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运作理论视角下建筑科普文本翻译

2021-07-02 12:59薄鑫
科学与财富 2021年8期
关键词:标志性原文译者

薄鑫

摘 要:《建筑内外:50个标志性建筑详解》(节选)是一本用素描图纸介绍世界建筑物设计特色的建筑科普作品,面向普通大众,具有科学性、文学性、通俗性。该文结合阐释运作理论,结合具体案例,探讨该理论如何运用在建筑科普文本翻译实践中,使译文忠于原意、文从字顺、通俗易懂,使目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阐释运作理论;建筑科普文本翻译;《建筑内外:50个标志性建筑详解》(节选)

引言

《建筑内外:50个标志性建筑详解》 (Architecture Inside + Out: 50 Iconic Buildings in Detail) 一书主要由建筑历史学家约翰·祖考夫斯基和专业建筑插图画家罗比·波利共同编写,于2018年由泰晤士&哈德逊出版社出版。

该书采用素描绘制的记录图,向普通大众读者展示由图书作者团队挑选介绍的50座标志性建筑的设计特色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因此,这本书属于建筑科普类书籍,其内容具有科学性,语言具有文学性、通俗性(郭建中,2004)。

对于同样对建筑感兴趣的汉语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内容也很有价值,因此,译者选译了这本书的部分内容,共计10000字左右。结合乔治·斯坦纳提出的阐释运作理论“信任、侵入、吸收、补偿”,译者在实践中感受到了该理论对于以《建筑内外:50个标志性建筑详解》为代表的建筑科普翻译的指导作用。

1 阐释运作理论

阐释运作理论由乔治·斯坦纳在《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提出。斯坦纳认为,翻译过程,译者要给予原作信任,相信原文“言之有物”(庄绎传,1987:69),而译者选择文本,也与个人兴趣和文本价值有关 (Steiner, 2001)。然后,译者侵入原文,理解原文。圣哲罗姆认为“意义就是读者的俘虏”(芒迪, 2014: 234),理解具有侵入性。译者运用语言和文化知识,破除原文语言和文化外壳,找到“意义”。第三步,就是吸收,译者要将“意义”用目的语表达,注意两种语言差别带来的困难,确保译文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表达意义准确,给目标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第四步,补偿。由于中英文语言和文化的差别,译文可能会有一些目标读者无法理解的部分。原文意义在译文中要充分表达,最大可能地扫清目标读者的阅读障碍,使目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近的文本信息和阅读体验,实现原文和译文的平衡,完成翻译任务。

2 阐释运作理论视角下《建筑内外:50个标志性建筑详解》(节选)翻译分析

科普文本,是指向普通大众传播科学知识的文本。因此,科普文本必须信息准确,语言通顺,通俗易懂,符合目标读者的表达习惯。对于《建筑内外:50个标志性建筑详解》(节选)的翻译,也需要遵守这些要求。

2.1 信任

信任,是指译者相信原文有意义,言之有物。《建筑内外:50个标志性建筑详解》(节选)中介绍的建筑物都是标志性建筑,其历史背景和建筑设计都是科学真实的,例如罗马斗兽场、克莱斯勒大厦、总督宫等建筑都是真实的,书中对这些建筑的介绍都是真实的。

《建筑内外:50个标志性建筑详解》(节选)语言通俗易懂,文风朴实,使用素描图纸介绍建筑特点,生动形象,能够带给普通读者较好的阅读体验。如果译为汉语,也能为对建筑学感兴趣的汉语读者提供更多的建筑知识,丰富视野。因此,译者相信《建筑内外:50个标志性建筑详解》(节选)的内容是真实的,是值得翻译的。

2.2 侵入

侵入,是指译者在理解时要把意义从文字外壳中俘获出来。译者要打破语言和文化外壳,找到背后的意义内核,准确理解。《建筑内外:50个标志性建筑详解》(节选)为科普类文本,具有科学性和文学性,因此,翻译时必须要忠于原意,准确传达科学知识。

2.2.1 专业术语侵入

建筑科普文本介绍建筑知识,其中会有一些建筑专业术语,这些术语译为汉语,需要译者侵入原文,查询原文含义,同时,了解汉语語境中这些术语的译法,应当符合建筑学领域的语言习惯。

例1 If the project moves ahead, a variety of design development and then more detailed, scaled working drawings, with building material indications and specifications, are all created to physically construct the building.

