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历史教材,打造高效课堂

2021-07-01 15:10孙淑敏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17期
关键词:合理利用

孙淑敏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多媒体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呈现出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以及声情并茂的繁华景象。但繁华掩盖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出现了教师忽视教材,学生不翻教材的怪现象。而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所以教师要立足课标、重视教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用教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历史教材   合理利用    灵活处理

在信息化教学普及的今天,教师上课普遍采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已成事实,一方面这为高效课堂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另一方面,过度追求课堂的繁华和热闹,华而不实的现象也大有出现。上课时教师忽视教材,不用教材,下课后学生不翻教材,不读教材。结果造成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印象,教学效果更是无从谈起。我们说凡事皆有“度”,适“度”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不忘回归教材,用好教材,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获得扎实的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非常有必要。

一、巧用导入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因此,导入语是新课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同戏剧中的序幕,一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课本每一课的正文前边都有一段红色小字,这就是课文的导入语。它们或开宗明义一两句话概括本课内容;或引用一则小故事、一条哲理、一首诗、一首歌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或通过一组问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这些导入语,往往是根据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特点,精心编排的,能唤起学生思考,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巧妙引导学生通读正文,理解教材内容结构

中学生求知欲强,但大多只是对故事性强、趣味性大的内容感兴趣。面对语言平淡如白开水的教材内容,他们多是粗略翻翻,瞄上几眼,便放置一边,很少有兴趣精细研读。特别是在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下,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声情并茂的多媒体内容所吸引,似乎忘了课本,甚至懒得动口动手,动脑动笔。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有必要要精简多媒体,开动脑筋,想法设法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教材中来。我一般采用知识结构图示法,引导学生依据知识结构图,通读教材,勾画知识点。知识结构图示依据教材内容绘制,逻辑性强,重点突出,且层层递进。随着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的熟悉,我会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己绘制知识结构图。学生掌握了简单易行的学习方法,学有所得,会有很大成就感,从而也增强了学习历史的信心和兴趣。

三、引导学生分清课文主次,突破重点难点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每一课都有大字小字之分,大字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中考的必考范围,所以必须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做好每一部分重难点的分析。对历史教材中,那些世界之最,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历史创新,须加以特别重视。它们是学习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小字部分是对大字内容的展开或补充,写的文笔优美,具体生动,虽然不属于必考范围,但很吸引学生,对理解正文也有很大帮助,所以也不容轻视,学生可以自学解决。如教材中的相关事实、知识拓展,文中注释等。如果说大字内容是历史的骨干,这些小字内容则是历史的枝叶,让历史形象,更加具体丰满生动。另外,虽然中学历史教材,编者力求通俗易懂,但课文中常常出现的一些政治性学术性的词语,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例如历史课文中出现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君主立宪制、军阀、藩镇、民治、独裁、共和、联邦制、左倾、右倾、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等词语,学生经常糊里糊涂,不知所云,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读课文,读注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释清楚。不能让学生心中留下糊涂账,否则积攒多了,学生会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重视教科书上的史料实证,培养学生以史为证的历史素养

现行历史教材更重视史料,且以直接史料为主。教材中的史料都是经过史学家的考证的,可信度较高。史料的种类也很多,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图表史料等等形式丰富。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教学时用多媒体展示比课本上阅读更直观清晰,富有感染力。以七上《原始农耕生活》为例,教材中的各种图片: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谷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都出土于河姆渡遗址或半坡遗址,它们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帮助学生建立起证据和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从而也培养了学生以史为证的历史素养。

五、重视教材中的问题思考、材料研读、课后活动等板块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中学历史教材每一课中都会有相应的问题思考、材料研读、课后活动。且题量少,质量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对于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提高历史素养非常有帮助。学生在对教材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教要以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整理、解读、追溯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等,培养学生叙述历史、解释历史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总之,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我们要立足课标,回归教材,合理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教材的习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汲取智慧,提高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国论文网,作者李忠芬《如何發挥历史教材的作用》

猜你喜欢
合理利用
“游戏化”课程中多媒体资源的合理利用
浅谈档案资源的功能与合理利用
合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区域活动
小学数学课堂“错误资源”合理利用浅析
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场馆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
中职英语语音室教学优势及问题分析
试论提高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的创新思路
思品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策略
家长资源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