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先秦时期主要考古学文化的墓葬及演变

2021-07-01 01:38白金
收藏与投资 2021年3期

摘要:成都平原先秦时期主要考古学文化包括了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不同考古文化的墓葬也分别体现了成都平原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状况。不同时期的墓葬也具有独特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通过研究这一阶段葬礼的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成都平原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文化和社会的演变和变化:私有制逐渐发展、统治与被统治阶级逐步分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早期国家的逐步形成与成熟。

关键词:成都平原;先秦墓葬;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

成都平原从古至今一直是四川盆地乃至西南地区的文化、经济、政治中心。成都平原四面环山、相对封闭,在被秦国占领前保留有自己独立而系统的地域文化:以新津宝墩古城为首的八大古城为中心的宝墩文化、以三星堆遗址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以金沙遗址为中心的十二桥文化等。

学术界对于成都平原先秦墓葬也有不少研究。有学者对重要墓葬或某种丧葬习俗进行专门的研究与论述,如傅正初先生的《三星堆墓葬与古蜀人的丧葬习俗》一文,就对三星堆遗址的墓葬与葬俗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概述;也有学者就成都平原或西南地区整块地区的墓葬进行综合性的整理归纳研究,如施劲松先生的《成都平原先秦时期的墓葬、文化与社会》就对先秦时期成都平原的墓葬、文化、社会作了系统的整理归纳与研究。但是关于成都不同时期、地点、文化类型的墓葬相互之间纵向的异同与比较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墓葬研究作为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墓葬及其随葬品的形制,对于进一步研究成都平原先秦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特征有重要意义。本文欲通过现存成都平原诸文化墓葬材料之间纵向的比较,探讨成都平原宝墩文化至十二桥文化时期丧葬习俗及社会文化的大致发展与演变过程。当然也存在诸如不同形制大小的墓葬尚未被发现的可能,如有新的发现与材料还需进一步讨论与修改。

一、宝墩文化时期的主要墓葬

宝墩文化距今约4600~3800年,在成都平原分布较广,可以大致分为四期:一期距今约4500年,二期距今约4500~4300年,三期距今约4300~4000年,四期距今约4000~3800年。目前已发现墓葬的重要遗址,按大致的先后顺序有:大邑縣高山古城遗址[1] 、四川省新津县宝墩遗址[2]、新津县宝墩遗址鼓墩子地点[3] 、新津县宝墩遗址治龙桥地点[4]、郫县古城遗址[5] 、郫县三观村遗址[6]、成都市“格威药业一期”遗址[7] 、成都市顺江小区三期遗址[8] 、温江县鱼凫村遗址[9] 、成都市十街坊遗址[10] 、成都市西郊化成村遗址[11]等。整理其考古报告如表1所示。

通过该表格发现,除了大邑高山古城有墓葬群,其他遗址墓葬分布零散且数量较少。宝墩时期的墓葬基本是长方形竖穴墓,墓向各异,未发现葬具,多为仰身直肢葬,并伴有少数屈肢葬。

随葬品方面,十街坊遗址墓葬中发现较多小件骨器,高山古城遗址个别墓葬中人骨手腕上发现象牙穿孔镯形器,推测这些骨器是饰品或者和习俗相关,可能代表在宗教和部落事务上的不同身份,但并不能够体现墓主人所拥有的绝对财富或私有财产。另有极个别墓葬随葬一件石器或陶器,绝大多数墓葬未发现随葬品。

墓葬大小方面,宝墩时期墓底普遍长2米左右,宽0.5~1米左右、最多两米,深度不超过1米。这一时期墓葬相对较小,刚好能容纳墓主人遗体。遗骸普遍保存较差,甚至朽烂不能辨认葬式,可能是缺乏葬具导致。

总的来说,宝墩时期已发掘墓葬的最大特点就是基本无葬具和随葬品,墓葬较小且无厚葬习俗,无明显等级区别。推测宝墩时期生产力还相对低下,个人没有相对财富积累,私有制没有发展成型,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界限也没有分化开来。