译文:如果项目继续推进,还要陆续绘制各种扩初图、按比例详细绘制的施工图,确定建筑材料规格要求,为后续施工做好准备。

分析:这句话中,侵入的难点在于 “design development drawings” 和 “working drawings” 两个建筑专业术语的理解。网络搜索后,译者了解到建筑施工,会涉及到三类图纸:扩初图、施工图和深化图。经过查询,确定 “design development drawings” 应当译为“扩初图”,而 “working drawings” 应当译文“施工图”。

2.2.2 利用语境侵入

建筑科普类文本具有科学性和文学性,语言通顺、通俗易懂。在翻译时,译者应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原文含义,选择符合原文语境的用词,做到符合语境,语言通顺,让读者真正读懂含义,获取信息。

例2 More importantly, they may include clinical, measured drawings that serve as important historic documents- and that might one day help to restore and even reconstruct a building, especially if the working drawings no longer survive.

译文:更重要的是,记录图中,可能还有简洁平实、经实地考量的图纸,可作为重要历史资料保存,将来可用于建筑修复或重建。如果施工图遗失,记录图在重建和修复建筑时尤为重要。

分析:这句话侵入时,难点在于“clinical”。 这个词常用义为“临床的”,而在这句话中,指的是“建筑物或房间简陋的,无装饰的”。所以,在这句话中译为“简洁平实”。因此,确定词义,不能直接按照常用义或字面意思,而要根据上下文语境,采用最合适的意义和译法。

2.2.3 利用历史知识侵入

《建筑内外:50个标志性建筑详解》(节选)中,除了介绍建筑物的建筑知识,也介绍了建筑物的历史背景。对于这些知识,译者需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当时的信息,从而准确理解所指内容,使译文意义明确,通俗易懂,确保译文能够体现科学性的文本要求。

例3 The two-chamber system developed in England from the thirteenth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ies has been the model for numerous other parliamentary systems.

译文:13到18世纪产生于英国的两院制为其他许多国家议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分析:这句话侵入理解,需要借助历史信息。查询网络得知, “two-chamber system” 是指英国式两院制:英国议会建立初期,“设立由贵族组成的上议院和以平民组成的下议院以互相制衡”1。因此,这个词的译文为“两院制”。这体现了建筑科普文本的科学性。

2.2.4 逻辑关系侵入

建筑科普类文本具有文学性,因此,在行文上要文从字顺。译者在侵入时发现,有些句子前后没有明显的逻辑词,而细读之后,发现前后文有逻辑关联。对于汉语读者来说,说明原文逻辑关系是必要的,可以帮助读者避免前后文不连贯的问题。

例4 A computer-generated image has less humanity. Perhaps it is just too real.

译文:电脑制图会少一些人文色彩,也许只是因为电脑制图本身太过真实。

分析:原文有两句话。但译者侵入理解时,发现前后两句有先果后因的逻辑关系:电脑制图为什么会少一些人文色彩,也许只是因为电脑制图本身太过真实。翻译这两句话时,就添加了因果逻辑词,把两句话译成两个分句表明逻辑关系,使前后文意义更连贯。

2.3 吸收

吸收,是指译者把原文意义吸收到译文中,在目标语中,用恰当准确的语言表达内容。对于建筑科普类文本,吸收就是要做到忠于原意,文从字顺,通俗易懂,确保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体现科普文本的科学性、文学性、通俗性。思果 (2017:1) 认为,“翻译是重写”,要打破字的桎梏,用中文表达原文的意义。因此,在吸收时,要在忠于原意的基础上,理清原文逻辑。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差异大,如中文重意合、英文重形合,译者要在忠于愿意的基础上,用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方式将原文意义吸收到译文中,保证译文通顺,通俗易懂,为汉语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2.3.1 对原文词语的吸收

英语句子结构呈树杈状,以主干为枝干,其他信息常常以定语等其他成分附着于主干上,形成枝杈。而汉语像波浪一样,多短句。因此,在英译汉时,译者要把握逻辑关系,当按照原文语言结构无法翻译时,把句子中各意群拆分出来,按照原文逻辑用汉语表达。科普类文本具有通俗性和文学性,必须语意通顺。

例5 The plans created by architects of the pre-computer age are often beautiful things.

