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内容的三重境界

2021-06-30 07:41陈嵘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古诗意象教学内容

陈嵘

不同的老师教同一篇课文,教学内容往往不同,常常出现千人千面的局面。古诗教学也是如此。这是为什么呢?众所周知,语文教材由一篇篇的课文组成,课文和教学内容不对等。教学内容具有潜在性,需要老师从课文中提取。古诗因其篇幅短小,内容凝练,涵蕴丰富, 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就更大。那么古诗的教学该怎样把握教学内容呢?

一、“说了什么”——绕不开的坎

“说了些什么”就是课文的内容。对于诗歌,就是诗歌的内容。学习任何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是首要的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是绕不过去的坎。对于诗歌而言,诗歌内容并不等于诗歌所描绘的事实,它应该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因为诗歌是凝练的语言艺术,是靠形象来传达感情,表达心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然不是所有诗歌都如此,但对绝大多数诗歌是适用的。所以,要学习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就要通过文字在头脑中产生出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

如何让学生捕捉这个画面呢?我们应该领着学生完成两步:一是意象的提取。意象者达意之象也。提取意象,简单讲就是提取诗歌中出现的事物。意象是构成诗歌内容的材料,任何艺术都离不开意象,任何艺术都是借意象来构建画面,表达情感的。因此,引领学生提取诗歌中的意象,成了诗歌教学的首要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二是构建画面。正确提取到了诗歌的意象后,紧接着就是构建画面了。诗歌是想象的艺术。学习诗歌,我们就得凭借提取出的意象,还原并丰富作者头脑中的画面。这个过程是对诗歌的再创造,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一步。它决定了学生能否正确体会诗歌的情感,能否与作者产生共鸣,也决定了学生能否结合自身生活实际理解诗歌。根据我们观察到的情况,在想象画面的初始阶段,学生基本都是照着诗句把诗歌的大意说一遍,缺乏再造想象。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聚焦关键意象,推知当时的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诗歌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体现审美情趣,往往有所说有所不说。这其间有所不说的内容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构建画面,在“所说”和“所不说”之间构建桥梁,才算是理解了诗歌内容。比如《静夜思》教学中,我们就得注意到“床”这个意向,引导学生想象作者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的景象。从而理解想家之苦,体会作者思乡程度之深。

二、“想说什么”——爬得上的坡

学习诗歌,只是理解到“说了什么”,显然不够。大凡艺术都有一个特点,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是不会明说的,需要读者去体会。我们还以《静夜思》为例,由“思故乡”三个字,可以很容易地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找到这三个字,对作者的情感就把握住了吗?显然不是,这只是贴了一个标签。这种思念故乡的情绪之苦,还需要我们体验揣摩。这就是学习诗歌需要体会作者“想说什么”。教师要为学生搭起想说什么的桥梁,这个桥梁从何而搭呢?

首先,关注诗歌中的修辞。“疑是地上霜。”引导学生找出本句的修辞:比喻。然后体会为啥要把“月光”比喻成“霜”。让学生体会出霜的特点“寒”。由“寒”体会作者此时的心境“苦”。何以“苦”?客居他乡,思念家乡。又比如《芙蓉楼送辛渐》,首先找出修辞。由“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孤”,知道用的是拟人。何以楚山也如人一样的“孤”呢?引导学生思考,楚山有感情吗?楚山能产生感情吗?不过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投注给楚山而已,从而体会作者送别友人后的孤独。

其次要关注写作的背景。知人论世是我们学习古诗的法宝,应该好好利用起来。柳宗元的《江雪》,表面看,作者只是描绘了一副冬钓图而已,但联系到作者的写作背景,我们的理解就不同了。此时,我们要将学生的视线聚焦到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上来。这样我們对诗歌的内容就会更深入,就会体会作者想说而没有说,更是不能说的被贬后的孤独凄苦,内心的郁闷了。

三、“能说什么”——摘得到的果

“能说什么”指的是我们能从诗歌中获得什么。它是对诗歌内容,诗歌情感层面的提升与拓展,是我们今天学习诗歌的所得。一个作品,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能力的提升,也随着人们需要的变化,我们从作品中获得的收获也不同。古诗在教学中“能说什么”无外有三:在写法上可以有什么借鉴,在思想上有什么教育,在学习生活工作上有什么启迪。这三点,古诗都不会开口告诉我们,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的去体会出来。

首先从诗歌中学习表达。“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这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学生观察景物记写景物例子。利用这个例子,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怎么写出有花有果,有形有色,有动有静的景物特征来。学习作者是怎样用有意味的形式,写出了乡村初夏繁忙的情景的。

其次用诗歌中的哲理指导生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景物的描写中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人生活中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再次,从诗歌中学习生活的态度。“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积极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家庭是父母的含辛茹苦,放在学校是老师的无私奉献,放在社会是无数人的默默奉献。放在国家,是敢于牺牲的爱国精神的写照。学习诗歌,激励孩子们的人生,丰富孩子们对人生的理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猜你喜欢
古诗意象教学内容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来自林间的风
劳劳亭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