二、三星堆文化时期的墓葬

宝墩文化之后的三星堆文化,持续时间大致为距今4000~3100年。三星堆文化分布区域相对较窄,主要是广汉三星堆遗址及其周边遗址。目前基本确定为三星堆文化且发现墓葬的重要遗址有:广汉三星堆遗址[12]、三星堆遗址仁胜村遗址[13]、广汉月亮湾遗址[14]、成都青白江区三星村遗址[15]等。整理其考古报告成表格如表2所示。

三星堆时期墓葬相当有限,除仁胜村地点发现了29座墓葬外,其余遗址发现的墓葬都在4~6座以内。除一座平面呈舌状的墓葬外,其余均为长方形竖穴墓,骨架大多保存较差且不见葬式。仁胜村地点的墓葬人骨被人为敲碎腐烂,其余墓葬仰身直肢葬与侧身屈肢葬均存。

随葬品方面,仁胜村地点的长方形土坑墓中发现了大量玉器和陶器,且有疑似砸碎人骨的丧葬习俗,推测该墓主人身份较特殊。但同一地点相对狭长的土坑墓并未发现随葬品,也说明了该墓主身份与其他墓主身份的不同。广汉月亮湾遗址第二层三座墓葬发现随葬陶器,第三层三座墓葬却未发现随葬品。其余墓葬均未发现葬具和随葬品。

墓葬大小方面与宝墩时期的墓葬相差无几,成人墓葬平均长2米左右,宽0.5~1米左右,儿童墓葬平均长1米左右,宽0.5米左右,普遍深度不超过1米,刚好能容纳墓主人遗体。特殊的是,仁胜村地点墓底填土夯实,有人骨朽痕和腐殖质痕迹,推测人骨经砸击,是一种特殊的丧葬方式。

与宝墩时期墓葬相比,这一时期随葬品更普遍,同一地点的不同墓葬存在形制与随葬品的差异。还存在一种疑似将人骨砸碎、夯实的丧葬方式。但墓葬大小与形状上并没有本质变化。不过三星堆遗址存在堆积有大量遗物的祭祀器物坑,其中出土了大量制作工艺精湛的青铜器。这些器物大概代表的是宗教祭祀权力与信仰,而不是私人的财富,所以未随葬在墓葬中。尽管三星堆文化依然不见大型墓葬,但是推测这一阶段像宗教祭祀这样的权力已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不同人之间地位存在差异。

三、十二桥文化时期的金沙遗址墓葬

三星堆文化的末期,十二桥文化孕育而生,约距今 3100~2600年。文化中心迁移到了成都的金沙遗址及周边。目前金沙遗址发现并整理成报告的重要地点大致有:金沙遗址“国际花园”地点[16]、金沙遗址“蜀风花园城二期”地点[17]、金沙遗址“阳光地带二期”地点[18]、金沙遗址“兰苑”地点[19]、金沙遗址“万博”地点[20]、金沙遗址“春雨花间”地点[21]以及金沙遗址星河路西延线地点[22] 。其他地点的十二桥文化墓葬数量与规模都不如金沙遗址具有代表性[23],本文以金沙遗址及其周边地点的墓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整理其考古报告成表格如表3所示。

和前两个时期相比,金沙遗址墓葬分布相对密集、数量较多。金沙遗址墓葬基本是长方形土坑竖穴,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葬。有所发展的是发现了木质船棺葬具且一般船棺墓相对更大、随葬品更多。除仰身直肢葬外,有少量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等,船棺墓也有合葬、涂抹朱砂等形式。

墓葬大小方面,金沙遗址墓葬大小有所增加,特别是船棺墓长3~4米,宽1米左右,其他土坑墓也有发展,长2~3米,宽0.5~1米左右。成人墓平均长2米左右,宽0.5~1米左右。儿童墓葬平均长1.5米左右,宽0.5米左右。所有墓葬普遍深度不超过1米。

随葬品方面,金沙遗址各地点均有随葬品发现,其中船棺墓内发现较多随葬品。但船棺墓之间也有差别。部分墓只出土部分磨石,部分墓却出土了众多以武器为主的铜器。大多数墓葬没有随葬品或只有一两件陶器。