译文:计算机时代到来之前,建筑师的设计图都非常漂亮。

分析:这句话原文中,“architects” 有一个限定词 “of the pre-computer age” ,这个词表示时间,所以,在吸收时,译文将这个词提前,译为短句,作时间状语,即“计算机时代到来之前”,这样汉语表达符合习惯,语意通顺。

2.3.2 对原文句子的吸收

翻译即译意,因此,在科普文本翻译中,需要在理清原文意义及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把原文信息按照逻辑关系清晰的表述出来,行文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体现科普文本的文学性和通俗性。

例6 Architects have long considered the governmental assembly buildings in Chandigarh, India(1952-61), by Le Corbusier(1887-1965), and those in Dhaka in Bangladesh(1962-82) by Louis Kahn(1901-74) to be among the great twentieth-century architectural pilgrimage sites in the world.

譯文:勒·柯布西耶(1887-1965年)设计的印度昌迪加尔国会建筑群(建于1952-1961年)、路易·康(1901-1974年)设计的孟加拉国达卡国会建筑(建于1962-1982年)一直以来是建筑师公认的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圣地。

分析:这句话原文以 “architects” 为主语,但是侵入原文,译者发现这句话的重点强调的是国会建筑群,而不是建筑师的观点。所以译文在吸收时,把“国会建筑群”作主语,把其余部分译为定语,这样吸收,符合原意,文从字顺。

2.4 补偿

补偿,是指原文和译文在信息上的平衡被打破,译文必须要充分表达原作内容,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科普文本的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读者能够获取文本信息,了解科学知识。因此,必须通俗易懂,语言通顺。

2.4.1 语言补偿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差异较大,为了使译文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有时需要增译词语,把原文的内容更加清楚地表达出来。

例7 Because of its scale and history, the Colosseum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visited attractions in Rome, receiving some 4 million visitors annually.

譯文:罗马斗兽场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现在依然是罗马接待旅游人数最多的景点,每年有四百万左右游客到访。

分析:这句话原文中, “scale and history” 如果只按字面翻译为“规模和历史”,那么原文中对罗马斗兽场的赞美就无法表现出来。因此,译文选择了补偿,将汉语中与“规模”、“历史”搭配的褒义词添上,即“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传达出原文的含义,充分表达原作者的意图。

2.4.2 文化补偿

建筑科普文本中,有一些建筑术语、历史事件信息,普通汉语读者可能没有了解过相关知识,译者就要把汉语读者并不熟悉的等信息在译文中尽最大可能补偿出来,帮助读者扫清知识障碍。

例8 My passion for drawing architecture manifested itself during my first years of living in London, when I started drawing and painting West End theatre facades ‘plein air’.

译文:我早年在伦敦居住,为西区剧院立面外光派素描(直接在日光下作画)并着色,那时我对建筑素描就表现出了极大热情。

分析:这句话原文中, “plein air” 名为“外光派素描”,但是,考虑到译文读者事先并不了解这种素描,译文选择了补偿,在文中直接用括号把“外光派素描”的含义指出,内容较短,便于读者理解,也不会花费读者太多时间。

3 结束语

建筑科普文本具有科学性、文学性、通俗性。阐释运作理论可用于指导建筑科普文本翻译,满足忠于原意、文从字顺、通俗易懂的语言要求,使目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 Steiner, G. (2001).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2] 郭建中 (2004). 科普与科幻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 芒迪,杰里米 (2014).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 (李德凤 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 思果 (2017). 翻译新究.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 庄绎传 (1987). 通天塔:文学翻译理论研究.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猜你喜欢
标志性原文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熊出没,注意”的由来
屠呦呦入围“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
伊朗遭“标志性攻击”震动中东
奥运举办城市及其标志性建筑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