣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基础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年9 月版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两个成立最早的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前者于1921 年成立于北京,后者于1921 年7 月(一说6 月)在日本东京组成。(第28 页)

编者在教程中并列7 月与6 月两说,不失为一种特殊的处理。括号内的内容,一般要次于正文,或许作者还是倾向于7 月之说。站在2013 年的学术史坐标上,7 月之说已明显过时,其实完全可以扬弃。

总之,通过梳理九十年来百余种文学史关于创造社成立时间的五类不同书写,就可以初步回答本文开篇提出的几个问题。首先是不同书写的具体情况已知其大略。其次是何以如此的原因已不难分析,简言之就是文学史家在材料掌握、学术视野、敏锐程度、创新能力、统摄功夫上的差异。第三是反映了现代文学史书写的一些不令人满意之处,主要是惰性问题、滞后问题和沿袭问题。第四是凸显了与学术史的互动关系,凡是与学术史有较好互动的文学史家,其文学史书写往往较为成功;反之则是互动不够者,缺乏应有的敏锐与积淀,就会在著作中留下颇多遗憾甚至错漏。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继续分析。

最后要说明的是,我们不能、不敢、也无意仅从创造社的成立时间这一具体史实来判断前述文学史著作的整体水准。所谓百密一疏者,当不在少数。学界现在或将来对这些文学史自有公论,瑕不掩瑜的道理,已不用多说。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相信诸多史家有此雅量,得罪之处,万请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