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导联在心律失常检测中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

2021-06-30 01:02杨玲陈侃李晨奕孙欣怡
关键词:室早导联心电

杨玲 陈侃 李晨奕 孙欣怡

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猝死、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重要病因。常规心电图是心律失常诊断最基本的方法。然而临床上很多心律失常呈发作性、无规律、持续时间短等特点,就诊时心律失常可能已经终止,常规心电图检查往往难以捕获。而体积小、便携式、简单快速、易操作的单导联远程心电设备或可解决上述问题[1]。为了验证单导联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准确性,本研究对107例心内科住院患者进行单导联心电检测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对比,并利用该心电设备对社区老年人群进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筛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设备

①单导联心电记录仪:采用捷德公司生产的捷德心电卡(图1),该卡采用手按感应电极,即双拇指在电极处按压30 s完成心电采集,所得心电数据经手机传输记录在后台数据库。②常规12导联心电图记录仪:采用上海光电医用电子仪器有限公司的ECG-1350C多道心电图机。

图1 捷德心电卡

1.2 方法

1.2.1 比较单导联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的一致性 连续入选2019年9月至2019年11月入住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的患者共107例(其中男性60人,女性47人),年龄在40~85岁间。入选标准:①患者神志清楚,双手活动可,没有外伤;②病情平稳并能配合检查;③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后入选。排除标准:①患者昏迷、精神障碍、沟通障碍无法配合;②帕金森病患者;③患者病情不平稳或拒绝检查;④严重多脏器功能损害患者。对同一患者先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随后立即行捷德心电卡心电检查,并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打乱病例顺序,由两名与收集病例无关的医生各自对12导联及单导联心电图进行诊断,比较两名医生的诊断结果,如有分歧,则由两名医生商议后获得一致诊断。而后将单导联与12导联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的结果进行对比,评估常规心电图与单导联检测两者诊断结果是否一致,以评估单导联在心律失常检测中的准确性。

1.2.2 房颤筛查 入选上海市某小区370位老年人,其中男性173例,女性197例,年龄在60~89岁之间。入排标准同上述。询问房颤病史并行单导联心电检测,统计既往已确诊房颤的人数,以及利用单导联新发现的房颤人数,评估单导联心电设备在房颤大规模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2 结果

2.1 单导联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对心律失常诊断的比较

107例患者中,单导联及常规心电图对房颤、窦性心动过速(简称窦速)、窦性心动过缓(简称窦缓)诊断完全一致,而对房性早搏(简称房早)、室性早搏(简称室早)诊断两者不完全一致,房早3例一致、1例不一致,室早诊断4例一致,2例不一致,其中单导联有1例未诊断出房早,2例未诊断出室早,见表1。单导线记录的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见图2。

表1 采用单导联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对107例患者心律失常诊断的比较/例

图2 单导联记录的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

2.2 利用单导联心电设备筛选老年人群中的房颤患者结果

本次共筛查社区老年人群370人,检出房颤患者共26人,占总人数比例为7.02%,其中12人既往已知明确房颤病史,占比3.24%,14人为首次检出房颤,占比3.78%,新检出房颤人数占总房颤患者53.85%。

3 讨论

心律失常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乏力、冷汗、晕厥等症状,而患者可能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无法及时就医,入院时症状已经消失,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只能短时记录心电数据,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王杏杰等[2]通过延长心电记录时间(3、10、15、20及30 d)从而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然而该方法需要根据患者实际耐受情况控制监测时间,具有其临床局限性。而随着科学技术、电子行业、无线网络的不断进步,远程心电监护发展迅速[3],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个人保健、社区服务、康复医学、急救医学等领域逐渐体现出其重要性。目前远程心电监测方法有便携式、可穿戴式心电设备,通过接触式、贴片式、穿戴式等使用方法,可获取单导联、3导联、5导联等心电数据[4];另外还有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目前已经发展为体积小、电池寿命长、植入方法简单、兼容磁共振检查的设备[5],但其临床应用不如便携式、可穿戴式心电设备广泛。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截至2010年,全球房颤患者人数估测有3 350万例,其中男性约2 090万例,女性约1 260万例。校正年龄后的房颤患病率为男性0.6%,女性0.37%,校正年龄后年发病率为男性0.78‰,女性0.6‰[6]。房颤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其导致卒中的风险是无房颤者的5倍。沈俊等[7]调查发现大多数房颤患者在脑卒中等不良事件发生以后才开始启用抗凝治疗。早期及时正确的诊断房颤,对于房颤控制、抗凝药应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射频消融是治疗房颤的有效方法,而很多因素可影响射频消融术的根治率,心电术后随访判断房颤是否复发非常重要[8]。

本次研究采用的捷德心电卡,比起传统的接触式单导联设备,它是首个卡片形态智能心电设备,其操作简单、患者易配合易掌握、成本相对较低,为某些瞬时性心律失常的捕捉、房颤的大规模筛查等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方法。

本研究中单导联心电设备在房颤、窦缓、窦速诊断方面与常规心电图诊断一致,而在房早、室早诊断不完全一致,其中单导联有1例未诊断出房早,2例未诊断出室早,原因在于本次项目中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捷德心电卡并非同时记录,而该3例患者早搏不频繁,在单导联记录时未出现早搏,因而导致诊断不一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一些因素可能影响单导联的结果:①患者手指皮肤过于干燥等对检测造成干扰,所得单导联心电图形不能得出准确诊断,对此,可在记录前用清水或者酒精棉擦拭接触电极处皮肤后再记录心电数据,能有效减少干扰;②患者肢体导联电压太低,单导联心电图形波形太小,无法得出诊断;③单导联类似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的I导联,有时可能P波幅度较小,显示不清,对早搏及其性质判断造成一些困难,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仔细辨认P波,并根据QRS波形、时程以及代偿间歇综合分析早搏的性质。

本研究中,捷德心电卡体现出较高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但该单导联心电设备不能自动得出正确的心电诊断,仍需临床医生来分析诊断,未来可结合深度学习算法,优化心电信号去噪算法,加强对异常心电图波形识别,实现智能化心电诊断,同时针对不同的诊断结果给出恰当的健康建议,并加入报警系统,提高对疾病诊断的效率[9]。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单导联心电设备在心律失常检测中的准确性高,在房颤、窦缓、窦速等心律失常检测方面较传统心电图无明显劣势。而由于其便携、操作简单、患者容易配合、医疗成本低等特点,使其可用于大规模筛查,在临床、预防、个人保健、社区服务等领域可有较广泛的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室早导联心电
心电导联向量的数理基础及其临床应用
这种室早或不需治疗
插入性室性早搏揭示房室结双径路Lorenz-RR散点图1例
特发性室性早搏与自主神经张力的关系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三维Lorenz-RR 散点图分析插入性室性早搏揭示房室结双径路1 例
心电医联体建设需求分析及意义
基于非接触式电极的心电监测系统
卡片式智能心电采集仪
18导联动态心电图的应用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