与前两个时期相比,金沙遗址墓葬数量更多、分布更密集,大小方面也有所发展,随葬品也更多。特别是船棺墓发现随葬品更多以及朱砂进行涂身的丧葬习俗。金沙遗址也发现了祭祀区域和祭祀坑。不同的是,金沙遗址并未如三星堆遗址一样集中了几乎所有的铜器。推测这一时期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和财富的差距进一步加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界限也逐渐分化开来。宗教与祭祀的首领或以巫师为首的统治阶层仍保有较大权力,但对于铜器的控制有所减缓,不再集中。

四、结语

成都平原主要的先秦考古学文化即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这三大考古学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墓葬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宝墩文化时期墓葬较少且遗址分布松散、基本没有葬具和随葬品,这一时期成都平原聚落还比较松散,早期国家可能还未建立或在初步阶段。三星堆文化时期墓葬和其他遗存较为集中,开始出现随葬但铜器不随葬而是在祭祀坑中集中燔烧祭祀,可能早期国家已经形成且宗教神权占据了主导地位。十二桥文化时期主要以人口高度密集的金沙遗址为中心,随葬品更加普遍且有部分铜器、开始出现更高规格的船棺墓以及宫殿式建筑,国家进一步发展形成且神权有所衰落。这些变化一定程度反映了私有制逐渐发展、统治与被统治阶级逐步分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早期国家的逐步形成与成熟。

作者简介

白金,1996年生,男,汉族,重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考古学。

参考文献

[1]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大邑县高山古城2014年发掘简报[J].考古,2017(4):7.

[2]中日联合考古调查队.四川新津县宝墩遗址1996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8(1):33.

[3]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新津县宝墩遗址鼓墩子2010年发掘报告[J].成都考古发现,2012(00):8.

[4]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成都市新津县宝墩遗址治龙桥地点的发掘[J].考古,2018(1):22.

[5]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郫县博物馆.四川省郫县古城遗址1997年发掘简报[J].文物,2001(3):57.

[6]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成都郫县三观村遗址试掘报告[J].成都考古发现,2011(00):19.

[7]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高新西区“格威药业一期”新石器遗址发掘简报[J].成都考古发现,2003(00):170.

[8]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高新西区顺江小区三期新石器遗址发掘简报[J].成都考古发现,2008(00):28.

[9]李明斌,陈云洪.温江县鱼凫村遗址1999年度发掘[J].成都考古发现,1999(00):49.

[10]朱章义,刘雨茂,王仲雄,等.成都市南郊十街坊遗址年度发掘纪要[J].成都考古发现,1999(00):17.

[11]刘雨茂,荣远大.成都市西郊化成村遗址1999年度发掘报告[J].成都考古发现,1999(00):133.

[12]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汉三星堆遗址[J].考古学报,1987(2):227-254.

[13]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等.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仁胜村土坑墓[J].考古,2004(10):14-22.

[14]马继贤.广汉月亮湾遗址发掘追记[J].南方民族考古,1993(1):42,310-324,407.

[15]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青白江区三星村遗址试掘简报[J].成都考古发现(00),2004.

[16]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金沙遗址“国际花园”地点发掘简报[J].成都考古發现,2004(00):130.

[17]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金沙遗址蜀风花园城二期地点试掘简报[J].成都考古发现,2001(00):44.

[18]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金沙遗址.阳光地带二期地点发掘报告[J].文物出版社,2017.

[19]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系.成都市金沙遗址“兰苑”地点发掘简报[J].成都考古发现,2001(00):4.

[20]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金沙遗址万博地点考古勘探与发掘收获[J].成都考古发现,2002:73.

[21]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金沙遗址“春雨花间”地点发掘简报[J].成都考古发现,2004(00):222.

[22]周志清,陈贵元,吴楠,等.金沙遗址星河路西延线地点发掘简报[J].成都考古发现,2008(00):104,110.

[23]大邑县高山古城新石器时代遗址[Z].中国考古学年鉴,2016: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